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日本工作,所以去过两次日本。对日本人的“一根筋”感受比较深刻。到哪都排队比较正常吧,但是超市还没开门,门口就排起长队等候开门;施工工地外围的遮挡板,铆钉铆的严丝合缝
跟日本人接触时间长了,有时候会觉得日本人真的很“一根筋”。我的一个朋友在日企工作,她找财务报销电话费的时候提议修改个更便宜的套餐,想为公司省点钱,但是财务说,“你更改套餐的手续很麻烦的,因为以前没有按别的套餐报销过。到月末走账的时候,如果金额出现浮动,也是有人来查问的。所以,要改的话,需要上报给上级批示等等。”朋友一听,为了这么个小事走流程也太不值当了,就继续使用原来那个“贵”的套餐。
“一根筋”虽然是贬义词,但是日本人的“一根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是有益的。比如,在日本仍垃圾要遵守三个规则:①垃圾分类要清晰;②每周扔不同垃圾的日子不一样;③在居民区附近的垃圾回收处扔完垃圾后,要给垃圾扯上大网,防止乌鸦取食。日本人一直遵守着这种复杂的扔法,学校在对留学生进行生活指导的时候,也会强调这些。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了日本人如何扔垃圾后,不难理解日本的环境为什么那么好、街道为什么那么干净了。
(日本垃圾分类示意↓)
日本制造业崛起的那几十年,日本企业奉行“年功序列制”和“终生雇佣制”,也就是进入一个企业工作后,工资和其他待遇按照工龄不断递增,一直工作到退休,在职业生涯中只服务于一个企业,企业会为员工的经验和奉献买单。差不多等于“一生只做一件事”。这种工作方式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或者说对国民性的影响是巨大的。年轻人向前辈学习经验和技能,按照已经熟练的方式行动,即使有了独特的想法也有可能被前辈驳回,毕竟前辈“身经百战”嘛。涌现出来的创新没有试错的土壤,或者说创新逐渐被遏制,就只能按照之前的方式一直进行下去。这样做的好处是出错少,“日货质量”的金字招牌也是这么打出来的。缺点就是,在全球化和创新推陈出新的年代,日企渐渐失去竞争力。
(夏普、松下、索尼三大日企,目前都面临挑战↓)
除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几辈人都只做一件事”的case也不少,比如那些“匠人工艺”、“三百年温泉旅馆”等,日本人的这种国民性对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的继承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高晓松在探访日本的时候,面对一位做了四五十年“天妇罗”的日本匠人,不由得心生感佩,高晓松觉得面前的日本老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让人非常感动,“一条鱼要经过多少艰难险阻才能生存下来!从日本渔民捕捞作业到配送到各个饮食店,有多少人付出了心血!所以,食材绝对不能浪费。”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日本才能够成为现在的“观光大国”吧!
(高晓松与日本天妇罗大师----早乙女哲哉↓)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一根筋”让日本在全球化竞争和技术革新的浪潮中逐渐失去活力,日本年轻人也普遍缺乏“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在意识到危机后,在努力进行调整,但是, 毕竟“惯性太大,不容易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