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微史春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燕国国弱且地偏,在中央舞台存在感很低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
“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
地理位置尴
说到燕国早期历史,司马迁直接用一句「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就交代了。燕国,虽然被列为“战国七雄”之一,但一直以来,它几乎都是小角色。前边有强大的齐和赵,后被有更难缠的匈奴,所以燕国基本就无力争霸中原,约两百年时间里燕国的事迹湮没无闻。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夹缝中生存
燕国四十三位国君中,谥号雷同的就有五组十一位,这种反常现象只能解释为燕国动荡的环境对本国历史的传承造成了严重损失。
燕国被分封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靠北。燕地处于农牧交错带附近,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南下牧马,这一带首当其冲。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是一个寒冷期,大致对应着燕国「消失」的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的燕国在戎狄的夹缝中求生存,与中原交流的通道被阻断,其消息难为外界所知。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春秋时期的燕国
1、春秋时期的燕国,虽然河北在后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龙兴之地,是袁绍对抗曹操的大后方,即便燕国也是战国一雄。但当时的燕国不能与后世的河北割据势力等量齐观。河北又称「燕赵之地」,由于燕国起步晚,河北平原的南部早已被晋国渗透,燕国仅得到河北的北部。
2、燕南长城沿易水修建,燕太子丹送荆轲也只送到易水边,可知燕国南部边界稳定在易水一线。在战国中期筑起堤坝以前,黄河下游水患严重,不适合人类定居,史前文明遗址的分布大概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当时的海岸线也比现在要后退一大截,海拔更低,海侵更严重,因此燕国东南方的低地平原远不如后来那样重要。
销声匿迹
1、荆轲刺秦失败后,嬴政大怒。派王翦率秦军直取燕国。燕王联合赵国代王嘉迎击于易水,燕赵联军由太子丹率领。但是由于实力不敌,最后失败。是年冬天,王都蓟城被攻破。燕王姬喜率残剩精锐退守辽东。秦将李信追击不舍,赵代王嘉劝燕王说秦之所以攻燕,都是因为太子丹闯祸所致。只要将太子丹首级献出认错,秦军自然就退了。燕王犹豫不决。太子丹听说后,率宾客逃到河中小岛藏了起来。李信追击日近,对阵时大数太子丹过失。
2、燕王恐惧,遣使于太子假称议事。太子不知是计,回去后被灌醉后缢死,枭首给秦认错。秦国不理睬,加派军力攻打燕国。五年后,燕国灭国,燕王喜及一部分王族被俘虏。秦灭燕后,立刻转攻赵代郡,赵国彻底覆灭。燕国被攻打的五年中,一些王室成员被卫士护着南逃。有的在途中被追兵杀害,有的成功逃到了楚国。
3、后来项燕抵抗秦军失败,楚国也被攻破。燕国后裔为了躲避追杀,于是四处流亡,其中第二十四公子的后代改名换姓后才存活下来,后来经历历朝战乱及人口迁徙,他们的后裔有的到了了湖南,有的到了福建等地。
结语
秦国统一中国仅十五年后,就被陈胜、吴广的几根竿子捅破了大天,而之后各路诸侯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中。唯独燕国王室后裔难觅踪迹,他们的故事也消散在茫茫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