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动不动上纲上线,中国文化没那么脆弱。再说,中国文化自古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唐朝长安可以有各国文化、各国宗教、各国民众齐聚,才有唐朝的兼容并包。佛教传入中国,我们才有了那
没必要过度地解读【文化入侵】的概念。
实际上【文化入侵】的概念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用法,文化入侵,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从而达到的征服行为。而目前一些外国节日开始流行的情况,其实更多地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完全没必要上升到“文化入侵”的地步。人们热衷于此,也无外乎是图个新鲜与潮流罢了,并不会对其思想有什么过多的影响。
在“文化”面前,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面前,我们其实应该是最有自信的民族。虽然前些年我们对于一些传统的文化的延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文化又重新获得了人们的追捧,就拿近年来的“国潮兴起”来说,都是一种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新中式的概念目前也是在房地产、装修、家居等行业占据绝对的顶流,而前些年流行的那些欧式的、美式的风格则慢慢被市场淘汰,其实这就是一个喜好转变的过程,没必要过度地去解读,有时候我们能够接受更多的世界其他形态的文化,可能也更利于我们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更好的位置。
“外国节日”的兴起,很多时候也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节日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攀升,无论是五一、十一黄金周,还是传统的清明、端午、中秋节,都是人们集中消费的重要节点,而这也是商家集中炒作及销售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商家的层面上来说,他们是最喜欢“节日”的,不但积极地推进“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外国节日促销活动,还在认为的制造节日。“双十一”、“618”这样的节日也都是因此而来。而且我们也会发展出了一些传统的节日,现在人们对于“妇女节”、“七夕节”、“父亲节”、“母亲节”的重视度也都在不断增强,实际上也是和整体的舆论与炒作氛围息息相关的。
老百姓对于节日的需求也有所增长。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实际上人们也是希望可以有更多的节日用于家庭的互动的,同时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消费的理由。就拿“万圣节”来说吧,实际上中国人过“万圣节”更多的都是给自己的孩子过得,希望借此能够有更多的与孩子互动的空间,这一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的纠结,没几个人是会真正地去了解万圣节具体的意义与内涵,我们更多的只是记住了“南瓜灯”、“糖果”、“巫婆帽”而已。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