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曹操的\"唯才是举\"还是曹丕的\"九品中正制\"都是在当时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案,我认为之所以很多人肯定唯才是举,诟病九品中正制,是前者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后者更容易
不管是曹操的\"唯才是举\"还是曹丕的\"九品中正制\"都是在当时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案,我认为之所以很多人肯定唯才是举,诟病九品中正制,是前者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后者更容易滋生腐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帝国统治者更赞同曹操这套方案的底层逻辑,于是在隋唐以后实行了延绵千年的科举制.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方案:
曹操的\"唯才是举\"三国·魏·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曹操本人是宦官养子之后,在\"党锢之祸\"后的东汉末年,宦官非常被瞧不起,曹操在当时能够走上仕途,一方面是他确实有真才实学,另一方面他看透了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地方上在当地发掘人才推荐给中央,在汉代察举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想要被举孝廉,那一定要有人推举啊,在当时就有很多类似于\"猎头\"的人名士,只要能够得到这些人的品评,就能谋得一官半职,曹操使了些手段,找到了许劭,当时最著名的人物品评师,这个许劭有多大能耐呢?这么说吧和大家都知道的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一个级别的.曹操在许劭这里获得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在当时很多人,为了入仕,故意造假,抬高身价,沽名钓誉,“举孝廉,父别居”这样的民间谚语就反映了当时的政风状况。
所以曹操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中成长为当时的英雄,他深刻的知道,正真的人才很难从当时的底层被推举上来,所以不拘一格地采取唯才是举.让天下有才之人都能够被重用,然而这个方案严重地损害了当时的世家大族阶级的利益.经过多年的积累,互相举荐自己的后代,或者通过联姻的方式,将人才的推举权控制在世家大族手上,并垄断了中央的官僚系统,变相的世袭了自己的职位,所以就有了祖上四世三公的袁绍.
在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对孙刘的战争,最终也没有称帝,其实很多的精力被牵扯到内部与世家大族的权利斗争中.杀孔融,边让,逼荀彧.都是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了坚持他的路线,排挤世族也牺牲了称帝的野心.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