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前半生的“眼中钉”孝贞显皇后,入宫3个月成皇后,为何会败给慈禧?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手发动辛酉政变,两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寡妇辣手无情的一举铲除了咸丰帝临终前托孤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一政变不仅改变了清王朝的政治制度同时也深深地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4 08:23:36

题主说的是慈安太后吧,慈安败给慈禧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慈禧和慈安在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由于慈禧在政变中表现的更为积极主动,加上乃是皇帝生母,因此政变之后大权便已经落入了慈禧手中。

△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

咸丰驾崩,慈禧想要“垂帘听政”而不能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通过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被封为贞嫔,五月晋封贞贵妃,六月便被拟为皇后,不过由于其嫔、妃的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因而耽搁。直到十月,才正式被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岁。

△咸丰皇帝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在临终之际,他做了三件事:一是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命御前大臣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两宫太后

载淳继位后,尊先帝皇后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又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慈禧是个权力欲极重的女人,他在成为圣母皇太后之后,便立即授意御史董元醇以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为由,奏请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却被载垣等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驳回。

慈安与慈禧一拍即合,联合奕䜣意图发动政变

对于肃顺等人的做法,慈安太后也极不赞成,于是两宫太后一拍即合,由慈禧派遣心腹回京,与恭亲王奕䜣串通。奕䜣虽是咸丰的亲弟弟,但由于才干出色,又为人机智、练达,因此遭遇到咸丰的猜忌,一直不得重用,虽是亲王却没有实权,咸丰所重用的肃顺等人对其也是大家排挤。

△恭亲王奕䜣

咸丰帝因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出逃热河,奕䜣当时被留在北京与侵略者议和,同时被留下的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文祥因与奕䜣交好,也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一共五位军机大臣,四位都位列八大顾命大臣,唯独文祥被排除在外,这本就令奕䜣和文祥极为不满,再加上双方一直以来的矛盾,使得奕䜣和文祥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立即便加入了两宫太后的阵营。

咸丰十一年(1861年)10月,奕䜣经过多次申请,终于得以以“奔丧”名义赶到热河,在咸丰皇帝灵前一番哭祭之后,他立即前去见了两宫太后,三人密谋许久,最终决定将政变地点放在了北京。由奕䜣先行回京,笼络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做好政变准备。

“辛酉政变”爆发,八大臣落败,大权落入慈禧手中

10月7日,慈禧以“以减其劳”的名义解除了载垣统领禁卫的兵权,而奕䜣则拉拢争取到了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从承德返回北京时,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梓宫为由,在随灵柩走了一天后,便和载垣、端华等七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由肃顺护送咸丰帝的梓宫走大路。

△咸丰的顾命八大臣

11月1日刚到北京,慈禧立即接见了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等人。次日一早,奕䜣便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并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下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职查办。同时,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护送子贡回京的肃顺。

11月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以“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等罪为名,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又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11月11日,载淳正式登基,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

△慈禧太后

虽然慈安作为曾经的中宫皇后,发挥的作用同样明显,但毕竟不如慈禧那么积极主动,身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加上又是皇帝的生母,因此在政变之后,虽是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但大权实际上已经掌握在了慈禧手中。

光绪七年(1881年)辛巳三月壬申初十,慈安太后暴亡,终年45岁。由于慈安太后的去世极为突然,关于其死因的探讨一直持续到今天,至于其真正死因如何,已经不得而知。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