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都有谁,在中华文明发展谁做出的贡献最大?

严格来说,三皇五帝不止八个人,其实是一大堆上古领袖的统称。
一般而言,三皇包括:
燧人氏、有巢氏、缁衣氏、神农氏、黄帝、炎帝、伏羲(大昊)、女娲、浑沌。
五帝包括:
炎帝、黄帝(姬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1 20:56:44

严格来说,三皇五帝不止八个人,其实是一大堆上古领袖的统称。

一般而言,三皇包括:

燧人氏、有巢氏、缁衣氏、神农氏、黄帝、炎帝、伏羲(大昊)、女娲、浑沌。

五帝包括:

炎帝、黄帝(姬元)、伏羲(大昊)、蚩皇氏(不是 蚩尤)、少昊(玄嚣)、蟜极(姬蟜)、帝喾(帝俊)、颛顼、勾芒、祝融(阏伯)、后土、蓐收、玄冥、唐尧、虞舜、夏禹,以及庆都、灵恝、夸父、翳逸、仓颉、善卷、尹寿氏。

人文上常见的三皇为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五帝为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又或三皇为天皇氏、地皇氏、秦皇氏(人皇氏),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在不同体系里的叫法有很多,如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先天五帝、后天五帝等。

以传统人文来说,地位最高、贡献最大的是第一位秦皇氏,又称泰皇,也就是人皇氏,又叫居方氏。

其次是第一任天皇氏,也叫成鸠氏,与第一任地皇氏,以及他的老婆钜灵氏。

然后,贡献第二大的二人,既不属三皇也不属五帝。

一个是人皇氏之子提挺氏,一个是人皇氏之孙,提挺氏的儿子通姓氏。

他们接连搞定了中央氏,奠定了未来称“中国”这个基础。

然后,继续生育,生下了第二任天皇氏,也就是燧人氏。

先天人祖燧人氏与华胥氏生后天人祖伏羲、女娲。

从第二任天皇氏,也就是燧人氏开始,方有伏羲氏、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大庭氏)、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沌氏(沌浑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无怀氏)、东扈氏、帝鸿氏。

这些人,在《帝王世纪辑存》里,除伏羲、女娲、浑沌外,全部都属于后天前中后五帝。

正因为上古历史太乱了,一团乱麻,所以导致三黄五帝各有说法。

所以才有前中后三皇,先天前中后五帝、后天前中后五帝、五帝五佐五配五精君这些说法。

而从我们来看,那当然还是黄帝和炎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最大。

黄帝部落最初以射猎为生,东进中原,与朱襄氏第九任炎帝,在太昊之虚(陈都),在这个地方打了一仗,黄帝吃了败仗,闪了。

注:炎帝领地名“汉”,这也就是我们“汉族”的由来。

获胜后的炎帝错用了分正上卿蚩尤,蚩尤发动了叛乱,赶走了正牌炎帝,自立为炎帝,史称“炎皇”。

正牌炎帝跑到了山东曲阜博望之山,找到了曾经的手下败将黄帝,两人联合起来,练兵三年。

也就是《帝王世纪》里说的“炎帝自陈迁都于曲阜”,《汉书》里说的“蚩尤叛父,黄帝涉江”,马王堆帛书《十六经·五政》里说的“黄帝上于博望之山,谈卧三年”。

三年以后,炎黄联军兵精粮足,与蚩尤三战于阪泉,做掉了反骨仔,并将阪泉命名为“绝乱之野”。

然后,炎黄联军建立了新的政权,黄帝改称“大帝”,炎帝改称“上帝”,自此,部落生存方式,从黄帝时期的射猎,正式转变为以炎帝为首的农耕。

最后一个注:炎帝也因此被称为神农,不过到了姜姓第九任炎帝时,神农也已经是很多任了,具体多少任不清楚,但是从前三皇算起,到炎帝时大概第三十多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