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常常在想,霍去病为什么要叫霍去病?不能叫霍云,霍山,或者叫霍青呢?因为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一个“病”字,而且还是“去病”,去病的意思就是去除疾病,难不成霍去病小时侯常常生病不
谢谢邀请。
霍去病,从18岁踏上讨伐匈奴的征程,到其24岁去世,笑傲漠北,饮血匈奴。
河西之战设置河西四郡,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山,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生如夏花之绚烂,霍去病就是如此。他的横空出世,才让匈奴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但是,正值大好年华的霍去病,却突然撒手人寰。眼看着亲手培养的种子选手突然与世长辞,汉武帝不能承受,北境从此太平的老百姓不能承受,哪怕时至今日,国人仍为之扼腕叹息。
01 司马迁为何没有记录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是《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而霍去病于公元前117年去世,为何司马迁没有明确记载其死亡原因?
其实,史书上有那么多人物,大部分只记录他的重要事迹,未必会详细到他的离世。例如,孙武,不过记载了他练妃和帮助吴国攻打楚国的那场战役,后面也没怎么提。
另外,从《卫将军骠骑列传》来看,司马迁也只不过是列举了他的战功,并没有过多的褒扬,反而认为霍去病对其下属刻薄,所以对他的死估计也没过多惋惜。其实,不难看出,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往往忽略其对国家的贡献,更关注于他的为人。商鞅,这么伟大的改革家也不过以“刻薄少恩”来评价罢了。
所以,现代人很推崇霍去病、卫青,在他眼里可能不算什么。看看《孝武帝本纪》,就能明白他写史书时掺杂了个人感情,汉武帝几乎一无是处,何况是汉武帝一手栽培的霍去病呢?
02 史书记载
1)史书上的记载
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
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弟,其临终之前,将霍山过继给霍去病,并上书请分自己的封邑三千户给其侄孙霍山,以继承其兄长霍去病的香火。
霍光提到霍去病的死亡原因就是病死的。
2)那么霍去病如何患上疾病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漠北之战的时候,匈奴人为了诅咒汉军,就将病死的牛羊等牲畜埋到水源里祭天,所以大漠当地的水源被污染。
而霍去病为了保证行军速度,常就地取材,误食用带有病菌的水,破坏自身的免疫系统,就染上了疾病。而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还不能应付大漠带来的病菌,再加上霍去病喜爱迂回攻击法,这就意味着对骑兵的消耗巨大,所以,漠北之战结束一年多后,霍去病便英年早逝。
可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原因,于是各种阴谋论喧嚣而来。
03 那么来看看,哪些人与他有恨呢?
1) 李广子孙
漠北之战,李广自杀,他的小儿子李敢对卫青怀恨在心,后来伺机击伤了卫青,但是卫青却没有声张。霍去病却为卫青打抱不平,后来李敢到甘泉宫狩猎时,趁机将其射杀。
这样,李广一脉只剩下了李陵和李禹两个孙子。其中李禹为李敢之子,年幼,所以不可能是他。李陵当时不过十几岁,且一直安然无事。如果他当初对霍去病下了毒手,这么多年,汉武帝也会察觉,不可能后来还重用他,虽然他战败后被迫投降。
所以,李广子孙也无动机。
2 )政敌
霍去病离开战场后,就做了一件影响比较的事情,便是在公元前117年,也即霍去病去世的那年,霍去病曾上疏请汉武帝册封皇子刘闳、刘旦、刘胥三人为诸侯王,此举也得到相臣庄青翟、御史大夫臣张汤、太常臣赵充、太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任安昌、霍光等人的附议,和卫青的主张也一样。
除了汉武帝推让了几回,根本没有他人跳出来提反对意见。难不成汉武帝认为霍去病管的太多了,将其秘密杀死?答案也是不可能的。霍去病一向对汉武帝忠心耿耿,为了打消汉武帝的顾虑,从不豢养门客。
3)匈奴
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曾任用匈奴做向导,为了节约开支,曾听取匈奴向导的建议,就地取食,然后回去后两年不到就死了。如果是匈奴人下毒,不可能拖那么久。
结语:
司马迁可能对汉武帝处理李陵事件有怨恨,以致于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汉武帝,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一手培养出来的嫡系将领,当然也没必要用重点记载。也许就是所谓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吧!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