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顺王府的长史官去贾府打探琪官的下落,加上金钏儿之死,导致了宝玉被笞挞这场牵动贾府上下的大事件。
那么宝玉和蒋玉菡互换汗巾,忠顺王爷是怎么知道的呢?
宝玉和蒋玉菡互换汗巾
忠顺王府知道宝玉与蒋玉菡互换汗巾,与袭人无关。除了薛蟠泄密,再无别人。
对于这件事,袭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薛蟠清楚一切。
第二十八回,宝玉赴冯紫英家的宴席,在席上遇见薛蟠和蒋玉菡及锦香院的妓女云儿。
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随之出来。宝玉取下玉珏扇坠赠予蒋玉菡,蒋玉菡回赠茜香罗汗巾,宝玉又将自己随身所系的一条袭人的汗巾给了蒋玉菡。
二人方束好,只听一声大叫:“我可拿住了!”只见薛蟠跳了出来,拉着二人道:“放着酒不吃,两个人逃席出来干什么?快拿出来我瞧瞧。”二人都道:“没有什么。”薛蟠哪里肯依,还是冯紫英出来才解开了。
宝玉和蒋玉菡互换汗巾,只有薛蟠瞧见了。冯紫英只知道薛蟠与他们二人缠磨,并不知道所为何事。在现场知道互换汗巾的唯有薛蟠。
睡觉时只见腰里一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袭人便猜了八九分,因说道:“你有了好的系裤子,把我那条还我罢。”宝玉听说,方想起那条汗巾子原是袭人的,不该给人才是。心里后悔,口里说不出来,只得笑道:“我赔你一条罢。”袭人听了,点头叹道:“我就知道又干这些事!也不该拿着我的东西给那些混账人去。也难为你,心里没个算计。”
袭人天天贴身伺候宝玉,他身上带着的扇坠或系的汗巾等物,她都一清二楚。见宝玉腰间系着一条不曾见过的汗巾,便知道他又与人互赠东西了。
袭人说宝玉“又干这些事”,可见宝玉不是第一回有这样的行为。在袭人看来,和宝玉互换汗巾的人,是“那些混账人”,并不清楚对方究竟是何人。
袭人只知换汗巾的事,不知道换汗巾的人。薛蟠不仅知道换汗巾的事,还知道谁与谁换。如果说这件事传出去,并最终传入忠顺王府的耳里,则非薛蟠莫属。
袭人居住的环境及与宝玉的关系、以及她的性格,都不可能传扬此事。只有薛蟠便于传播,且性情适宜传播。
袭人居住在贾府的二门以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什么机会向外宣扬宝玉与人互换汗巾的事。
宝玉与人互换汗巾,这事儿容易引起误解,算不得雅。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鬟,将来还可能是他的姨娘,宝玉是袭人最亲近的人,袭人不会对别人说起于宝玉不利的话。
再者,袭人为人精明谨慎,从不乱说话。宝玉挨了打,袭人从茗烟那儿知道贾环向贾政说了金钏儿的事。后来王夫人向她问起,宝玉挨打,贾环是否有从中挑唆。袭人矢口否否,坚持说自己没听见这话。
袭人是个锯了嘴的葫芦,如此谨慎,不会轻易向人透漏宝玉与人互换汗巾的私密。
薛蟠成天斗鸡走狗,与京城中各种纨绔子弟相交。他很便利的就能把某件事传播出去,而这个圈子里流传的话题也容易进忠顺王爷的耳朵。官员子弟错综相交,互通信息,只要有人讲,就会有人传。
第三十四回,袭人不小心在宝钗面前说出宝玉挨打,薛蟠有推波助澜之嫌。宝玉怕宝钗多心,出言为薛蟠开释。宝钗暗忖道:
“难道我就不知道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
薛蟠是个粗人,无防范心,说话做事只图一时快活。他不知道轻重,又轻薄嘴快,传出宝玉与蒋玉菡互换汗巾的可能性极高。
要想传播某件事,必须要知道这件事。而且还要具备利于传播的空间和爱传播的天性。薛蟠足具这一切条件,且他是唯一足具这一切条件的人。忠顺王府能知道宝玉与蒋玉菡互换汗巾,消息就是从薛蟠这里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