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在我的记忆中,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那些年,除了过年,一般的节日就如普通的日子一样过去了。即使过节,也是那样简朴。记得刚刚回乡务农的那一年的中
中秋节在我们这里(河南洛阳)主要是家人团聚吃月饼、吃团圆饭,在此之前,还有一些相关的铺垫活动,主要有串亲戚(俗称\"走亲戚\")、晚上祭拜月神,也应算入中秋习俗文化之中。
虽然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但我个人觉得,很多地方都应该是大同小异罢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缘由的。
这个缘由就是它来源于我们先民对农耕文明、农耕生活的智慧总结,是中华传统农耕活动、农耕文化的产物。
首先,从气候时令上来说,它处于秋天第二个月(古人称“仲”)的正中间之日。此时暑热已退,白露渐起,天气比较凉爽,人的温度体感比较舒适,心情也容易舒畅一些。
其次,对以农为本、勤劳辛苦的古代先民来说,此时秋收已基本完成,意味着一年的粮食收成基本完成,瓜果飘香,粮食充裕,一来需要适当的庆祝庆贺一下,二来也需要亲友之间相互交流交流,拉拉家长里短,总结下今年经验,展望下明年活动。另外,保不准谁家都可能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趁彼此走动的时候也好张口提提,以便寻求帮助什么的。
起初,这个活动可能是个别先民自发自觉的行为,后来慢慢扩展蔓延开来,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据记载,大概到了唐代,中秋节开始定型为全民性的节日,到宋朝达到鼎盛(典型的例子就是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秋想念弟弟苏辙写下千古名词《水调歌头》,题下小序附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除了欢聚,美食专家、文坛大佬苏东坡还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说明此时开始有了类似于月饼的点心来佐餐助兴。
此后中秋风俗一直传承到今天。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在我们这里,这些风俗基本上都传承沿袭下来,基本没有遭受太大太多的破坏。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华传统文化的韧劲、魅力——但像洛阳的老城墙,表面上坚固高大,但因战争说拆就被拆掉了,如今竟荡然无存!
下面我来具体展开说下中秋风俗的具体情况。
首先,中秋节前几天(日期不确定,只要秋收忙完,自己有空闲),亲朋好友之间相互串门拜访串亲戚。
这个前面提到过,不再赘述。
其次,中秋节当天,儿女要带着礼物、孩子都要回到父母家,吃团圆饭。这个大家都差不多。
最后,晚上要祭拜月神,再吃月饼、再吃团圆饭。
祭拜月神这个仪式感还是比较强的,重点说下。
主持的一般是家里的当家人,在古代肯定是男人(俗称“掌柜”),现在好像没那么讲究,这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点了。
祭拜前要准备好进献给月神的瓜果、月饼和烧化用的纸钱、纸金锭、纸银锭,还要有香炉、燃香等。
先把供桌摆在庭院中,桌子的前半部分摆放好瓜果月饼,后半部分空出来以放置放好香炉。
再点燃香,插好在香炉中,烧化纸钱、纸金锭银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