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两本书相比,我更喜欢《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刻画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浓缩了社会百态,是一本百科全书。
王熙凤尖酸泼辣、巧言能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林黛玉娇小柔弱、多
《红楼梦》之于《金瓶梅》,是一个后,一个前,而我更喜欢后者。
《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曹雪芹,后四十回续作者为高鄂,
《金瓶梅》作者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兰陵笑笑”,因作品用语基本使用北方话,所以认为是山东人。有人认为是李开先,他是山东人,嘉靖进士,40岁罢官回家,他的身世,生平和对词曲等世井文学有极深的爱好和修养与前人对《金瓶梅》的说法不谋而合。还有一说就是嘉靖年间大文学家王世贞,他为官清正,不附权贵,,据说他作《金瓶梅》是想为父报仇,王世贞的父亲因献《清明上河图》的膺品,因而得罪权臣严嵩和严世藩父子,最后被残害致死。王世贞为报父仇,特作小说《金瓶梅》给严世藩投其所好,书的内容影射严嵩父子,揭露他们的种种丑行,而书上又涂有毒药,,当严世藩读完此书后就中毒而死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认为此书作者应为徐谓。总之,莫衷一是。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还没有一部书能像《红楼梦》那样呈现出永久的艺术魅力,使人百读不厌,记得鲁迅曾说过:“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问世于18世纪中叶、清乾隆年间,原名《石头记》,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展开全书的故事情节。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一面镜子。它以巨大的表现力,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我们每个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这幢文学大厦之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品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真挚爱情,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叛逆精神。而封建制度的桎梏在他们身上从来没有松开过,“风刀霜剑严相逼”。作者以同情和歌颂的态度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斗争精神的下层妇女形象,其中有不畏权势的晴雯、鸳鸯、性格刚烈的尤三姐等。也塑造了各色各样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人物,有讲究享乐的贾母、迂腐昏庸的贾政、两面三刀,飞扬跋扈的王熙凤、有藏愚守拙,精心维护封建礼教,冷漠和超然的薛宝钗、有乐观豪放,豁达开朗的史湘云、有怯懦无能,清静自保的迎春、有为贾府带来“烈火喷油,鲜花著锦”短暂繁兴的元春、有把自己的心灵和青春埋葬在“三从四德”闺范之中的李纨、有从宁国府卑污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畸形儿,怪僻到不尽人情地步的惜春、有因乱伦,挑起整个贾府败亡起因的秦可卿、
《红楼梦》写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鲁迅曾给悲剧下了一个形象的定义,那就是“所谓悲剧就是把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毁坏了让人看”。在贾府这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乐的寄生虫,而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对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是那汚浊浑流中的一丝清流,尽管他们无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微薄之力顽强的抗争,贾宝玉不屑与争利于民,争权于朝,利欲熏心的达官贵人为伍,在贾政处听训都是如坐针毡。然而,回到如水样般的女儿堆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吃胭脂、猜灯迷、做诗社,极尽巴结、奉迎讨好之能事。贾、黛之间也是又要“好”,又要“恼”,越是“冤家”越“聚头”,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林黛玉是“小性儿爱恼”,他们的爱情执着深沉,曲折多难,如诉如泣。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爱情有悖于那个时代陈腐的道德观念。又苦于无法表白,“囫囵不解语”相互试探,“一个在潇湘馆迎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所以,林黛玉报以贾宝玉只有“欠泪的泪已还”,愈斟情重,以致泪尽而亡。从曹雪芹原来的构思看,宝黛爱情不是毁于“小人拨乱其间”的阴谋,而是毁于封建家长无情的冷漠,由此,唱出了这首如诉如泣,弥久不绝的挽歌。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引出以西门庆为主角的一段市井生活,借宋代的人物暴露明代的腐败。一般认为书名是以西门庆3个重要女人名字中的各一个字拼凑成的。“金”指潘金莲,“瓶”是指李瓶儿,“梅”是指庞春梅。这本书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娴熟。《明史》称它“才最望、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
要想正确认清《金瓶梅》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就离不开对西门庆这一艺术形象的全面介绍和具体分析。
西门庆是山东清河县的一个破落户财主,一家生药铺的老板,为拼命追求声色犬马之乐,他不惜制造命案。这样一个带有浓厚市侩流氓习气的坏蛋,由于夤缘钻营、巴结权贵,他因此非但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左右蓬源,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他连抢带骗地娶了富孀孟玉楼为妾,赢得了一笔可观的财产。他奸占潘金莲,不惜谋杀其父武大郎,并通过官府的力量,把为兄报仇的武松刺配孟州。他一见结义弟兄花子虚的老婆李瓶儿有几分姿色,且手中又掌握大批钱财,就想方设法地去勾引她,结果将花子虚活活气死。正当他兴冲冲地为谋取李瓶儿大兴土木之时,他的靠山杨戬被宇文虚中参倒,他的亲家陈洪因是杨党中人而惊恐万状,勿勿打发儿子、儿媳带着大批箱笼,钱财投奔于他,西门庆预感大祸临头,一方面被迫收敛气焰,将已开张的土木工程停下:紧闭大门,防止家人在外招惹是非:同时又立即派人赶赴东京打点,给蔡太师送去白米500石,给右丞相李邦艳送去金银500两。李邦艳在收了贿赂后,把已列入杨戬党人名单中的西门庆三字改为贾庆,一场巨大的灾祸就这样冰消瓦解。此次,使西门庆不仅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同时为他今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
现实生活告诉西门庆,要想胡作非为而不受惩罚,必须结交朝廷权贵,他选择蔡京生日机会,给他送去了一份珍贵的“生辰担”,后蔡京委他山东提刑所理刑副千户的官职,于是西门庆身价大增,飞黄腾达。自此西门庆更是想方设法如蒼蝇般饿像地巴结权贵,后来,苗员外家人苗青杀人夺财,西门庆在接受苗青脏银一千两之后,伙同夏提刑将杀人犯苗青放了,西门庆的权势欲无限膨胀而一发不可收拾,在蔡京又一个生日里,他又给蔡京带去二十扛金银缎匹去拜寿,并正式拜蔡京为干爹,为自己无休止的声色犬马,杀人越货,为非作歹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金瓶梅》揭露了明朝的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极端败坏,城市酒楼、妓院林立,到处笙歌漫舞,官僚士大夫们不以纵谈男女滛欲和床第之事为羞:更有如西门庆之流的无耻钻营之徒,还专靠向朝廷献“房中术”而获取高官厚禄。《金瓶梅》在揭露西门庆罪恶生活时出现了大量不堪入目的污秽描述,这些描述对读者具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却也是明朝现实社会风气的真实反映。全面地暴露了明中叶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作者在《金瓶梅》中暴露丑恶,是想规劝统治阶级“明人伦、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恶”。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曾说:“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金瓶梅》的描述基本上是“不加粉饰”的。而且这种描写是多么的细腻、克服了以往小说描写上的粗线条倾向,至于细节描述的精彩、语言的生动传神一向为人们所称道,能按生活的实际,写出人物性格固有的复杂性。《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使它一经出现就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