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两座正阳门,只不过正阳门的瓮城已经被拆掉,所以有人误以为正阳门城楼与箭楼是两座城门,其实这是一个整体。
所谓的正阳门,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前门,是北京最著名的地标建
为什么有两个正阳门 正阳门为什么有两座城门
其实并不能说有两个正阳门,正阳门这个地方是一个整体,包括正阳门,箭楼,还有一个瓮城。是三栋建筑组成的一个整体了正阳门。其实这个地方前后有三栋建筑的,所以很多人都以为是有三这个正阳门了。
前门城楼中还保留的两个门叫正阳门一般习惯称正阳门为前门,把地安门叫后门老北京人都说北京的城门是“内九外七皇城四”,这是什么意思呢?北京城在过去分皇城、宫城、内城和外城四部分,城门是区分城区的标志。宫城就是民间俗称的皇宫,是封建帝王起居、处理政务的地方。明清时期老北京的宫城就是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午门和神武门是其南北两个正式的城门。宫城东西方向被筒子河围绕,但在城墙开了两个侧门,这就是东华门和西华门。那么现在谈谈“内九外七皇城四”吧。皇城四门,指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内城九门,顺着今天的地铁环线依次是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前门)、崇文门。控制了这九门,就等于控制了北京城。因此,掌管九门的最高军事长官——九门提督就成为了朝廷的敏感人物。外城的位置包括今天的地铁路到南二环之间的地带。外城七门是指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和西便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开了一个和平门,后来,为了使东郊和西郊成为通达的直线道路,又将东单牌楼东面的城墙和西单牌楼下面的城墙切开,开了复兴门和建国门。
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截去北面城区的一部分,明成祖永乐17年(公元1419年)将原来大都的南城墙向南推移二里改造而成的。明世宗嘉靖43年(公元1564年)包筑南郊一面外罗城,始形成了今天的内外城墙格局。因而过去的老北京人口中称呼有的城门也用元代的旧称或俗称。如朝阳门叫齐化门,西直门叫和义门,阜成门叫平则门,崇文门叫哈达门或海岱门,正阳门叫前门等等。经过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城的全面建设和北京地铁的兴建,大多数城门现在已经毫无踪迹,“内九外七皇城四”这二十个城门,如今只保留了天安门、正阳门、东便门和德胜门四个,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吧。
正阳门俗称前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是明、清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专供皇帝出入,是典型的城防建筑。正阳门原称丽正门。元朝营建大都城的时候,南城垣正中为丽正门。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自南京迁至北京,将元大都南城垣南移,丽正门也迁至现正阳门的位置,但仍然沿用了旧称。据说原先的城门都没有城楼,直到明正统元年(1436年)才为京城的城门修建了城楼,丽正门也改称“正阳门”。到了正统四年,又添建了箭楼和瓮城,所以一般说到“前门”的时候,应当包括正阳门和箭楼。明、清两代,箭楼多次毁于火灾并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正阳门城楼与箭楼被侵略军重炮轰击,后来又被烧毁,只下光秃秃的城墙和城门洞。过了一年,流亡西北的慈禧和光绪“回銮”的时候,只能在城门上临时扎制了五间纸牌坊,用以装点门面。清廷决定修复前门,因工程图纸毁于战火,只能参照崇文门城楼和宣武门箭楼的式样增高修建而成。所以,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正阳门和箭楼。
名词解释
正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