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为什么在夺权前就能私建党卫军和冲锋队?

我认为纳粹党能够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士兵的失业潮,第二是魏玛共和国法制的不健全导致的各政党对武力的崇拜和迷恋。
(自由军团其实就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03:56:39

1923年11月8日晚上,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里,当地名流正在参加一场集会。

巴伐利亚州长官发表讲话,但他的讲话在二十分钟后突然被打断了,戈林带着25名全副武装的冲锋队员,簇拥着希特勒闯入会场。

希特勒挥舞着手枪走上讲台,宣布啤酒馆已经被“六百名武装人员包围”,“全国革命已经开始”。

这就是纳粹运动史上的啤酒馆暴动事件,这次事件后来被镇压,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党领导人被捕,而冲锋队也被勒令解散。直到后来,希特勒出狱之后,冲锋队才得以重新组建。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在纳粹建立之初,冲锋队这种准军事组织为何能存在,而且甚至还能拥有武装?这其实跟当时德国的国内政治环境有关。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准军事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凡尔赛和约限定德国只能保留10万军队。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战争狂热并没有立即停下来,数百万习惯了战壕生活的德国军人并不能很快适应和平。从普鲁士时期就延续下来的准军事色彩也一直存在。各种老兵协会、军人社团遍布德国,吸引着那些愤懑、绝望的青年,整个德国充斥着准军事组织。

在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前,左派就拥有十几万名受过军事训练的工人。德共建立后,就开始建立准军事组织用于革命事业。在当时的德国,左翼利用准军事力量比右翼力量要早。

德共发起的革命同时也刺激了右翼准军事力量的发展,冲锋队的前身自由团就因此诞生了,魏玛政府后就是依靠自由团这些准军事力量镇压了革命。

革命之后,迫于凡尔赛和约的压力,魏玛政府将自由团这种准军事社团取缔了。但是这些人无处可去,社团转入地下,开始跟政治结合。

也就是说,在纳粹还没成立的时候,德国就存在形形色色的准军事组织。这些准军事组织有的有政治倾向,有的脱离政治。自由团等准军事组织被取缔,他们转入地下,开始向政党靠拢。

二、政治暴力促使政党纷纷寻找自己的“政治战士”

一战战败后,德国帝制瓦解,建立了议会民主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在德国非常不成熟,在德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挥过太大作用。

魏玛共和国建立之后,德国政党没有能力驾驭议会制度,议会变成了为私利争吵的地方。而战争与革命使战前就对立的左右翼政党关系进一步恶化,比如右翼分子就认为德国的战败是因为左翼的背叛导致。

在这种不成熟的议会制度下,即使是左翼政党,内部分歧也愈发严重,造成了分裂,形成了更多的小党。比如左翼就分裂出斯巴达克联盟、独立社会民主党等等。

没有一个政党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每个政党都在议会发表自己的诉求,丝毫不愿意妥协与合作。议会上的冲突带到议会之外继续,从口头争执演变成肢体冲突,政治暴力由此产生。

为了吸引支持者,党派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大打出手。政治暴力反复上演,威胁到了政党领导人的生命安全。1921年,德国财政部长遇刺身亡。1922年,德国外交部长遇刺身亡。

两位部长的遇刺使得各政党领导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准军事组织,也就是所谓的“政治战士”。纳粹的冲锋队、德共的红色战士前线联盟、社民党的国旗社等纷纷亮相。这种政治战士的职责是保护政党领导人的安全、维护集会时的秩序、宣传本党主张、扰乱政敌的集会以及街头斗殴。

最初这些政治战士都是各政党自己招募的,随着冲突加剧,街头斗殴成为常态,那些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往往更受到青睐。之前被取缔的准军事组织成员无处可去,当政治战士就成了最好的去处,而且还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保守势力的默许

魏玛共和国虽然实行议会制,但是军队不受政府控制,而是对总统负责。也就是说,作为保守力量的德国国防军依然拥有很大的权力。

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国防军限制在10万人,国防军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被限制。他们通过扶持各种准军事力量来扩展势力。

像冲锋队、钢盔团等右翼势力都受到国防军的资助。希特勒当时打入纳粹党时,本来就奉国防军的命令去的。

而罗姆本身就是一名军官,他直接资助了冲锋队,为冲锋队的扩张四处奔走。罗姆借助国防军的关系,冲锋队可以直接使用国防军的训练场地,甚至从国防军那里获得了一批武器。这批武器后来就被用在了啤酒馆暴动中。

总的来说,在魏玛共和国不成熟的议会制下,在普鲁士军事文化影响下,政治暴力频繁上演,催生了冲锋队和党卫军这种准军事力量。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