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美术馆的《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徐悲鸿是绕不过去的一位艺术家。他用画笔呼唤民族精神,呼唤民族魂,被视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就大众知名度而言,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都是属于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8 10:54:27

新年壕展我最爱徐悲鸿笔下动物的丹青豪气:

作为中国美术馆新年视觉饕餮大餐之一,此次展览很大气地推出了徐悲鸿118件珍品,其中不乏其极具代表性的巨作,流淌出一个活生生的徐悲鸿。

中国美术馆分为三大篇章来展览。

第一篇章为《民族精神》,展出徐悲鸿最广为人知的巅峰代表作:《愚公移山》《徯我后》《巴人汲水》《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师东京》等,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第二篇章为《图稿叙事》,展出徐悲鸿为创作《愚公移山》等作品所绘的画稿与素描稿,其中的许多素描稿为首次展出,观后更加感慨“三千废纸出一画”,一幅巨作的横空出世,是多少后台功夫在支撑。

第三篇章为《家国忧思》,展出徐悲鸿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马》《狮》《鹰》等作品以及系列为主题创作而绘制的素描稿。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用隐喻鼓励人民抗战。

对于这位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的超现实主义大神,不少人可能还只是停留在“听过而未曾深知”的阶段。那么,就借此机会,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和家人、朋友一同走进中国美术馆,和瑾儿透过一幅幅惊世之作,去了解一番这位大师的精神风骨吧。

我最喜欢的是他画动物的这部分。尤其是马和鹰。

提起徐悲鸿,大家第一印象是画马的大神。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号称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今儿咱第一个单元,先聊聊悲鸿先生的马。

曾有人问及悲鸿先生:画马如何此等传神?他的回答与我国唐代画马大家韩幹相类:平时须深入观察,以马为师,潜心揣摩体会,把握其瞬息变换的各种形体特征和生活习性,才能生动地表现出它的“形”和“神”。

(请大家去看韩幹画的马)

故此,窃以为,师古人固然重要,师造化更为关键。以自然为师,融入自己的观察感受,这样才能生动传神。譬如师法造化自学成才的王冕。王冕的梅花,细观梅花局部,更感慨其生动,仿佛若有香满乾坤。

徐悲鸿就是以自然为师,非常注重写生,画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说起来达芬奇也曾为把人画得更精准,偷尸体来解剖,现在条件好了,美术学院的孩子们可以大大方方地学艺用人体解剖了,不知道那种追求艺术的精神是否还像前辈那么执着)。所以,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熟悉马的脾气秉性,方能笔下千骑。

徐悲鸿为了改良国画,以中国画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融入了西方的透视、解剖。晕染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是所谓“中西药结合疗效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马。

(不会发图片,我把图片的作品信息写出来大家去查看吧)

(群奔·徐悲鸿·1942年·95×181cm·中国画)

此画中有六匹马,以第三匹马为核心,六匹马姿态各异、浓淡相间,前后疏密有致,融入了西方透视法,整个画面布局使得群马一往无前的磅礴之势跃然而出。

技法上,运用写意的方法,先以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大致体态,再饱蘸酣畅的浓墨,以强有力的笔触勾勒头、颈、胸、前腿等大转折部位,刚柔并济。马腿的直线遒劲有力,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浓淡墨的运用与马的骨骼结构相符,并以明暗关系加持。最后以干笔硬毫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匹前大后小,前实后虚,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前后相顾前奔的速度,和着马蹄践踏声,似乎要冲破画面。

相信他的第一个法国老师弗拉孟所画的激越战马、柯罗蒙所画的高头大马、籍里柯笔下的马和达仰的河边饮马都曾深深震撼过他的心,那份写实雄强的战马风范,也激发了他的英雄情怀。千百次写生马后,徐悲鸿笔下的马,不仅有别于他法国老师的坐骑战马抑或装饰性甜美的马,也有别于中国古代饱满圆润或安之若素的马,他心目中的马已经不是现实世界的马,而是“天神”与“豪侠”、是“超绝尘寰的英灵般的向往”,不供人驱使,只见自由洒脱、勇往向前。是他的浪漫理想的情怀,是奔放的热情,是内心积极向上的感情力量。

总想找找现实中有没有徐悲鸿笔下马的原型。徐悲鸿称自己画的是汉唐时代天山矫健略瘦的“天马”。他曾在一些题款里写到“天马”的来历。譬如:“天马从西而来,徙流沙,边陲服”、 “伏枥生憎恨,穷追破寂寥。风芦动广漠,霜草识秋高。青海有狂浪,天山非不毛。终当引俦侣,看落日萧萧。”对比一下,较之平常马匹,马身体的比例拉长了,看起来像小马,脖子也拉长了,有力拱起来,头小,放大了鼻孔,腿比一般马腿也长,牺牲了比例精确,反而换来了奔放而沉雄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有悖于他自己提出的“新七法”之“比例准确”。“新七法”是为改良国画,提倡素描训练和写实主义提出的。分别是:

一、位置得宜;

二、 比例准确;

三、黑白分明;

四、动作或姿态天然;

五、轻重和谐;

六、性格毕现;

七、传神阿堵。

然而,恰是这有意为之不正确的比例使得美感与情怀剧增,反倒成就了“新七法”中的“传神阿堵”。西方美术界也有此等现象,比如西方画家安格尔《大宫女》,为了美故意拉长了两节脊柱……忽然不由想起了古希腊的审美观:美是最主要的,它甚至有时超越了道德、超越了法律。

(安格尔·《大宫女》·1814年·新古典主义风格)

(奔马·1941年·130×76cm·中国画)

这是我最爱的一幅马。神骏驰骋、披鬃长啸,铁骨雄魂、风动九州,纵横天地间、踏尽不平路。

古人画马多取侧面,而这匹马角度让人拍案叫绝!迎面奔来,意气风发,视觉冲击力非常强,马的形骸下,跃动着人的精神,不由引得观者内心奋起的意气风发。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远东艺术部的主任埃伦·普利斯特(Alan Prist)对徐悲鸿的马大加赞叹,深得我心:“那马带着随风飘动的鬃毛,给人以极大的喜悦”,那脱纸而出的马“对任何观众都有即刻的吸引力。这匹粗毛的小马扬着头,面对疾风,平静然而机敏,就像疾风本身一样充满了活力”。这不是一匹马,而是一个奔跑的灵魂。

林惠祥先生评价徐悲鸿作品时指出:“真正伟大之美术作品对于一般人皆应有感动力”。徐悲鸿做到了。

李庚《读悲鸿画马歌》中有长篇夸赞,摘录两句如下:

一洗万古凡马空,

悲鸿画马赋真情。

悲鸿画马非为马,

逆风引领望愚公。

还有,给大家一个小诀窍,看国画的时候,试着读读上面题的字,你就知道画家想透过这幅画想说啥了。看了文字,知晓这幅画背景是因第二次长沙会战,希望此次会战和第一次一样能够取得胜利。腾跃间寄托着对祖国奋起的渴望。

前两张讲得太多了,后面的简单说。各位看官请自己举一反三。

(无题·徐悲鸿·1938年·130×75cm·中国画)

我们看展时候戏称马要掏鼻孔,前蹄够不着,只能是后蹄来补。我没有养马的朋友,问了一个养驴的朋友,确实前蹄是不好够。此细节可见悲鸿对马的生活习性了解之深、观察之细。

劈腿喝水图,跟长颈鹿似的,萌化了一堆人,生活烟火气息袅袅。这个角度可不好画,很考验功底哟。

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

勉得安居,偷闲食路草。

客喜马拉雅大吉峰时画

徐悲鸿的鹰,一个词,霸气!鹰本来就应是鹰击长空、凌九天之外、苍穹无限任翱翔,徐悲鸿酣畅淋漓画出来了!自由翱翔,极目千里,有骨有气势!

徐悲鸿画鹰,浓墨为骨,有力的墨线提顿、皴擦,没骨与勾勒相结合,以激情写出,势不可挡。为渲染其振翅翱翔的雄姿、俯看天下的霸气,其下惟稍稍点染秋草荒原,烘托主题。

技法上,雄鹰伸展的羽翼先以淡墨湿笔晕染出大体形态,随之以浓墨架起凸起的羽翎,粗重的墨线增加了羽翼的厚度,表现出了鹰击长空的激昂气势和强大的力量。头颈、眼神和鹰钩嘴,凌厉而敏锐,尖利的双爪,以瘦劲的线条勾出。

(鹰扬·1939年·155×82cm·中国画)

鹰这种生灵,工笔撑不起来,只有写意。性子柔弱的撑不起来,只有胸中有豪气的人才有这气势。徐悲鸿生性刚强,画鹰,正好。

其它的狮子啊、牛啊、鸡啊、猫啊也有,大家自己去看。

徐悲鸿常把人性赋予飞禽走兽,他笔下奔腾的骏马、雄壮的狮子、傲飞的雄鹰、凯鸣的雄鸡,都是借以寓意时代社会的,寄意赋予某种动物生态的本性,在国难当头的时刻,饱含着冲破黑暗的战斗力!与对中华之崛起的期待。

笔下千骑,都是英雄史诗般的凌云壮志。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