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者原创回答。
古琴这东西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传说周公发明。也有说是晋文公重耳发明,传说重耳流放期间,好友介子推对他曾倾囊相助,感恩于人,作了国王的重耳就邀请介子推
一把上好的古琴,制作工序复杂,原料选取讲究,最快也要两年才能制成。马岳思斫琴遵循古法,选材、挖槽、上漆……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不仅如此,做琴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一把好琴的制作会历经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所带来的天气变化对于步骤的要求都不一样。同时琴的长度也是根据一年365天所做,宽度根据一年四个季节所做。
选材,
阴沉木最好,
尤其是祠堂、庙里挂钟的梁木,
与生在在瀑布旁、深林中的老木。
马岳思常去淘旧房子拆下的废料,
那些数百年的老木头,
木质干透,音才容易渗透。
选好木头后,
得看木质的纹理,定好琴头琴尾。
即便是几百年的旧木,
在做成琴材毛胚后还得搁置一段时间,
待木性稳定后才能继续往下做。
斫琴,最是急不得,
慢工才能出细活。
确定好选材后开始挖槽,
挖槽腹最考验斫琴者的技艺。
它决定着琴音的质量。
槽腹需要怎样的深浅,
中空剜留怎样的大小,
底面厚薄的比例如何匹配,
三千年斫琴史没有定制。
马岳思只能凭着长久经验形成的感觉,
谨小慎微,
每挖几下就听一次声音。
因而进度格外缓慢,
一个槽往往需要耗费,
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接着开始粘合与上漆,
古琴中面板为“天”,
底板为“地”。
粘合就是将面板与底板黏合在一起。
再根据天气的变化,
选择不同的漆料。
马岳思说:
“就像人的夏衣与冬衣,
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漆,
造就出不一样的声音。”
最后就是上弦,
在细微的音色差别中,
不断调整,
以期实现最好的传音共振效果。
马岳思常说:“生活可以简朴点,但是斫琴工艺马虎不得。这样慢慢斫琴很舒服,心里很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