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拒绝是自我否定的心理。导语
马云曾赞叹道:“世界上最优秀的团队便是唐僧团队”。
唐僧是领导,虽然迂腐与固执,但是对获取真经的执著无人能及;
是先驱,脾气虽然暴躁,但是充满
导语
马云曾赞叹道:“世界上最优秀的团队便是唐僧团队”。
唐僧是领导,虽然迂腐与固执,但是对获取真经的执著无人能及;
是先驱,脾气虽然暴躁,但是充满自信并能力出众;
八戒是开心果,虽然好吃懒做,但容易博得师傅的同情;
沙僧是老好人,虽然能力平平,但的确忍辱负重。
确实,这就是一个团队的最佳搭配,可是,活的最为辛苦、劳累的却是“老好人”,在现实中并且广泛地存在,那么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种讨好型人格的“前世与今生”。
何为讨好型人格?
现实场景
1、手机经常性攒在手中,生怕别人的信息没有及时回复,哪怕一次也要陷入自责当中,回复的内容与标点都要细心斟酌,因为害怕出错。
2、工作上,只要遇到客户的投诉,第一时间先要思考是否是自己疏忽了什么,如果没人回应,于是便“揽”了这份责任。
3、借给别人钱,总认为自己能帮就帮别人一把,不是到了山穷水尽,也不会开口要求还钱,到头来还反思是自己的错误。
4、看到同事网购经常退货,而自己却总认为卖家也不容易,拆封了包装,卖家也不能再次出售,想想还是委曲求全,算了。
心理学定义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叫做“讨好者”,心理学上的准确定义为“取悦者”,是一种看管人性格障碍,属于心理病态的表现。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一、追根溯源在父母
理论支撑
在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理论充分的证实了父母教育与儿童早期性格建立有着正相关关系。
在孩子人格发展的道路上,由于父母的自信与自尊存在缺失,那么他们就需要在家庭中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孩子,也就成为了这个安全感的迎合主体,孩子对父母安全感的建立也就体现在顺从、听话、做一个“乖宝宝”。
事实表现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出现叛逆心理之前,通常有两种性格表现:
1、独立型人格,具有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与主见;
2、顺从型人格,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即常见的“乖宝宝”。
那么,面对独立型人格的孩子,只要提出与父母意见相对立的见解时,自信与自尊缺失的父母就会以呵斥、批评等方式进行阻止。如果孩子继续维持自我意识,父母就会采取体罚等形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只能采用顺从的表现来迎合父母,从而也就建立了讨好型人格的早期意识。并且这种意识,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身心发展,更会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为“老好人”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背景的熏陶
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文化勾勒出了个人精神结构的背景,并塑造了个人人格的源头。
国内观点:
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在他的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提到,在中国的社会中,“不同渠道化的人情——辈分、等级、内外层次等,就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化制约……强调‘乖’或者‘听话’是美德”。
国外观点: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就“接受取向”的性格类型描述中,对“一切优秀的都是来源于外界”——例如:物质、爱情、知识、快乐。
从孙隆基与弗洛姆两个人的观点来看,都注重强调了讨好型人格来源于“听话就是美德”以及“强调权威”的文化背景中。
简单地讲,两者的文化背景可以理解为:
1、听话,是对要尊重对象的基础表现。例如,父母的意见,要认真无条件的采纳,不能有反驳。
2、强调权威,是对生活中众多的成功者无条件仰慕的一种情绪表现,就像成功的人就一定有他们成功的道理,只要迎合他们的观点与看法,就一定是正确的。
三、我对你的认可,希望能换来你的认可
缺乏自信与自尊,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特点,因为自己害怕被拒绝、被忽略、被不需要。特别渴望能得到来自外界的一切正面认可,因为这些认可,是对自己讨好别人所付出的尊重与正面回应。
举例说明:
1、每当朋友发朋友圈,无论自己是否喜欢文字的内容还是拍摄的场景,都会为了讨好他们而进行点赞。同样,自己发布的内容,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点赞与评价。
2、同事遇到家中急事,自己就会义不容辞的帮他完成剩下的工作,哪怕加班到了深夜。可是当自己遇到同样的情况,就特别希望这位同事能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自己,哪怕只是帮自己向领导请一个假而已。
如何改变现状,停止讨好?
一、认识自己并立即停止
任何心理上的障碍,接触一切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都只能做到治标而不是治本。而治本的最佳捷径,就是自我意识到自我的问题所在,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同时,借助外力只能当做一种正确的引导,例如:心理咨询、心理相关书籍的帮助。当然,通过有效的外力帮助,能清晰地帮助自己建立自我审视的意识,是停止讨好行为的正确开端。
二、平衡与父母间的关系
一个人人格的养成,虽然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可是,及时地扭转,是帮助自我建立健全人格的基础。
我们知道,一味地压抑自我并讨好父母,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长此以往,对自己与父母都不是一种平衡关系。
正确的方式是转变观念,双方要有效沟通,并充分地建立理解与信任的平衡模式。
三、学会有效拒绝,为讨好设置边界线
拒绝别人,是讨好者最不擅长的一项技能。为此,讨好者想要改变现状,可以尝试这几种拒绝的方式,为自己的讨好设置边界线。
有理由的拒绝
讨好有度,即便自己意识到了困难重重,也无法帮助到别人,也要让他人意识到自己已经尽力的表现,用诚恳拒绝对方。
用替代法尝试拒绝
这是一种直接又委婉的拒绝方式,每当他人的要求超出了自我设置的讨好边界,那么就可以尝试使用对方要求的另一种方法或建议来帮助他。
例如:我虽然帮不了你,但你可以试着联系一下咱们的老同学XX,他是这方面的专家,肯定能帮到你。
要为拒绝留下退路
在很多场景下,讨好者无法直接拒绝,可是又要牺牲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帮他人完成一件事,并且自己也没有十足的信心一定能完成。那么,就需要在“讨好”的时候,为自己留下退路。
例如:我尽力去帮你,并且我手头也有很多琐碎的工作,尽力而为吧;
结语
引用蒋方舟的一段话来作为结束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如果放弃自己的个性与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他人喜欢的人设,那么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而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与讨喜的样子。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明理记,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记录生活,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