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郁达夫的《沉沦》要用第三人称?

作者以第三人称来写,表现了郁达夫一向的写作风格。通过\"我\"观察社会,又通过\"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用旁观者的角度反咉自己感伤、怨愤的内心世界,发泄一个\"弱国子民\"的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03:04:27

《沉沦》中作者通篇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用第三人称刻画了一个敏感弱懦,自卑孤僻,沉闷阴暗的青年形象。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东赴日本,独在异乡求学。正值花季的年龄,本应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他,却因为身在异乡的孤独和身世飘零的沧桑,而终日苦闷,情感过度压抑,最终造成了心理上的畸形变态。

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我想首先归因于那个时代。

那么小说所要刻画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其实小说中作者对于故事的背景并未作清晰的介绍,但我们也不难从小说的一些片段中推断出,此时的中国正受外强的欺辱,国力可谓是疲弱不堪。小说的第七节提到主人公去酒馆嫖娼的经历,当酒馆的侍女问他是哪里人时,他显得异常窘迫,不知从何开口,因为那时的日本人管中国人叫作“支那人”,这是比骂人“贱贼”还难听的,强大的自卑感充斥着主人公的心灵,他发颤着,并在心里疯狂地呐喊“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再来,小说的结尾,当主人公决定用死来结束这一切时,他一样无奈愤恨地抱怨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所以我们不难从这些言语中推断出当时中国所处的大环境,正是这种国家饱受欺凌,落后不堪的大环境的悲剧命运铸造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再者关于时代的问题,从细处来看,我觉得可以从主人公平时的生活环境出发,主人公从小就在一个中国的传统家庭中长大,四处求学的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令他接受了一些开放自由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他既有中国文人的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封建残余思想的根深蒂固,使他的这种开放自由的思想受到了压抑。这一点小说直接将它表现在了主人公对性的压抑上面,《沉沦》中对于主人公的性压抑有诸多露骨的描写,如主人公的自慰行为,偷窥旅店主人的女儿洗澡,在草丛间偷听男女亲热,对于受过封建卫道者禁欲主义思想影响的主人公来说,这些行为他无法心安理得接受,他认为这些都是下流的。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责备咒骂自己。但另一方面,他在饱受内心煎熬的同时又做出一些更加大胆的行为,如“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为酒店的侍女写诗等等,这些前后矛盾的思想行为同前面提到的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是绝对分不开的,社会的压抑使人们难以承受,尤其令生命力勃发的青年人感到苦闷,这也不免在性的方面表露出来。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