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也去不了,无非是欲擒故纵,若萧不来仍在江边转悠,何也?韩非等闲之辈,岂能怀抱利器而屈于他人之下,并深知刘邦欲图霸王大业,求贤若渴,如果草草归依,未必重用,对于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件
对于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件事,我个人的观点是:这很有可能是萧何与韩信定下的一个计谋,其目的就是在刘邦面前推荐韩信。因为对于刘邦而言,他是不会轻易将军事指挥权交到任何一个人手里的。
事实上在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前,刘邦部队的军事指挥权一直牢牢的掌握在刘邦手里,丰沛集团的勇将们都是刘邦手中的棋子,汉军的主帅只有一个,就是刘邦自己。让刘邦把军事指挥权交出来,是没有那么容易的,他对韩信这个不知根知底,怎么可能放心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呢?
事实上在韩信逃走之前,已经两个人在刘邦面前推荐过韩信,第一个推荐韩信的人是滕公夏侯婴,刘邦的心腹之臣。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在选人、用人上是十分谨慎的,尽管有滕公夏侯婴的鼎力推荐,但他并没有直接重用韩信,但却提升了韩信的官职,想通过观察看韩信的岗位能力,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
刘邦给韩信安排的官职是治粟都尉,这个官职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讲就是管理汉军军粮的,那管军粮的治粟都尉,直属的上级领导是谁呢?当然是管理后勤的重臣萧何。刘邦把韩信放在萧何身边,是想通过萧何进一步来考核韩信的能力,究竟可不可以重用。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用自己的能力打动了萧何,获得了萧何的认可。他知道只要获得萧何这位重臣的认可,自己距离给刘邦重用就不远了。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有些等不及了,他想萧何应该在汉王面前也推荐过自己多次,既然汉王刘邦确实不想重用自己,自己还不如早做打算。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事实上韩信还能够到哪里去呢?当时天下有实力者为只有两人:一是项羽,一是刘邦。韩信从从项羽那里逃出来投奔汉王刘邦,肯定不能再回到项羽那里去。因此,韩信根本就不是想逃跑,他只是想通过这种姿态引起刘邦的重视,至于给他出主意的人,自然是萧何萧丞相。
有人问韩信为什么如此的相信萧何?以至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和萧何一起迈向了死亡,最后还要大喊萧丞相救我,事实上萧何与韩信之间,早就有过“君子协定”。协议的内容是:韩信可以获得大将军之位,而代价就是唯萧丞相马首是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