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北洋水师定远、致远舰是亚洲最大的铁甲舰,中日两国海军将领都是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若李鸿章不动用海军军费为慈禧修颐和园,相关官员也不在燃煤及炮弹上做手脚以次充好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如果主动开战,中国胜利可能性也很低。
最好的结局是类似中法战争一样,互相妥协签订协议。
原因如下:
一、内部矛盾。
洋务运动时期,看似海军高速发展,新式陆军整装待发,各式相应军工产业创办。但实际上内部矛盾充斥了整个清朝。慈溪集团和光绪集团的矛盾;光绪老师集团和李鸿章集团的矛盾;海军福建帮的排外;海归派和本土派的分歧;丁汝昌和各舰长的矛盾;三大水师以及海陆军之间的不配合等等。这些矛盾使得清朝的战争动员能力和潜力先天缺陷。
二、战争配套能力。
日本和清朝都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革新。但是两国的路线却是完全不同的。双方在创办新式学堂,公派留学的思路上是一样的。但是在军工产业上革新上是不同的。清朝就是买买买,请个洋顾问一把抓,而日本虽然也是买买买,但是他们也在自行研制,洋人就真的只作为顾问。当然也是因为清朝并没有进行产业革命(工业革命)。
三、指挥人员。
福建船政学堂早期培养的几期都算是精英级别的,到了甲午时,基本都是舰长,大副位置了。但是因为主帅丁汝昌是陆军出身,并没有海战经验和正规培训。所以这些同时期世界级的舰长在实际使用是是作为舰队指挥的身份,所以北洋舰队几次海上战斗那都是惨不忍睹。
四、基层兵员。
《北洋海军章程》明文规定,舰长必须住在舰艇上,不得在港口修建公馆,购置地产。然而事实上光威海卫就有成千上万的妓院,烟馆,豪宅。为了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鲸吞公费那也是常有的事情。举个
例子,日本的海军乐队在必要时可以充当炮手;北洋水师的乐队,那就真的只是乐队。
五、战略布局。
按道理来说,整个甲午战争的最高统帅是光绪,但他似乎对于军情并不了解。举个例子,大东沟海战是因为北洋水师护送陆军登陆朝鲜,回程时遭遇日本舰队。但是在舰队出发护送之前,陆军已经丢了平壤,这时候再派陆军在大东沟登陆的意义是什么?
六、高层指挥官。
这个应该结合第一点来说。在日军登陆朝鲜并且正式开战起,各舰长均上奏要在对马截断日本海路通道;在丰岛海战后,更是要求主动出击,把日军堵在出海口。但是都被李鸿章否了。不过其实李鸿章的行为于情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他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