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章多是传世经典「我们的教科书才是史诗级教材有灵魂有内容有意义」

我小时候的教科书是这样的,插图明朗,课文简单易懂,有内容有灵魂,那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发新书,书很多,还有课外读物,有一本白色亮皮的课外书我非常的喜欢,书名已经忘了,里边有几个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4 18:51:09

我小时候的教科书是这样的,插图明朗,课文简单易懂,有内容有灵魂,那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发新书,书很多,还有课外读物,有一本白色亮皮的课外书我非常的喜欢,书名已经忘了,里边有几个故事还记得。

一个是捡贝壳的故事,还有一个七彩花的故事,还有一个是红军没有纸笔,用树枝削成笔的模样,用树皮当纸的故事,当时还学书里的主人公去捡贝壳,拿木棍削成笔,看到小花就摘一朵,一片一片花瓣揪下来许愿望。

我记得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新书都还没到,但是不能耽误上课,老师就让同学们去借高年级的旧书读。

但是比我们高一级的书跟我们的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课本是比较小的,书皮没有覆一层亮膜,书里的插图几乎都是红色或黑色线条,再无其他颜色,课文内容也有部分不一样,比如他们学过一篇飞上天的彩霞姑娘还是朝霞姑娘,被凤凰接走了,我们就没学过。

我们的书是彩色的,书本比较大,闻起来墨香味也更大一点。

每次发了新书总是爱不释手,先找报纸或者挂历包书皮,再画上喜欢的封面,每一本都包,除了练习册和各种资料。

每个学期总有两三个学生没有课本,因为贫穷导致买不起书,因为那时候上学是要交学费的,一学期好像是九十多吧,书费也九十多,那时候一百多能买好多东西呢,一头小牛好像才卖三百块钱,一头大猪卖四五百。

其中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孩子,学杂费学校已经全免了,但是书还是订不起,每当发新书的时候,他就把从集市称回来的好几斤白纸,按照课本大小一张一张裁好,当别人下课去玩耍的时候,他总是趴在桌子上手抄教科书,包括插图。

完全是按照比例大小,一点不差地抄下来,几乎就是低配版的复印,每当别人进入梦乡的时候,他除了写作业之外还要继续抄书到深夜,抄所有课本和资料,一抄就是很多年,这得多大的毅力。

这艰苦的求学经历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以前的课本内容很有灵魂,看很多遍也不会烦,而且有一种看了就想模仿的魔力。比如学到《小八路》的时候,我们就去挖过泥巴做雕塑,学到《我要的是葫芦》的时候就去种葫芦的人家里去看葫芦。

学到《司马光砸缸》的时候也砸碎过妈妈的咸菜缸,然后告诉妈妈是家里的大黑狗撞的,妈妈当然不信,拿起门闩就追我。

学到《猴子捞月》的时候,很多男生都会爬上操场上的梧桐树,一个挂一个,也不怕摔断腿,会逞能的往下扔梧桐花和梧桐树上独有的大豆虫,长的跟蚕一样,比蚕大,也会结茧,但是那个茧不能抽丝,都拿回去喂鸡喂鹅,要搁这会儿,妥妥的油炸一盘,全是蛋白质。

一旦被老师发现会罚站,但是从来不喊家长,那时候要是谁被喊了家长那一定是发生了大事,比如把教室玻璃干碎了,家长来换玻璃。

我就给打碎一回啊,老师让喊家长,我说我自己解决,放学赶紧跑回家拿尺子来量尺寸,还是跑慢了,等回来学校已经关大门了,这可怎么办?

也不知道是真聪明还是自作聪明,趴在大门上盯着被我打碎的玻璃,数着和玻璃大小相等的一层一层的砖,手里的尺子在大门外的砖上量尺寸,感觉差不多了,就拿着自己的零花钱去了村里卖玻璃的地方,割了一块玻璃带回家,怕被爸妈发现,就藏到了屋后的猪圈旁边。

第二天早早起来抱着玻璃就去学校了,交给了班主任,下课后他问我:你怎么量的玻璃?我说了经过,他竟然没有生气,而是抱着那块割大了的玻璃又重割了一次,回来他对我说:幸亏你没割小,不然还得花钱。那时候我上二年级,九岁。

最后一段有点跑题,有人有物有故事,就这样吧,读的开心就好。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