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最早是2014年中国粉丝对韩国男性明星的称呼,相对女性明星的称呼小花而言,“小鲜肉”指年轻、帅气、健硕的男性。一般是指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性格纯良,感情经历单纯,没有
小鲜肉最早是2014年中国粉丝对韩国男性明星的称呼,相对女性明星的称呼小花而言,“小鲜肉”指年轻、帅气、健硕的男性。一般是指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性格纯良,感情经历单纯,没有太多的情感经验,并且长相俊俏、身材健硕的男人。在娱乐圈中,鲜肉们的更新其实是非常快的,有一些星星能长久地闪烁于夜空中,而绝大部分都稍纵即逝,观众会比忘记自己爱过什么人更快地忘记自己骂过哪些话。这就是娱乐。天助自助者。清醒的偶像一刻都未停止努力,而迷失的偶像则永不再浮出水面。中国娱乐圈的「鲜肉时代」,对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是利是弊?这个问题是很多人的疑问。我分三步来说明我的观点。
一、中国娱乐圈的确已经迎来了“鲜肉时代”么?
并没有。
首先,明确定义,“鲜肉”的基本内涵是,年轻帅气的男性,本题特指年轻帅气的男性偶像明星。稍微数一下的话不难发现,符合“鲜肉”条件的男星绝不在少数,但是符合条件而又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鲜肉却寥寥无几。
这直接导致了资本在进入娱乐行业时,会格外热衷于追逐最热门也最具影响力的“鲜肉”,这也直接把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 近段时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盗墓笔记》,南派三叔作为盗墓笔记的小说作者,亲自做电影的编剧,按理说粉丝应该充满期待才对,但它的口碑上却一塌糊涂——其中一个重要的槽点就是许多人认为小鲜肉鹿晗并不符合原著的设定。
从制片的角度看,客观说,《盗墓》卖得非常不错,尤其是在整个暑期档电影市场十分乏力的情形之下。这说明南派三叔其实很善于切换角色,他并没有被自己小说作者的身份局限——他非常清楚,电影面向的是整个市场,它跟网络小说的读者群重合度并不高。而在电影市场中,年轻女性恰好是消费主力。毕竟姜还是老的辣,三叔能够在男欢女爱的影片主题大行其道的市场里大胆选择组鹿晗和井柏然的cp,并非毫无缘由——他太了解观众爱看什么了——其实如果不是因为舆论在一开始失控的话,人们会意识到这组cp其实很成功。
演员站在风口浪尖,接受最多的鲜花,也接受最多的臭鸡蛋。这是演员的宿命,因为观众的确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如题主所问,很多人却因为一些类似的现象而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一种悲观,觉得“鲜肉”有与生俱来的原罪。这反而不是一种很好的认知。
我们回看整个影史也能发现,小生小花永远都受到资本的青睐,因为他们的年轻,活力和美貌本身就象征一种美好,女性如阮玲玉,男性如金焰,都是年少入行,外貌出众。再或者80,90年代的香港,也一样小生小花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也不会把那个时代称之为“鲜肉时代”,因为这本是一种市场规律。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首先破除这种想法,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市场。
二、资本对“小鲜肉”对热情是否在阻碍中国娱乐产业的发展?
两种情况。
当“鲜肉”受到追捧,是通过打压“腊肉”的积极性从而在原本挤压的空间中攫取资源,那么是的;当“鲜肉”受到追捧,是因为水涨船高,所反映的是整个中国娱乐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时,那么不是。
我们发现,人们对于所谓“鲜肉 ”的忧虑很大程度上是在跟“腊肉”们进行对比时被强化的。严格地说,我们应该称这些当红小生们为中国新一代的男性偶像明星。
而事实上,古今中外,在大众娱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偶像派跟实力派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他们分别代表两种趣味,偶像需要尽可能取悦最多的人,而实力派选手往往需要做些人民群众不那么有热情的工作,前者维持市场的活性,后者推进整个行业向前。
这应该是一种共识。
但是对群众来说这里是非常容易产生误会的。人们会想,实力派饿死,偶像派撑死,这市场不健康吧?我们要演员,不要偶像!!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市场是如何对待他们所要求的演员们的。这是艺恩网对于以上几部业内人士好评度很高,全部有资深演员参演,并且进入了院线的优秀电影的票房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