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耕文明在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中有时处于下风?

这个问题问的好,没有说农耕文明总是处于下风,而是说农耕文明有时处于下风。
这就要比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优劣。
第一,农耕文明的经济总量要大,游牧文明的经济总量明显要小。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8 10:54:25

这个问题问的好,没有说农耕文明总是处于下风,而是说农耕文明有时处于下风。

这就要比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优劣。

第一,农耕文明的经济总量要大,游牧文明的经济总量明显要小。因此,农耕文明具有战略优势,在两大文明的长期冲突中,农耕政权打败游牧政权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游牧政权打败农耕政权的几率。中国古代历史主要表现为农耕文明的中央王朝的前后更替,而不是表现为游牧文明的中央王朝的前后更替。

第二,农耕文明的人口数量大大多于游牧文明的人口数量。在社会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农耕文明地区的人口往往达到几千万人,而游牧文明地区的人口往往只有一二百万人,因此,在两大文明冲突中,农耕文明地区,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和劳动力。

第三,在科学技术方面,农耕文明要比游牧文明先进的多。以弓箭为例,一般的弓箭,射出的箭能达到130到180米,弓箭也成为游牧民族骑兵的利器,而农耕民族则发明弩机,射出的箭能达到300米,400米甚至800米,农耕民族拥有射程上的绝对优势。在金属冶炼技术方面,农耕文明要比游牧文明先进的多,当游牧民族使用弯刀时,农耕民族使用环首刀,当游牧民族使用环首刀时,农耕民族则使用横刀和陌刀,农耕民族总是在技术上高游牧民族一个档次。

第四,游牧民族的军队都是骑兵,机动性强,集中和分散比较容易,后勤补给负担小,甚至不用后勤补给。农耕民族的军队以步兵为主,机动性差,集中和分散需要较长时间,后勤补给负担大,而且有时还供应不上,造成严重缺粮。

第五,由于兵种的明显区别,游牧民族适合于野外作战,农耕民族适合于城市保卫战,战争的胜败不是由地形地势决定的,但却带有鲜明的地理因素。

第六,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发生战争时,往往是游牧民族的全部兵力和农耕民族的一座城市一个郡发生厮杀,战争的结果就不是游牧民族失败或农耕民族失败的问题,而是在一城一郡谁胜谁败的问题,这就让我们对战争进程产生丰富的联想。如果游牧民族的骑兵在城下失败了,一排屁股全军撤退了,双方也就没有什么大的损失了,如果游牧民族的骑兵攻占城池,烧杀抢掠之后撤退了,那么农耕政权损失的是一座城一个郡,如果游牧民族的骑兵得胜后在攻打下一座城市,下一个郡,则是对农耕政权的重大威胁。如果农耕政权防御不大,则会被游牧民族的骑兵各个击破,最后亡国,如果农耕政权能够及时调动军队,保证后勤供应,组织大军与游牧民族的骑兵对峙,则可能击退他们,甚至消灭他们。

由此我们就可以回到战争的具体形态了。

如果游牧民族只是为了劫掠,骑兵部队会四处游荡,打赢了就抢一把,打不赢就赶快跑。

如果游牧民族地区赶上下大雪,厚达两米,牧草全部覆盖,气温骤降到零下60度,马牛羊被大量饿死冻死,游牧民族的生存成了大问题,他们就会不顾一切率领本部族人马南迁,占领农耕民族的生活地区,由于具有强烈的生存愿望,双方的斗争是激烈的,残酷的。如果农耕民族战争准备不充分,军队缺乏训练,粮食储备不足,再加上政治腐败,往往会遭受惨重的失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