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东北军为什么很强?

秋天又到了,寒风吹过苍蝇就又到了死亡的季节,但只要给点温暖,很快又会泛滥成灾。历史上的东北军为什么很强,这问题换个方式来答,对比各个派系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分别是西北军,晋绥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06:16:42

你是说8000多人的东北军王以哲第7旅,被一个大队500余日军撵出北大营?还是20万东北军被40000鬼子从锦州轻松逼退?抑或是明明去围剿对方,却给红四方面军“赠送”了大批武器弹药?历史已经证明,张学良的东北军明明就是:一流的装备,二流的组织,三流的战斗力。

先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是“东北军”的正式称谓始于1928年“东北易帜”,也就是张学良宣布效忠南京政府戴上了“青天白日徽”之后,不久所部改称为“东北边防军”,这才有了东北军的番号。所以在此之前以及张作霖时期,都只能称为“奉军”,那么奉军的一切胜败过往,都不能算在东北军头上。第二,张学良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的民族立场没有问题,别扣汉奸帽子。

说东北军是一流的装备,是因为张作霖凭借20几年的独霸关外,给东北军攒下了一份诺大的家业。不仅有外购的日式、法式和意式武器,还自建了当时国内产能最大的奉天兵工厂,从而使继承衣钵的东北军成为拥而陆海空三军以及装甲兵、强大炮兵的“富二代”,在早期甚至远远超过老蒋的黄埔系中央军,30年代初,老蒋多次问东北军借炮兵部队,蒋系空军的大批飞行员,也都来自东北军系统。

奉天兵工厂高峰时日产各类枪弹40万发,可生产75mm的山炮、野炮、高射炮,甚至可以仿造日式的150mm和240mm大口径榴弹炮,火炮生产总数量不下数千门,至于轻武器和迫击炮更是数字惊人。这些武器弹药用来装备不到40万东北军那是绰绰有余,所以东北军的装备水平绝对全国一流,日本人都认为奉天兵工厂堪称“亚洲第一”。

但是张学良对东北军的统率能力以及这支军队的组织架构是非常成问题的,之前在张作霖时期奉军内部分为老派、洋派和新派三股势力,基本能够奉张作霖为老大,《少帅》里面张大帅兵败时分,吴俊升只怕产生误会都跪那了,可见张作霖在奉军中的威信。但是作为新派首领的张学良,对父亲把兄弟们的老派、对杨宇霆等人掌控的洋派,控制力都非常有限。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大肆提拔少壮派军官,然而这些人在谋事、谋国和军界影响力方面,差得太多。所以东北军看起来规模很大,其实内部的凝聚力特成问题,相比于阎锡山的晋绥军、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东北军军官团对张学良的忠诚度、能够谋大事的高级将领和人才,都甚为匮乏,遍数抗战时期的战区级以上将领,可有东北军名将?

桂系的李白都混上了行营主任就不说了,晋绥系统的徐永昌、傅作义、商震全部被老蒋拉拢过去许以高位,包括西北军的孙连仲也当上了战区司令长官,乃至于粤系的张发奎、薛岳、余汉谋等人,以及川军的杨森、王陵基等等,而东北军除了昙花一现的于学忠,可还有治国安邦的大才?

(东北易帜)

无怪于张学良被扣,立马一团散沙,就是因为无人才。至于军队的战斗力,其实是所有基础元素的整体反应,东北军除了装备较好之外,在统帅的能力、军官团的素质、士兵的训练和部队的忠诚度和信仰等层面,无一占优,也就决定着其整体战斗力的低下。总体而言,在民国当时的地方实力派中,东北军战斗力肯定不如西北军、桂军和粤军,勉强能跟晋绥军打个平手。

第一次大规模动武是中东路事件,叫苏军打得稀里哗啦不得不求和,之后是1930年中原大战拥蒋的“武装调停”,此时冯阎联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根本未经像样的战斗便土崩瓦解了,跟东北军“善战”扯不上一毛钱关系。

再然后就惨不忍睹了,一败涂地的“九一八事变”、锦州战役和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的表现也不如中央军和西北军,被调区鄂豫皖损兵折将,被调陕北也基本是送人头,从东北易帜到张学良被囚,东北军哪一战真正的胜利了?作为东北人,也实在没办法承认东北军是如何“强大”的,最合适的用词是“外强中干”。

东北军余部第49军和第53军在抗战期间表现尚可,然而期间经过多次补充,这两个军的成分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东北部队了,不代表什么。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