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和侯宝林的关系确实不算特别亲近,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先从马志明拜师开始说起。
马志明拜师
朋友们都知道马志明是由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代拉师弟
马志明和侯宝林的关系确实不算特别亲近,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先从马志明拜师开始说起。
马志明拜师
朋友们都知道马志明是由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代拉师弟,拜到“大面包”朱阔泉门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给朋友们说说。
1982年,侯宝林到天津拜访马三立先生。当天中午在马家吃的羊肉饺子,吃完饺子侯宝林就问:“三叔,志明是谁徒弟?”
马三立反问道:“你说他算谁徒弟?我又不能收他,陶湘九在福建又找不着;郭荣启也找不到。”
相声界的规矩,儿子不能拜老子为师。马三立是寿字辈,所以马志明也得找寿字辈的相声前辈拜师。
当时寿字辈的确实不多了,不过马三立说的其实也是话里有话 。当时信息是没有现在发达,但是想找说相声的同行还应该能找到,只要去找。关键是福建太远,马三立和郭荣启也有矛盾,郭荣启当时就在天津嘛。
马三立话里有话,侯宝林非常聪明,他当然是一点就通:“那我就收师弟吧!”
马志明当时已经38岁了,他的师承一直是马三立的心病。马三立等的就是侯宝林这句话:“那好,一言为定。”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侯宝林回了北京,马三立马志明父子俩想着很快就会有结果,哪知道侯宝林那边一直没有动静。
侯宝林可能是因为太忙把这件事忘了,马三立父子也不好意思催促,不知不觉4年就过去了。
1986年天津曲艺家协会在长城戏院举办了一场“马氏相声专场”,当时邀请侯宝林去当嘉宾。
侯宝林以身体不适为由,让干儿子于世猷代他去了天津。演出结束之后,马志明对于世猷说:“你回北京问问侯先生,当年他答应代拉的事还算不算?如果他说没这回事,你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如果他说有,就请他到天津来一趟,把这事办了。”
马志明当时已经40出头了,还是一个海清,能不急吗?
于世猷回到北京,把事情一说,侯宝林说:“有这回事,我这就去办。”
1986年4月,在天津南市的一家饭店,马志明正式摆知,当时天津相声界的名家几乎都到了。马志明除了拜侯宝林,还拜了侯宝林的大师兄王凤山。从那时开始,马志明算是进入朱阔泉门下,成了王凤山、侯宝林的师弟。
当时摆知花了2000多块钱,在1986年,那可是个不小的数字。20年以后,马志明在电视台做节目还说,当时还不如买个彩电了,就为拜师把买彩电的钱花了,老伴还和他生气呢。
侯宝林和马志明的关系为什么不太亲近
先从侯宝林这边来说。侯宝林作为相声大师,在当时的相声界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围在他身边的朋友太多了,他也太忙,他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跑到天津去和马志明亲近;再说了两个人虽然是师兄弟,可两个人年龄相差27岁,明显是两代人,有代沟,也不可能太亲近。
再从马志明这边来说。马志明和侯宝林不太亲近的原因有三:
一是马志明自尊心很强。马三立也是相声大师,还比侯宝林高一辈,侯宝林承诺代拉师弟之后,一拖就是4年。最终还是马志明主动催问才举行了拜师仪式,如果不催问,肯定还会再拖一段时间。马志明心里肯定会有点怨言,也就会有隔阂。
二是马志明性格耿直,不善交际。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无意之中就得罪了不少同仁。这种性格想让马志明主动去讨好远在北京的侯宝林是不可能的。
三是北京、天津毕竟有距离,当时也没有高铁。距离产生美,但是长时间不走动,再好的关系也会慢慢淡下来, 再说当初的关系也不是非常好。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导致马志明和侯宝林关系不是那么亲近。朋友们,你们同意我的看法吗?欢迎留言指教,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