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位居保定八景之首。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保定是个与北京、天津平起平坐的城市。保定原为上谷,是古郡名。在现今全国三百多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保定是个与北京、天津平起平坐的城市。保定原为上谷,是古郡名。在现今全国三百多个地级市中,河北保定当之无愧属于历史名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把河北中北部改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了河北的都会,人们就把保定称为上谷。保定府始建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元明时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清保定府为直隶总督驻地。上谷八景,就是保定八景。保定府历史悠久,排在山谷八景之首是理所当然的,请关注:容济点火器
1、清朝时候,保定府为它的直隶府,下辖:清苑县、满城县、安肃县、新城县、雄县、定兴县、望都县、博野县、完县、蠡县、束鹿县、安州、高阳县、唐县。 保定历时240多年一直是直隶省的军政首府机关。历史上,它与北京曾同属燕国。现今的保定城是元代大将张柔在战争废墟上重新修建的,而北京城也是重新建于元代。北京城的建设与保定城的建设出自同一个设计师、同一个总负责人、同一批工匠。北京城的许多石雕都出自保定曲阳工匠之手。在城池的建设时间顺序上则是先建保州城(保定城),后建京都城(北京城)。
2、保定直隶总督署建于清代雍正七年,费时八个月完工,直到宣统三年清朝灭亡,始终为总督办公驻地。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省级官衙建筑群,东西广130米,南北深220余米,占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以两条南北更道相隔,将衙署分为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路,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并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
3、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兴替发展至清朝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北方后,改保定路为保定府,知府衙署设在元朝的宣化堂。保定各府在宣化堂周转扩充基址,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衙署。
4、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鼎燕京,保定近靠京师,地理位置日渐重要,遂将大宁都司移至保定,保定府署改为大宁都司署,府衙则在原址以东约三十步另行修建。自雍正八年直隶总督署迁入办公,直至清朝灭亡,历经八帝180余年,驻此署的总督计有74人99任次,著名的李卫、方观承、刘墉、那彦成、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都在此任过直隶总督。该署曾多次镇压过农民起义,也有不少兴农治水、察吏安民的事例,历史内涵非常丰富,有“一座总督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5、清帝退位后,1916年直隶总督署变为直隶督军署,1920年8月改为直鲁豫巡阅使署,这里成为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策划于此署,1933年初,改为保定行营,1939年日伪河北省政府驻此署,1946年,国民党河北省政府驻此署,1947年国民党保定警备司令驻此署直至1948年11月保定解放。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驻此署,1958年省会迁津,保定专署驻此署,1968年保定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迁此署,1970年改驻保定市革委会,1979年,中共保定市委驻此署。1988年1月此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市委机关迁出,辟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6、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从元代起,因直隶地处京畿重地,天子脚下,稍有动乱便危及京城安全,所以历代帝王都格外重视保定的安危。清朝时选派的直隶总督多为朝廷重臣,使直隶总督位高权重于其他同级。史料介绍,仅清代在直隶总督署任职的直隶总督前后共计74人、99任次。其中著名的有于成龙、李卫、方观承、刘墉、那彦成、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饱经历史沧桑的保定府,曾有无数历史风云人物出入,也有许多人间悲喜剧在这里上演。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浓缩历史,见证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