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时大部分救援力量都是通过陆路方式进入灾区的,小部分则是通过直升机机降方式进入灾区,而跳伞的比例非常小,这里说的救援人员跳伞应该是指原空军第15空降军某部伞兵空降
并不是没有直升机飞赴灾区参与救援,而是由于地震初期地面设施损毁严重,不具备机降条件,从而由空军派出15名空降兵先行跳伞进入灾区,完成了架设航标、开设起降场等任务。在地震发生之后的第49小时,也就是2008年5月14日下午3时35分,来自中国空军的一架“黑鹰”直升机首次进入汶川上空,并降落于重灾区青坪乡。此后,直升机飞赴灾区的救援行动始终没有间断。
认识几位陆航的朋友,他们都很忌讳驾机在山峰、峡谷间飞行,因为山谷间的低空气流变幻莫测,突变的气流不仅会降低发动机功率,还会改变旋翼涡流,严重干扰飞行员的操纵驾驶。一旦飞机失控,旋翼、尾翼会在瞬息之间与周围山体或树木发生刮碰,机组人员几乎没有生还可能。5月31日,在执行地震救援任务期间失事的邱光华机组,就属于此类情况。
2008年5月14日12时25分,搭载着以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为首的15名空降勇士,在距汶川40公里的茂县上空成功实施了伞降。他们跳伞后的主要任务,是沟通灾区与外界的通信联络、开设起降场与引导机降,他们在7昼夜内共开设机降场6处,引导机降、空投20余架次。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敢一跳”,就没有后来的空中救援航线。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