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顺王府的长史官去贾府打探琪官的下落,加上金钏儿之死,导致了宝玉被笞挞这场牵动贾府上下的大事件。
那么宝玉和蒋玉菡互换汗巾,忠顺王爷是怎么知道的呢?
宝玉和蒋玉菡互换汗巾
忠顺王府的长史官去贾府打探琪官的下落,加上金钏儿之死,导致了宝玉被笞挞这场牵动贾府上下的大事件。
那么宝玉和蒋玉菡互换汗巾,忠顺王爷是怎么知道的呢?
宝玉和蒋玉菡互换汗巾的事儿,并非只有薛蟠和袭人知道,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知道,这个人就是当日设宴请他们的主人冯紫英,但是当时大家只怀疑薛蟠。
焙茗道:“那琪官的事,多半是薛大爷素日吃醋,没法儿出气,不知在外头唆挑了谁来,在老爷跟前下的火。那金钏儿的事是三爷说的,我也是听见老爷的人说的。”袭人听了这两件事都对景,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
此后,袭人又把这些话转述给宝钗。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明白个大概了,但这些都是“据说”,没有真凭实据。因为后边宝钗说给薛蟠时,他立刻急了,赌身发誓这事儿不是他透露出去的。薛蟠随后的话也可以证实,这事儿真不是他干的。那么究竟是是谁透露的呢?就只有冯紫英了。
虽然书中没有交代是冯紫英所为,但是从他的为人以及对贾府的态度变化来看,确定是他无疑。这其中的依据有二:
一是冯紫英的性格及为人处世风格
对于冯紫英,书中着墨不多,并没有正面描写其人如何,但我们仍能从几个侧面窥探一二。如:
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已进来了。
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
“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只是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
“拿大杯来,我领两杯就是了。”……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那冯紫英站着,一气而尽。
只这些文字,冯紫英这位贵族公子哥所具有的英侠豪气和惯于游走上层社会的练达跃然纸上,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难怀疑这么一个既具英侠之气,又有点诡谲的纨绔子弟,告密忠顺王爷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儿。
二是冯紫英在贾府和王府之间的选择,他自然会选择更具实力的王府
冯紫英能与忠顺王府的戏子交好,说明他与忠顺王府的交往不同一般,而不像贾府“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恰恰就是贾府与忠顺王府的不睦,才有了让冯紫英选择的理由。他既能在贾府清虚观打醮时第一时间去献礼,就更有可能通过其它方式去讨好忠顺王爷。可见冯家在上流社会中惯于左右逢圆,见风使舵,混得顺风顺水。他知道谁会给他带来更大利益,所以他极有可能为讨好忠顺王府而出卖贾家。
作者在写这个故事情节的时候,肯定是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为素材,把这个素材写进小说中,然后借助这个情节反过来再揭露社会现实。至于映射的是宫廷内斗还是势力集团的派系斗争,红学家们也是各执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