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这个问题我通过《走向共和》这部剧中的辜鸿铭展开讨论吧,后面讲他的事迹,看完了,你就知道他为什么怪了!
在《走向共和》这部历史剧中,主角就那么几个,连戏份不少的南洋大臣张
清朝灭亡后,中国有三大辫子——张勋、王国维、辜鸿铭,代表了当时的保守势力。张勋辫子军复辟,王国维是国学大师;而精通九国语言翻译家,最不该留辫子的辜鸿铭,却站到了他们的行列。
一、语言天才这样精通九国语言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马来西亚,父亲是中国人,讲闽南话、讲英语、马来语,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按今天的话讲是准标的混血华侨,亦培养了他强悍的语言能力。
1870年,虚岁14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又学会德语。后回到英国,掌握了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再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受到校长卡莱尔的亲自赏识。
1877年,20岁的辜鸿铭取得硕士学位,继续攻读文、哲、理、神等博士学位,而且,他已经精通九国语言了。
(中年辜鸿铭,有混血儿的帅气)
他毕业前夕,在德国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所作的即席演讲,博得满堂喝彩。他还会用拉丁文作诗。
这个时候,天才的辜鸿铭已经誉满欧洲。
1880年——1881年,他先后返回马来西亚、中国,最后与马建忠一番长谈后,决定由西化到中国化。
这在许多崇洋媚外的今人看来太不可思议,何况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
二、何以再中国化?从辜鸿铭轶事谈起
我们不知道马建忠和24的岁辜鸿铭谈了些什么。但我们知道,辜鸿铭骨子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精神至上的倔强人,是一个不断自省的中国人。
他知道自己的归处在中国传统文化。
其外在表现,就是他是一个怪才,一个狂人。
据说辜鸿铭曾在英国街头故意倒拿报纸,英国人看见,大笑说:“看这个中国人多笨,报纸都拿倒了。”辜回嘴:“你们英文太简单,正着读显不出本事。”然后熟练地倒读报纸,还是地道的伦敦腔,把英国人都惊呆了。
原来腐朽的大清朝,依然有着光辉闪闪的中国头脑。
还有一次,辜鸿铭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他旁边。她怕辜鸿铭不懂英语,故意拖着的破碎英语腔,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soup?”(喜欢这汤吗?)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like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那女士已经羞得满脸通红。
你越看不起我,我就越让你吃惊。用我的才华和心灵,让你吃惊。
回到中国后,辜鸿铭依然桀骜不驯,但他的对象成为了当权者: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铠刚死,北洋军阀实力犹在,全国举哀,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大开堂会,热闹三天。
三、在北京大学任教,人称“辜疯子”
民国到了,才高八斗的天才翻译家被邀请到北大任教,可他依然倔强地不剪辫子。这时全国流行科学、民主,有人甚至主张全盘西化,辜鸿铭成了西洋回来的“老顽固”。
一次,他走进教室,学生们忍不住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老年辜鸿铭)
他学贯中西,曾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既不淳朴,亦不深沉,却额外灵敏。在辜鸿铭心中,“只有难以言表的温良中国人”,才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人无完人。倔强的辜鸿铭由西化到中化,主张“一夫一妻多妾制”,自己也娶了一妻一妾。他最出名的比喻,是把男人比作茶壶,女人比作茶杯,认为男人娶多个妻子天经地义。另外,辜鸿铭认为只有南宋才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浙江、江苏才真正继承了中华文化等等。
总之,这就是精通九国语言的鞭子翻译家,这就是真实存在于民国的国学大师——辜鸿铭,这就是那个特别时代留给我们的特别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