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1869年的长篇小说《笑面人》是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虽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却渗透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我将从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要人物塑造及艺术特色等三个方面说
《笑面人》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讲述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一伙童贩将一个10岁男孩遗弃海岸,逃离时遇难,当忏悔他们的罪行,将男孩的身世、证件封在一个葫芦里,抛到海上。
此男孩便是誓死不与王权妥协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2岁时被英王詹姆士二世卖给童贩。童贩用手术破坏了他的容貌,使他脸部永远呈现笑容,充当小丑,被叫做格温普兰。
格温普兰历尽艰辛。从海边逃生。被江湖艺人收留,并与收留的另一孤女组成3人流浪之家,四处卖艺,维持生计。15年后,两孤儿成为情侣,到伦敦卖艺,轰动全城。这时,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芦落入官方之手,格温普兰的身份得到证实。安娜女王借机制造宫廷阴谋,宣布格温普兰为法定继承人。
格温普兰在上议院的演说遭到嘲笑。愤怒之下,放弃爵位去寻找亲人。此时恋人已病入膏肓,死于其怀抱。格温普兰在万分悲痛之下投海自尽。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对比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对比,加强了小说结局的悲剧气氛,揭露了整个贵族上流社会的糜烂、腐朽和没落。
写作《笑面人》时的雨果,已经是一个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了丰富实践的老人。他经历反复辟王朝的自由主义思潮的高涨,参加了作为这一思潮一部分的反对伪古典主义的文学运动,成为了这一运动的领袖。
通过格温普兰他们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的两个对立的阶级的尖锐矛盾:占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一小撮上层贵族穷奢极侈,道德败坏。
雨果利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生动地列举了当时英国不平等的社会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种种虚伪和丑恶。
在小说里,作者完全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上为贫苦大众作辩护,描绘底层人民的疾苦。笑面人格温普兰在贵族院对一些王孙贵族的慷慨激昂的控诉,该是全书的高潮,该是对这样一个不平等社会的极为淋漓尽致的描绘:
人民过着凄惨的日子,无罪的人被定了罪,八岁的小姑娘开始卖淫,煤矿工人拿煤块填肚子,渔人吃的是树皮草根,婴儿睡在地上挖出来的土洞里。除了贫穷、失业、饥荒、疾病以外,我们看到压在百姓头上的还有警察、法律、宗教、秘密逮捕、监狱、酷刑,等等。
饱经沧桑的于苏斯就对格温普兰这样说过:“沉默是穷人唯一的朋友。他们只可以说一个字:‘是’。承认和同意是他们的全部权利。对法官说‘是’。对国王说‘是’。老爷们如果高兴,就赏我们几棍,我就被他们打过,这是他们的特权,他们即使把我们的骨头打断,对他们的尊严也不会有什么损害。”
他又指出:“你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锯掉一棵三年的小树,就得安安静静地被人送上绞刑架。……主教法庭要是判决你犯了异端邪教的罪,就该活活烧死。”
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享受种种特权,穷奢极侈,拚命压榨百姓的血汗来供他们挥霍。女王丈夫的年俸一下子就要增加十万英镑。苛捐杂税一样一样地增加。 雨果把笑面人格温普兰的悲惨故事,就安排在这样一个环境里。
格温普兰在议会里的发言,是对那个社会的一个有力的控诉,其实格温普兰和他的两个亲人—一于苏斯和蒂的悲惨遭遇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控诉。
统治者的魔手毁灭他们的幸福,即使于苏斯牢牢守住他的“沉默是穷人唯一的朋友”的信条,他也无法逃避这一只看不见的、可怕的手。 这几个善良的可怜的人、他们的命运正是当时英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普遍命运。
然而,雨果虽然真实地描叙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面貌,但是他对那个社会的本质是缺乏认识的,因此对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得还是不够深刻的,也缺少正确的分析。
例如,他在刻划反面人物的时候,却把一个地位属于次要的巴基尔费德罗写成了首恶,似乎没有这个人物从中施展他的阴谋诡计,格温普兰的命运可能就不会如此悲惨。
至于把情节发展过多地建筑在意外的事件出现上,偶然性太大,也自然而然地冲淡了一出严肃的悲剧的性质。
从某种程度上讲,格温普兰的投海是对这个不公平社会的一种最顽强的反抗。而这种顽强,显然与其自幼同恶劣自然的抗衡分不开。正是在自然中的成长,才使他能够在与社会较量中也同样顽强不屈。
在人与自然的抗衡中,人物的思想观念日渐成熟。雨果在作品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爱”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孤儿格温普兰还是厌世者于苏斯抑或是“玛都蒂娜号”上的儿童贩子,他们在自然的无情摧残下同病扼怜,都萌发了“爱”的意识。
因为“爱”,人物在面对自然的和社会的险恶时才能意志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