《天行九歌》王齮在伏杀嬴政和盖聂中功败身亡,而且被嬴政诛灭了三族,虽说在此次刺杀中王齮也是百般算计才开始行动,然而百密总有一疏。他低估了千夫长蒙恬,盖聂,李斯的能力。
1.
大家好!我是杨柳,我来回答。
王齮败于细节、信错两人直接导致身死,祸及三族。
嬴政和盖聂以及李斯一行来到武遂,正好是王齮的驻地。王齮此刻正等着嬴政前往武遂,他要在此处边关实施对嬴政的刺杀,缘由是为了死去多时的武安君白起。深入平原重甲军军营的嬴政本该是无处可逃,可王齮太心急,谋划太不周全。加上信错了千长蒙恬以及使臣李斯,又碰上善于识人的剑圣盖聂,在这三人的作用下,王齮事败自尽,白白把军队交给了嬴政。
王齮本可以利用军队完成对嬴政的围杀,事后处理妥当没人知道是他做的,消息传不出军营。因为嬴政是微服私访的韩国,完全可以把嬴政之死推给韩国。但王齮偏偏选择了在军中动手,这才让盖聂有了防备,还把蒙恬和李斯牵扯了进来。在整个事件当中,王齮的计划错漏百出,让他好多次都露出了马脚,让盖聂和蒙恬、李斯等人有了疑心,并在行动中有了默契。
王齮计划错漏一:斥候之死没有处理好
王齮本计划利用斥候之死来迷惑嬴政,骗得嬴政的王上印记,可就是斥候之死成了王齮事情败露的开始,让他最终事败自尽。如果他妥善的处理了斥候之死之事,就不会引起千长蒙恬的警觉,让蒙恬在事件调查之下发现层层疑点,最后让他发现斥候是自己所杀。斥候之死败露让王齮不得不做下了另一件错事——拉蒙恬入伙。
斥候之死王齮有很多后续动作没有做好,一点都不像是有计划的样子,完全无视了他人的智商。
1、在军中杀掉斥候,又没有把死亡记录做下手脚
作为多年的秦军军人,他不可能不知道秦军的律令和规章制度。在没有确定筹划之事涉及之人的可靠性之下,没有对军士死亡记录做一下相应的修改,这明显是纰漏。而王齮没有在意,他很自信,低估了作为三代军事世家的蒙恬的责任心,正是这样才让蒙恬追查起来。蒙恬在看过五名斥候之死的记录之后,马上就起了疑心。死因记录不明,后续处理含糊,既为敌所杀也没有相关军事行动。这在有着良好军事素养的蒙恬看来就是弊病,是必须弄清楚的。蒙恬对死因有了怀疑之后马上就去营门处询问守营士兵,立马就知道了斥候带人入军营的事情。陌生人马进入军营更加引起了蒙恬的疑心,让他又去查看了军营车马记录。而这一查看又把蒙恬引入了更深处的调查。
如果王齮做好了死亡记录,蒙恬就不会一直查着这件事,也不会一步一步发现更多疑点,也不会接触上嬴政等人。
2、斥候军马以及使团车马记录有误
本用理由搪塞了蒙恬,可偏偏让蒙恬发现了车马记录的破绽。死亡记录既已说明是为敌人所杀,但军营的军马却无一缺少。营外死掉五个斥候还有分毫不差的军马,这就让蒙恬明白斥候是死在了军营内部。再加上使团的车马也没有登记在册,让蒙恬怀疑上了使团的身份,开始了对使团的调查。正是蒙恬调查使团才让盖聂和蒙恬接触上,才让盖聂指引了蒙恬追查到了王齮身上。
嬴政和盖聂安营之后,王齮加强了对使团营帐的巡逻,这就加深了盖聂的怀疑。王齮为了不透露嬴政的行踪,特意杀掉了五名引路的斥候,而现今又大张旗鼓的加强营帐的巡逻不是防止消息泄露而是怕他们走动,实属监视之行。盖聂显然意识到了王齮的目的,他听到帐外士兵拦截蒙恬的响动,就知道蒙恬不是王齮计划之内的人,可以进行观察。于是盖聂特意拿了嬴政的剑去试探蒙恬,进一步确认蒙恬是否是可以利用之人。结果显而易见。蒙恬从盖聂的行为当中获得了许多信息,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盖聂的刺激之下特意去查看了斥候的尸首,通过尸首蒙恬排除了盖聂的嫌疑,而疑凶直指王齮。
>军马的记录和死亡记录相违背,加深了蒙恬的怀疑,更让他深入调查,并和重要之人盖聂接触上,如果做好处理,可能也不会有后面的诸多调查,让事件往不利于王齮的方向发展。
3、斥候尸首没有做处理
在盖聂的暗示之下,蒙恬查看了斥候的尸身,发现了除剑伤之外的钝器打击之伤,再加上尸身残留的酒水,蒙恬很快就排除了盖聂杀人的嫌疑,直接确定了王齮是疑凶。蒙恬不止做事认真负责,推理能力也是高超,专业的军事素养,加上清醒的头脑,很快就发现了斥候之死的真凶。真相解开就差最后的求证,蒙恬找上了王齮求证,就是这件事让王齮不得不把蒙恬也拉入伙,为此还撒了一个谎来圆斥候之死。
>本来没有这个多余的事情的,可就是斥候之死没有妥善处理,让王齮被动的计划了另一件事,就是骗蒙恬入伙。为了骗到蒙恬,取信于他,王齮拿出了从嬴政处诓骗得来的秘密和成蛟的碧玉扳指。就是这个操作,让蒙恬和本被裹挟而帮忙的李斯起了怀疑,使他们两配合盖聂给了王齮背后一枪。
王齮计划错漏二、信错蒙恬和李斯
王齮本以为用情报之事骗到了蒙恬,不成想蒙恬越查越深,最后查到了自己身上。为了在计划关键时刻不节外生枝,他临场决定骗蒙恬一起行事。可就在取信蒙恬的操作上出了纰漏,低估了蒙恬掌握的信息,在秦王印章上被蒙恬抓到破绽,从而让蒙恬获知了王齮更大的阴谋。而取信蒙恬的这一番操作也让李斯有了计策,他和盖聂一样,发现了蒙恬是王齮计划之外的人之后有了寄希望于他的想法。于是乎这两人在假意合作之下伺机在寻找机会,蒙恬寄希望于盖聂,而李斯则是在蒙恬身上搏一把。
蒙恬是怎么识破王齮的诡计的剧中蒙恬有所解释,在这不多做赘述,主要讲一下李斯是怎想到在蒙恬身上搏一把的。
李斯在蒙恬向王齮求证斥候之死时进入到将军营帐,他见证了王齮整个向蒙恬取信的行动。在这期间,李斯发现了蒙恬是王齮计划之外的人,是个变故。这让李斯觉得在蒙恬的忠心上可以做一下文章,既不是王齮亲信,有可能不会真心与王齮合作。再加上他对斥候之死的执着以及在现场的反应,李斯觉得蒙恬可能是在假意敷衍,可以在他身上搏一搏。于是李斯给王齮献了一计,正是这一计给蒙恬和盖聂打了一个辅助。
>王齮在蒙恬和李斯的真实想法上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导致把握主动权的自己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之中。
王齮对自己的行为太自信了,以为蒙恬只是个武夫和迂腐的千长,几句诓骗之词就能骗到他。竟然自信的以为自己临阵收获一名助力,而轻易的相信了蒙恬的将计就计。在这么重要的时刻,王齮失去了对事态的判断,天真地以为大事将成,不成想自己地一个疏忽导致了全盘的崩盘。他急于求成,导致过早地暴露了自己地野心,而这份野心让他被蒙恬蒙蔽了。只要稍加留一后手,他至少不会被打得措手不及。
正是对蒙恬的失控,导致被自己裹挟的李斯也有了后手,而王齮也没有发觉李斯的异心还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不得不说这是王齮最大的失误,他相信了李斯提出的各个击破的建议,单独对盖聂进行围杀,这直接中了李斯的计谋。
李斯提议选一僻静之处对盖聂围杀,只要解除了盖聂的配剑,就可以成功围杀盖聂。王齮立马就脑补了没了剑的盖聂就可以在蒙恬和自己的合击之下被杀的画面,还主动的提出要蒙恬去解除盖聂的配剑。王齮这一送上门的安排正中蒙恬的下怀,也达到了李斯的警醒嬴政他们的目的。在筹划围杀盖聂的计划上面,王齮对蒙恬和李斯没有丁点防备,自己还主动的掉进了他们挖好的陷进里面,自己没有多加一点思考,在仇恨的驱使下变得愚蠢了。
>李斯在此时的建议就像是把王齮推向死亡的推手,王齮完全没有察觉,既蒙蔽了他还给盖聂和蒙恬的配合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王齮错信了蒙恬和李斯,是王齮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也使得他人生走到了尽头,英明尽毁之余还祸及三族。
所以,武遂之变的失败,完全是王齮自己的疏忽。他没有把计划的细节做到位,在没有做到百分百把握全局的情况之下就草草行事,才让军中最大的变故蒙恬掺和了进来。更是低估了蒙恬的智慧和李斯的能力,也错看了盖聂和嬴政的临危不乱。仇恨让王齮的思维固化了,很多事情没有多加思考就下了决定。在重要时刻的一点意外很可能就是事败开始的地方,他对重要节点的信息处理的不当,直接就让自己全然掌握主动的情况来了个大反转。故,越是重大的事情,越是细微的细节就决定了该事情的成功与否,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