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小时候受过儒家文化的教育,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意思是雄心壮志超越四海,满怀豪情,展翅高飞。) 的志向;也受到了当时盛行的道家思想的熏陶,热爱大自然:“少无适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若说"壮志逸四海"代表少年淘渊明的抱负,那末"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桃花源"便可看成为他晚年思想的结晶。而前者到后者却可以有着它本身发展的必然性,那就是贫寒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从要求参预政治而不可得,到逃避政治不满现实的最习见的一种思想发展过程。
陶渊明象历來出身于封建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一样要求参加政诒,有所作为,但又往往不能实现"壮志"于是只好走上隐逸的道路,虽然如此,但陶渊明还是奋发乐观的。为了排遗自己的苦闷,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支援,他总喜欢引用古代的骨气,有正义感的人们蔑视权势利禄的行为事迹來肯定自己,來否定社会现实。
这就是他所描写《桃花源》诗的根本原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