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新一代歼击机的研制任务,到1982年共有三家单位参与方案论证。
一是沈飞,常规布局,基于已下马的歼-13战斗机方案二是成飞,鸭翼布局,基于已下马的歼-9战斗
1981年,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新一代歼击机的研制任务,到1982年共有三家单位参与方案论证。
一是沈飞,常规布局,基于已下马的歼-13战斗机方案二是成飞,鸭翼布局,基于已下马的歼-9战斗机方案三是洪都,可变后掠翼布局,基于强-6攻击机的方案
最初大家广泛看好601的歼-13方案,因为最为成熟,方案评审时获得大部分舞台。航空部甚至到开始时都未通知611参加评审,最后也只给611在评审会休息的15分钟间隙作方案汇报。但在这命运的15分钟里,611的新鸭翼方案以其对于未来空战的精准把握和分析,赢得全场一边倒的认可。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方案完善,最终在1984年的第三次新歼击机选型会上,正式确定成飞的三号方案为下一代歼击机的方案。并选择涡喷-15发动机作为主发动机,涡扇-10继续研制作为后期选择。到1986年1月,经最高领导人批示,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文,项目代号为10号工程,也就是歼-10。早期曝光歼-10想象图,腹部进气道还是激波椎涡喷-15是仿制米格-23改进型的图曼斯基R-29涡喷发动机
所以不管有没有苏-27,国产的歼-10项目都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在接触到苏-27这种内油超过歼-10空重,敏捷性丝毫不输F-16的重型战斗机时,是有声音取消掉歼-10,采购更多数量的苏-27的想法。但是当时刘华清和林虎等老将军坚决反对,并给予大力支持,到1991年歼-10完成了全尺寸金属样机。但是相比较歼-10的进度,发动机远远落后,即使是仿制苏联70年代初水平的R-29涡喷发动机,依旧困难重重。在经历过多种研制机型都最终因发动机问题而最终下马痛苦之后,国防科工委不顾反对,坚持要求使用随苏-27一起引进的AL-31发动机。现在来看这一决定非常正确,涡喷-15无法保证歼-10三代机的作战能力,即使在本世纪初强上涡扇-10,以当时涡扇-10喷零件的可靠性状态,单发的歼-10恐怕会造成一系列机毁人亡事故。为了适应新的发动机,歼-10后半段机身进行重新设计,最终在1998年歼-10在试飞员雷强驾驶下,成功进行首飞,这是我国航空史上的里程碑,终于能够独立完成跟得上时代的高性能战斗机。至于如果没有苏-27,重型歼击机会如何问题?首先在歼-10没整利索前,是不会进行新重歼的研发工作。同时飞豹注定没机会,因为空军一开始就看不上,是海军航空兵坚持要空中反舰导弹攻击机才得以继续。其次,沈飞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预研“新重歼”,也就是后来的“雪鸮”。如果没有苏-27,估计会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重歼”的研制,这个时间点成飞还没有明确歼-20,沈飞获胜可能性很大。我们至少到2010年左右才可能获得重型战斗机,而且相应的四代机计划时间也要继续向后推。
沈飞雪鸮想象图,沈霍伊动作都是很快很早的,但是等他整差不多了,就被后来的成洛马弯道超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