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枯竭的疏勒河今年却被发现在沙漠中形成大湖,西北气候在怎样改变?

CCTV13报道:
在甘肃敦煌,我国最长的“倒流河”疏勒河全程再现大河西流,同时干涸消失了300余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重现,形成了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沿河芦苇、红柳等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31 18:01:43

西北气候在变暖,变暖的同时,每年降雨量也在增多。

◎西北黄土高原。

1.先说疏勒河现象。

疏勒河位于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西段,发源于祁连山脉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从敦煌市北,由东向西流淌,流经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达尾闾一代沙漠地带消失,所以疏勒河又是一条有名的倒淌河,还是我国最长的“倒流河”。

◎疏勒河流经区域。

以前疏勒河留到终端时会形成一个湖泊,叫哈拉奇湖,但这个湖已经消失300多年,最近几十年整个疏勒河时常部分河道地区还会断流。

今年不仅疏勒河全线都水流充盈,而且消失了300年的哈拉奇湖竟然重新出现。

最后指出一点,“疏勒”一词,最早起源于西域的疏勒国,疏勒国位于帕米尔高原。

“疏勒”也是汉人对突厥语国名的音译,“疏勒”一词延续两千年,在唐朝时“疏勒”是安西都护府四镇之一,这时的“疏勒”已经东移到喀什地区。

唐安史之乱之后因为将西域和河西走廊重兵都调往中原地区,导致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而以“疏勒”镇为代表的安西四镇,成为了大唐的一块飞地,守城将士直到有历史记载的789年,包括“疏勒”镇在内的安西四镇在四镇节度使﹑安西副大都护郭昕和“疏勒”镇镇守使鲁阳的坚持下,还在为大唐苦苦坚守这片飞地疆土。

据悉安西四镇最终是在808年前后才彻底陷落,也就是说包括“疏勒”镇在内的安西四镇在和中原失去联系之后,在大军赶赴中原之后,这些大唐将士还苦苦坚守了大约半个世纪。

◎苦苦坚守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安西都护府。

如今,“疏勒”这个名词继续东移,在河西走廊扎根;这个名词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背后更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史。

2.先讨论变暖话题,西北这边,在乌鞘岭以东地区,差不多是11月初就开始供暖。

每个地区集中供暖的开始,证明证明这个地区已经进入初冬,温度已经开始持续在0°-10°徘徊甚至有些地区进零下。

西北这边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就是给逝去的亲人做寒衣、送(烧)寒衣,再过两天,就是立冬。以往每年到了这个时机,基本上大范围开始下雪。

但今年,前几天甘肃东部地区普遍降雨,只有岷县一地降了雪,而且很快消融,其他地方仍然还是降雨,笔者所在地昨天还是降了小雨。

岷县处于青藏高原、四川高原、黄土高原结合部,地理奇特,本身昼夜温差非常大,下雪正常。

◎西北高原地貌。

但其他地方现在仍然还只是将雨就不正常了,也就是说现在在西北地区,在乌鞘岭以东地区温度在零下—5°左右才正常,但基本上现在白天温度在8°左右。

实际上这十几年来西北这边普遍在变暖,笔者儿时,到了冬天经常西北这边普遍是埋了鞋面的厚雪,乃至埋到小腿部位,但最近几年这种厚雪已经不容易遇到。

有几个数据是,祁连山地区,1973 年至 2016 年平均每 10 年升温 0.45 摄氏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需要科普一点的是,祁连山东起武威(乌鞘岭以西),基本上贯穿了整个1000公里河西走廊。

显然科学观测数据和当地民众自身感受是一样的。

3.说完变暖,再说降雨量增多。

西北地区,大抵以乌鞘岭为界,以东全是黄土高原,而且颇为尴尬的是甘肃属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黄土土质疏松,也很难挖出窑洞,但黄土贫瘠的特性,却是更加显露。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即便是夏天,也很难有植被彻底覆盖山体,也基于此,这边植树造林的难度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植完树,需要精心养护,即便如此,还是会死亡,所以基本上很长时间以来只有城市近郊或是城市中心的植树造、绿化工作最为显著——而这也是以庞大的资金来支持的。

所以在广袤的西北高原上,基本上有树的地区基本上是在村落。

但这两年,植树工作推进也颇为顺利,山脉间植被也都开始漫布。

这是因为降水开始增多,当然这也出现了一个弊端,这是笔者所担心的。

——由于降雨增多,但自然植被覆盖还是不足,植被扎根不深,而黄土本来疏松,导致一场大雨来临,雨水汇集,会在黄土表面冲击出很深的沟壑,所以塌方随处可见,往往一场大雨后在农村地区需要组织人员赶紧填路,是的,不是修路,是填路,因为路都被汇集的雨水冲开了沟壑,更为危险的是往往地面只会被吹开一个碗口大的小洞,但往下十公分、五公分就是直径达1米或更大的暗洞。

很多硬化的水泥路,表面无恙,但雨水已经在下面冲刷出很多容积很大的水洞,重车走过,非常危险。

去年笔者母亲就是遭遇到了意外——路边缘已经被雨水冲刷疏松,笔者母亲脚一落地,落脚处下陷,人掉在落在了十多米高的山坡地下,所幸山坡一路土质湿软,但饶是如此,母亲两段腰部脊骨出现裂痕。

所以西北地区正在变湿变暖是事实,当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雨水量增多,但植被自然、人工覆盖率还来不及应对增多的降雨量,水土流水也很严重。

有份数据是,2018 年甘肃省降水量为近 60 年第二;同时,2018 年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 18 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著恢复。而根据气候变化专家的分析,西北地区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是事实,而且这一现状将持续到2050年左右。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