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历史资料上的介绍来看,鬼谷子不像是一个人名,更像是一个称呼,就好像是夫子一样,是人们对这个老师的尊称。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可以完美地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横跨数百年的历
“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息”的张仪和苏秦,两人年轻时候一起拜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同为师兄弟,互相帮衬,不算是对手。
而张仪应该说是公孙衍的对手,因为他的入秦,打乱了公孙衍的策略,使得公孙衍仕途坎坷,一生转辗多国。
苏秦出山
苏秦拜别师傅,从鬼谷出山后,直奔西方的秦国。当时的秦国刚经历了商秧变法,秦惠王刚登基不久,对辨士有所排斥,苏秦在秦国碰鼻后盘缠用尽只得回到老家洛阳。
不料回到老家的苏秦被家人冷眼相待,于是他在反省之余把自己关在屋里刺股苦读了一年。出关后来到赵国,给赵国国君推销合纵之策,然赵侯没有采纳。苏秦仍没有灰心,继续寻找下家。
公元前334年,苏秦不辞辛劳来到燕国,等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当时的燕国深处北方,天寒地贫,相对其他六国比较弱小。苏秦提出的六国合纵正合燕国当时的处境所需,所以燕王很快就接受了苏秦合纵之策,并拜苏秦为相,赠以重金,出使其他五国游说合纵抗秦。
苏秦带着燕国的符节,又返回了赵国,这次有了燕国国相这块金字招牌,苏秦这回马枪耍得就顺利多了,看着已身居燕国国相的苏秦,赵肃侯立马就答应了合纵之策,并且同样拜苏秦为赵国国相。
公孙衍大败魏军
公元前333年,就在苏秦第二次正在游说赵肃侯联盟合纵之策时,公孙衍率领秦军攻打魏国,此时的魏国人才严重流失,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让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向秦国求和。
公孙衍接着再度率军进攻50年前被吴起攻占的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战后,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在无力抵挡秦军的情况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智激张仪
此时苏秦担心秦军趁机挥师向东挺进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
张仪来到赵国后,苏秦让人安排好张仪同下人同吃同住,自己则多日后接见张仪,还把张仪侮辱了一翻,张仪一气之下离开了赵国。路上偶遇一商人,说要前往秦国经商,问张仪是否愿意同行。
此时张仪前途迷茫,也不知道往哪里走,于是就和商人前往秦国,路上商人对张仪多有照顾,进入秦国后,商人设法帮张仪见到了秦惠王。这时,帮助张仪的商人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知道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许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
苏秦从赵国出发,先后又向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游说成功,六国一同组成合纵联盟,一致抗秦。苏秦担任合纵长,同时身配六国相印,同时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张仪出仕
公元前328年,失去河西之地后,魏惠王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得到贿赂的公孙衍,便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
就在此时,张仪向秦惠王进言,说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只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因此遭到排斥,离开秦国投奔到了魏国。
公孙衍合纵齐魏
此时的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公孙衍想重振魏国,只有联合它国才能取胜。他首先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动员他出兵一起进攻赵国,齐国答应出兵后,齐魏联军大败赵国。赵王责备苏秦,苏秦向赵王请求出使燕国,寻机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六国合纵盟约便瓦解。
齐魏合纵联军打败赵国后,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公孙衍又转投韩国,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和组织魏、赵、韩、燕、楚五个国联合出兵攻打秦国,都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公孙衍再次回到了秦国,并担任秦国相邦,这对冤家两人最终还是攻成于秦国。
苏秦、张仪、公孙衍,三人同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们凭借着自己超人的智慧,搅动着战国风云,使得战国成为中国历史上跌宕起伏的时代!
最后说说鬼谷子,本名王诩,因修身于云梦山的鬼谷洞里,又因其神秘莫测而得名。他老人家也不是每期只收两个徒弟,可能很多,只是同期中的孙膑和庞涓,苏秦和张仪比较出名,所以给人的假象是每期只有两名徒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