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率部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大捷后,日寇第11军元气大伤,从1942年1月算起大概两年半的时间里,再无力南犯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有点飘,而战区参谋长吴逸志则有点闲,闲了就无聊,
吴参谋长事迹很多人都知道了,因为和薛岳关系不错,俩人配合地也比较默契,就是因为得得瑟瑟地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然后没请示老蒋,导致被老蒋革职。
而且还要被送到军法处。
可见老蒋当时的心情如何。
1943年的时候老蒋正在和史迪威闹矛盾,两个人对于这个指挥权等问题争执不下,谁也看不上谁,老蒋提出来要把史迪威换掉,这个时候吴逸志还在这个节骨眼上使劲舔美国,老蒋当然是震怒了。
所以吴参谋长就郁闷了,最后还退出了军界。
吴逸志是粤军出身,对于这个薛岳也是言听计从,薛岳这个人脾气不好刚愎自用,而且极其具有控制欲,人品也差,要求所有参谋都得听他的话,对于一些上级,比如白崇禧的电报,他也置之不理,一般都写个阅或者胡说之类的词。
但是薛岳这个人胆子大,能干,经常整“将在外”的这一出戏。
所以第九战区打仗机动灵活,全在薛岳的掌控之下,换成一个黄埔系将领,可能就完了。
而赵子立就是黄埔将领,还是黄埔六期。
这个赵子立就是个典型的参谋人才,有眼光,也有想法。黄埔身份加上他的业务能力和性格,自然和薛岳就八字不合了。
人家吴逸志是保定生,自然有资本和薛岳一起谈笑生风,而且俩人关起门来还是一家人,赵子立呢,黄埔毕业,陆大毕业,脸上就写了一个“蒋”字,后生晚辈而已。
其实薛岳挺欣赏赵子立的,一步一步的台阶给他上,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这个赵子立有自己的想法自然就会顶撞薛岳。
赵子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兵权,都是以这个参谋人员的身份出场。
其实薛岳后来有些飘了,作为战区司令长官,又在全国的主战场湖南,手底下都是最能打的部队,还取得了很多战绩,自以为能够打大兵团作战了,对手又是日本纯野战部队第11军,一下子有点晕的找不到北,什么话都听不进去。
而赵子立当他的参谋长之后,居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怎么行。
而赵子立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但是赵子立居然不和他自己站队,总是提出与自己相左的意见,薛岳和赵子立二人关系越来越差。
之前俩人都相互容忍,也算是和平共处,毕竟薛岳对赵子立欣赏,赵子立给薛岳干活也有平台,但是这个事还是埋下了伏笔。
这个伏笔就是1944年五月第四次长沙会战。
俩人居然在司令长官部里面打开了嘴仗,进而又发展到电话隔空骂街。
当时河南战场大败,湖南出现了日本的坦克部队,这一看就是大战前兆。
赵子立把事情和薛岳说了,咱们向军委会报告吧,咱们得小心啊。
薛岳就听着很不爽,你这是给我上课吗?你是司令长官还是我是司令长官,赵子立你变了,变得胆小了,最近这两年他们为什么不敢打长沙,经常跑到第三战区和第六战区,因为他们被我打怕了,他们来了,我还有天炉战法。
听听这话说的,迷之自信。
薛岳根本就不了解国际形势的变化,日军打六战区和三战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毁掉中国军队的空军基地以及补给基地。
薛岳却说是因为怕他,这就很无语。
而且赵子立还说他的天炉战法是“老架子”,这不就是再说薛岳是吴签嘛,还非常自信地显示自己“我很大,你忍一下”。
赵子立说你大啥啊,两年没打仗了,战区只有60个团,别的部队都调走了,哪门子的大?!
结果,日军这次挺大,一下子来了7个师团,一下子就把薛岳的防线给冲破了,薛岳在战后也就成了孤家寡人。
但是薛岳还不服。
赵自己给他出主意,说是在衡阳决战,薛岳不听,还觉得是给桂系守大门,他反正就是看不上白崇禧。
最后长沙只剩下薛岳的内裤第4军。
薛岳问哪个部队来守长沙,第4军这个部队善攻不善守。
赵子立装糊涂,因为因为他想起来前任吴逸志的话:要知道第四军和薛岳的关系,什么事情,不要等薛岳自己开口说话。
但是,赵子立就是不吱声。
他准备拿薛岳的第4军来威胁他,你不不想去衡阳嘛,那第4军留在长沙,不想去衡阳也不行了。
薛岳最后还是拿第4军来守长沙,这个台阶他自己直接跪着下了。
为啥呢,他不让赵子立来指挥第4军,这就把赵子立的计划给打破了。
第4军军长张德能对赵子立说:“参谋长,实不相瞒,长官临走前有交代,部队仍归他指挥,现在的布阵是他的命令,如果你想变更部署,先给长官打电话吧。”
赵子立就给薛岳打电话,结果俩人气的各自摔了电话,薛岳说你不能指挥,赵子立说那我留着吃瓜嘛。
薛岳说你留下来联络,赵子立说我一个大参谋长当联络参谋?
赵子立仍给张德能提建议,让他别往长沙增兵,后者仍不敢违背薛岳的命令,说:“长官叫我以主力守长沙,我只好以主力守长沙。”
薛岳最后能倔强到这样,把部队就是固执地留在长沙城里,可见他心眼有多小。
后来,第4军在长沙灰飞烟灭,薛岳跑到了湘西,成为了孤家寡人。
所以这事吧,也怪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