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四人帮垮台全过程消息如何由官方传到民间「揭密四人帮垮台全过程消息如何由官方传到民间」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作者:佚名。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粉碎“四人帮”,是当代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历时十年、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文革"浩劫从此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5 11:37:23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作者:佚名。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粉碎“四人帮”,是当代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历时十年、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文革"浩劫从此结束,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隔离审查”,22日,《人民日报》进行了公开报道。在这十余天的时间里,“四人帮”垮台的消息是如何迅速传遍全国的?“小道消息”在人民大众中又是如何悄然传播的?人们得知喜讯初则震惊,既又怀疑,随后便是惊喜,这种得到重大喜讯唯恐不确的急迫心情,又是怎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和党心、民心所向的?莽东鸿同志的文章,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引子

1976年10月6日晚8时至8时30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及毛远新,被以华国锋、叶剑英为首的党中央“隔离审查”。中央为稳定局势,在此后的半个月内,逐步实施向党的高层内部传达"四人帮"垮台的消息,同时禁止传媒公开报道有关消息。但是,"小道消息"仍然迅速传遍全国。消息传到哪里,哪里的人们开始都是震惊、怀疑,随后便是惊喜。

1.传达:由高层至基层,由党内至党外

10月6日晚10时许至次日上午,在京及外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分别通过华国锋等人召集的紧急会议,及此后汪东兴的电话,得知“四人帮”被捕,一致表示赞同逮捕“四人帮”的行动。

7日至14日,中共中央分批召开中央党政军机关,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负责人参加的一连串“打招呼”会议,通报粉碎“四人帮”的情况。同时个别告知一些老干部,如李先念约邓颖超谈话;叶剑英派儿子叶选宁去看望胡耀邦。

7日,中央召开驻京的党政军高干会议。据廖汉生回忆,当晚及8日下午5时至9日凌晨2时,中央召集奉命到京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等省市和南京、济南、武汉三个军区的负责同志开会,其中有上海的马天水、周纯麟,江苏的彭冲、许家屯,山东的白如冰,湖北的赵辛初、赵修,南京军区的丁盛、廖汉生,济南军区的曾思玉,武汉军区的杨得志、王平等。华国锋神情庄重地宣布:王、张、江、姚阴谋篡党夺权,党中央对“四人帮”采取了坚决措施,将他们隔离审查,除去了隐患。会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8日,中央向党内高级领导干部发出“打招呼”的15号文件——《中央关于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通知》。同日,中央作出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及筹备出版《毛泽东全集》的决定,并下达了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文件;还发出两条指示: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战备的电话通知,广播电台停播《按既定方针办》等两首歌。

9日,中央决定,从今日至14日,在北京市部分单位,包括文化部、人民日报社,及全国各地党政军领导干部中,分批传达中央15号文件。

18日,中共中央发出16号文件:《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事件的通知》,要求将文件发至县团级,传达到全体党员群众。文件还说,有关这个反党集团的材料,“中央将继续印发”。(12月10日及1977年3月6日、9月23日,中央先后发出《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革命集团罪证》的材料之一、之二、之三。)

19日以后,16号文件陆续传达至党外群众。至此,事隔12天以后,基层广大党员和全国人民才正式得知“四人帮”被捕的消息。

2.10月7日至21日间,中央对新闻报道的处置

10月6日“四人帮”被捕后,华国锋、叶剑英立即召见了吴忠、耿飚。

叶剑英对吴忠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严密控制新闻媒介。中央已经决定由耿飚同志接管宣传口,你从卫戍区选调一批精干、可靠的干部,随耿飚同志到广播电台。”

华国锋对耿飚说:“究竟怎么搞法,如何控制住电台、电视台,来不及细想,一切交给你去办了总的原则是可以采取处理‘林彪事件’的办法:内部已发生了变化,但外面不要让人看出来。”叶剑英说:“要注意两条:一、要防止内部混乱;二、要防止向外泄密。你要防止发生异常情况,采取处理‘林彪事件’的办法。”

晚10时,几乎与政治局玉泉山会议召开的同时,在卫戍区副司令员及警备一师副师长的陪同下,耿飚持华国锋手令赴中央广播事业局,迅速控制了中央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华国锋知悉后,高兴地对吴忠说:“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此后,迟浩田三人小组进驻了人民日报社。

怎样进行宣传报道,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接管电台以后,耿飚下达指示:“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播音中不能泄露有关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二是凡节目中提到或涉及‘按既定方针办’的,一律删去,还要撤换一些不妥的节目。”

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管宣传的副台长杨正泉后来回忆说:“这段时间的宣传有一定的影射、暗示,而又不能操之过急,主要是稳定局势,争取群众。我们的宣传报道中是虚虚实实。例如,对于过去与‘四人帮’联系密切的一些单位和人,在没有弄清以前采取回避的办法,暂不宣传,但又偶尔提到某单位和人的名字;对上海等地的来稿则严格掌握,慎重处理,可又不是完全不用;对‘四人帮’插手的戏剧、电影、歌曲等文艺作品,原则上停播,但又要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一点儿。这一阶段宣传的政策性和策略性是非常强的,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听从中央的安排和指挥。但要真正吃透精神,能够做到恰如其分,我觉得却又十分困难。”

从10日开始,《人民日报》发出“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毛泽东语录。

从14日开始,出现“誓同一切背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篡改毛主席的指示,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的人斗争到底”的提法。

17日,刊登署名方歌的文章《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其中不指名地写道:“撕下他们披在身上的画皮,戳穿他们的狰狞面目和鬼蜮行径。”

中央宣传内容及方针的变化,使地方传媒感到迷惑。河北日报社的夜班人员,从种种迹象中察觉到气氛显然有了变化:“接收的新华社稿件,突然间由过去每天四五万字减少到万儿八千字,这是为什么?那些天天大喊大叫的几位‘人物’,怎么持续几天不见面了?稿件行文中的有些人们听惯了的‘时尚’语言,开始改调了,这是为什么?人们苦苦思索,悄悄议论,越看越明显了,但是谁也不敢说出第一句这是因为什么。”

尽管一些地方自发举行了庆祝粉碎“四人帮”的活动,但报纸、电台均不予报道。

21日晚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打破了多天的沉默,播发了新华社报道的北京游行盛况:“广大游行群众热烈欢呼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伟大胜利,愤怒声讨‘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的滔天罪行。”

22日,《人民日报》以套红标题《首都一百五十万军民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的伟大胜利》,刊登新华社21日夜报道的北京群众的庆祝活动。从此,全国传媒才开始公开报道“四人帮”垮台的消息。

3.10月7日至10日间,“小道消息”在北京的传播

尽管严密封锁消息,但从10月6日晚间逮捕“四人帮”以后不久,“小道消息”便在北京、武汉等大城市迅速传播开来。

多数人得知消息时的心态:开始是惊疑,而后是狂喜。当然,在当时那种氛围里,人们间这种信息的传递,是极其谨慎的,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湖南新宁县有一人到消息闭塞的广西资源县探亲,说了“四人帮”倒台的消息,结果被当作“现行反革命”扭送公安局。喜悦心情的表达,也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含蓄而逐渐变得大胆起来。

让我们看看,6日晚间至10日期间,“小道消息”在北京的一些传播情况:

6日,首先是“近水楼台”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内的人员,在晚10时电台被接管以后,一传十,十传百,迅速知道了。驻中南海的记者杜修贤也是较早获悉的一个:“半夜,床头的电话震碎了我的苦梦:‘江青抓起来了,还有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真的,我不骗你!’”

当晚,从唐山返京的于光远,从妻子孟苏处听到消息,不敢随便相信。他约了黎澍,黎澍又约了李新,共同在大街上散步。四人分析了一番,确认消息是可靠的。于光远回到家已是午夜12时,他打电话给国务院政研室的同事李昌、冯兰瑞夫妇,要他们马上到他那里去。于光远见到他俩就说:“五个人都抓起来了。”接着,他讲了一些他听到的事情经过。李昌夫妇回到家后,兴奋得许久没睡。 7日,因“告江青状”从4月起就被停职反省的新华社朱穆之、穆青、李琴三人,在不同时刻,分别得知消息。早晨,李琴听到王海容的声音:“那四个人抓了!”电话随即挂断了,她一下子想到“那四个人”是谁。穆青的妻子周萝接到一个不知姓名女人的电话:“祝贺你们了!”晚上,友人刘回年悄悄走进朱穆之的家:“那四个人都被抓了!”

6时,在友谊医院住院的姚依林,是从匆匆赶来报信的女儿口中得知的,兴奋不已的姚依林立即出院,赶到陈云家报喜去了。

7点多钟,住在万寿路干休所的曾志(陶铸之妻)也得知了。她接到林月琴(罗荣桓之妻)打来的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那四个人昨晚被抓起来了!”在她明白那“四个人”就是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之后,兴奋得手直发抖:“谢天谢地,谢谢你告诉我世界上最好的消息!”她放下电话,赶紧把消息告诉给女儿、女婿。

董竹君正在打扫室内卫生,友人李又兰打电话告诉她:夜里零点“四人帮”都被抓了起来。董感到:“这真是爆炸性的大好消息,天大的好事……我抬头深深地呼了两口气,身体上下立刻都畅通了,天呐,真舒服,真开心啊!犹如27年前上海解放,顿时一切都明亮了。”

邓小平也是在这天得知消息的。邓小平的亲家、邓榕的公公贺彪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告诉正在单位工作的儿子贺平,并要他立即去通知邓家。邓榕回忆:“贺平骑着自行车,飞也似的回到宽街。他一进屋,就连声说:‘快来!快来!’全家人一看他满头大汗、兴奋不已的样子,就知道一定有大事发生。”

邓小平夫妇和邓林、邓楠、邓榕,是在紧闭房门的厕所里,又是特意放开自来水的状态下,听贺平“传达”的。邓榕记述:“父亲耳朵不好,流水声又太大,经常因为没听清而再问一句,‘四人帮’被粉碎了!这是真的吗?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震惊,疑惑,紧张,狂喜,一时之间,喜怒哀乐之情全都涌上心头。父亲十分激动,他手中拿着的烟头轻微地颤动着。”他们就在这间厕所里,在哗哗作响的流水声中,问着,说着,议论着,轻声地欢呼着……

7日下午,从“文革”开始不久就靠边站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庄,当时正在看书,电话铃响了,对方未通姓名,只说了一句话:“你不是还有半瓶茅台吗?喝了吧!”李庄再也无心读书,挨到下班,一溜烟跑回宿舍,拿出茅台,一饮而尽。李庄回忆说:“电话是一位穿军装的老战友打来的,这是我们两人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避祸定的一种隐语,表示‘四人帮’覆灭了。”

8日,消息传到驻北京部队。军官们自发举行了半公开的小型庆祝活动,招待所的酒销售一空。

茅盾是8日从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工作的儿子韦韬那里听说的。韦韬也是偶然知道的。早晨,他在动物园附近等班车,遇到一位同校的熟人,她父亲是军队高干。她悄悄地对韦韬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四人帮’被抓起来了!”“你说什么?”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千真万确,都抓起来了,是在前天夜里。”“消息真的可靠吗?”“绝对可靠,是我爸爸亲口说的。毛远新也被抓起来了!”韦韬回到家就把这个“特大喜讯”告诉了家人:“‘四人帮’已经抓起来了!他们完蛋了!”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张光年也是在这天知道的,但他不敢相信:“8日下午,老友李孔嘉同志来报喜,连说‘三个公的一个母的都抓住了’。我心知其意,心想哪有这样‘全捉’的好事,不敢插嘴。当晚,史会同志来报喜,坐下只是笑,未明说,以为我已知晓。”

82岁的叶圣陶只在日记上略略写道:“临睡时听到可惊消息,今暂不记之。” 董竹君全家高高兴兴去莫斯科餐厅会餐。她发现,今天排队的人比往常多几倍,而且都面带一种神秘的笑容。两个身着半旧军服的年轻人大声说:“今天这个日子里,不多喝两杯,对得起谁呢?”又说:“这事使人太高兴了!”

10日,消息在北京市民中传开,人们半公开地议论,市场上白酒的销售量突然猛增。许多人去买三公一母一串的螃蟹,有人还敲打螃蟹:“看你还横行霸道不!”

严寄洲回忆:我听说后,心想,“不对,是不是‘钓鱼’?对,‘钓鱼’,一定是‘钓鱼’!”

“我害怕,我确实被整怕了,生怕再三进宫四进宫。那些天,我很想找人聊聊,又不敢和任何人‘互通情报’,‘憋’得我就一个人到院子里转。平时倒头就睡,那几天我天天睡不好,吃不好。希望是真的,又怕不小心露出来,出什么事情。能看得出来,有人知道,兴奋得要命,但谁都紧闭着嘴不说。在公开宣布前七八天,院子里来了个卖小百货的,推车上装着手纸、肥皂什么的。他大声喊:快来呀,三公一母,全抓起来。我正在院子里转,他敢讲?我一下愣住,他怎么知道?他都知道了,这一定是真的。那时在饭馆里,谁也不认识,就互相碰杯,人心所向啊。从来不喝酒的我回去就大碗喝酒,接连几天睡不着觉。不过,这回是太高兴了。”

4.消息迅速传播到全国

武汉。 10月8日,黄昏时分,周而复正在修改《上海的早晨》,王淑耘闯进来,迫不及待地说:“‘四人帮’给抓起来了!”又说:“中央昨天找到少数省市委负责同志到北京,开了‘打招呼’会议,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马天水去了,湖北省委书记也去了。叶剑英在会上宣布,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和姚文元已经给抓了起来,没打一枪,没费一弹,就把反革命‘四人帮’粉碎了……”她接着说,湖北省委今天下午召开了紧急会议,厅局长一级干部参加,传达了中央“打招呼”会议的好消息。周说:“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周而复回忆:“我向市中心方向走去,走到武汉市委附近的丁字形马路上,我看到一条从未见过的大标语:打倒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革命‘四人帮’!标语吸引了如梭的行人,有的伫立注视,有的一望而过,带着怀疑的心情踽踽而去。”

成都。时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的马识途,10月上旬出差到北京,得知“四人帮”被捕的消息。回到成都,他立即作了宣传。有人还据此写了一份材料《马识途同志从北京回来讲破“四人帮”的情况》,广为传播,后又以手抄本和油印本形式传到全省各地甚至北京、上海等地,复又传回成都。

福州。华东地区血液病会议正在福州举行,忽然会议室外边的马路上人声鼎沸,声浪由远而近,越来越大。有人忍耐不住,走近窗口探望,原来是游行队伍通过。在得知是庆祝“四人帮”被捕以后,与会专家个个兴奋得跳起来,会议也不开了,大家自动加入游行队伍。到了晚上,福州街上灯火通明,鞭炮声震耳欲聋,如同狂欢节一样。

上海。这里多叙述一下上海的情况。

7日到京开会的马天水,对逮捕“四人帮”事持有异议,由于会议纪律,不能将“四人帮”被捕事,电话告知上海。

当天,上海市南京西路等处贴出了标语:“打倒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四人帮’已被捕了!”警察把标语撕了,对围观群众说:“这都是谣言,快走开,不许乱说!”

14日,中央“打招呼”会议的精神开始传达到上海一般群众。

从15日开始,上海群众自发地连日举行游行集会,络绎不绝。数以万计的群众拥进康平路上海市委大院,质问上海市委为什么不传达中央关于上海是“四人帮”基地的指示。

老报人徐铸成回忆,就在“四人帮”在上海的同伙准备发动“巴黎公社式”暴动的紧急关头,各机关、各团体乃至各里弄的妇孺老幼,一齐出去上街游行,敲锣打鼓,“打倒万恶的‘四人帮’”、“清算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的滔天罪行”等口号,响彻云霄。

农村。在北京延庆县插队落户的季思聪回忆说:“这一天,老党员宋长有来知青点串门。不记得是怎么开始的,他谈起了刚听完的只传达到党员的中央文件,一脸严肃地说:‘中央又揪出四个人来。’他用的那个‘又’字我记得很清楚,大概他觉得和‘刘邓陶’、‘彭罗陆杨’、‘王关戚’、‘杨余傅’的被揪出是一回事。”在他点出的第一个名字竟是江青以后,“我脑子刷地一亮,除了震惊之外,我感到了这次可不是个‘又’的问题了——这回可是要翻天了”!

在另一个农村的大队部,广西知青钱文军和几个干部闲聊。公社广播站的崔会友闯进来,说:“北京抓住了四条大混子,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全抓起来了!华主席厉害,真厉害!能得很啊!”“真的?”几个人齐声问道。接着,喝酒庆贺。钱文军回忆:“酒壮人胆,接下去就成了诉苦会,全是那年饿死人的故事,崔会友更是哭成泪人一个。弄不清喝到几点,几个人全在大队部睡了。”

当然也有闻讯后怀疑是“右派政变”之类的,甚至有议论要“举行武装起义”、“上山打游击”的。

上海、武汉、成都、吉林等地都有。

袁绍家族垮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袁氏真生的扛把子——袁基兄弟阋于墙同样又是兄弟阋于墙

袁绍的垮台,历史上给过很多解释,我们听得最多的解释来自曹操,曹操评价袁绍的时候就说: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段话虽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借着曹操的口说出来的,但有史料记载,曹操也确实说过类似的话,罗贯中只是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编成了段落说出来了而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胆小怕事,有点谋略做事情却不果断,想干大事又惜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不要命了,这种人怎么是英雄人物呢?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击败袁绍的对手加发小,曹操的解释自然很有权威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曹操的话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曹操说的并不对。

首先袁绍这个人并不胆小,比如公元189年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当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没人敢反对,只有袁绍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于是董卓就威胁袁绍说,难道你就不怕我手里的宝剑吗?董卓说出这话,就是有要杀他的意思了,不想袁绍却丝毫不惧,立马回道,难道天下就只有你手上有宝剑吗?说着就要拔出剑跟董卓干起来了,在这个事件中,袁绍始终都没认怂,最后还扬长而去;

又如公元191年的时候,袁绍跟公孙瓒之间爆发了界桥之战,当时袁绍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公孙瓒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而公孙瓒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主要用于对付匈奴,在当时叫白马义从,后来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赵云被称为白马将军,那个时候赵云就在公孙瓒的部队中。有一次公孙瓒的2000多白马义从就包围了袁绍,而袁绍这边人很少,他身边的人就劝袁绍躲到墙后去,站在前线危险,可袁绍却丝毫不惧,亲自站在一线指挥作战,最后将包围他的白马义从给打跑了。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其实并不对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袁绍是个胆小的人,反而会觉得袁绍是个非常勇敢的人。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好谋无断,虽然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官渡之前,袁绍一生都在征战沙场,从未输过,而且几乎每一仗都是他亲自打的,也是他亲自指挥的,一个在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怎么可能是个好谋而无断的人呢?公孙瓒也评价袁绍“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就是说袁绍在进攻他的时候那个路数就跟鬼神一样,公孙瓒根本就摸不清路数。所以要说袁绍好谋无断,这点其实也说不通。

最后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基本就是在鬼扯了,这些其实都是人性,是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的,即便是曹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老曹在攻打张绣的时候,张绣向他投降,老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宛城,进城后发现张绣的婶子不错就搞到手上风流了一夜,不过那一夜老曹也是损失惨重,张绣就乘机向老曹发动突袭,老曹的大儿子曹昂、大将典韦都在一战中战死了。老曹为了一时的美色就忘乎所以,还损失了儿子和大将,老曹身上不也有“见小利而忘义”的毛病么?所以这点还是说不通。

那么袁绍的失败既然不是曹操所说的那样,那袁绍究竟为何败了呢?

袁绍主要败在了官渡之战,而在官渡之战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了老曹,给老曹带去了大量的军事机密,比如袁绍的粮草存在了乌巢,乌巢附近的布防情况等等,老曹得了这些情报,才能率领一支轻骑兵队伍去突袭了乌巢。

其实突袭乌巢并没有奠定曹操的胜局,哪个时候袁绍手上还有十一二万的部队,曹操手上是三四万部队,在兵力上袁绍还是明显占优。要说袁绍是因为没军粮了导致的崩溃,其实也说不通,因为袁绍有青、并、冀、幽四州,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大后方,即便乌巢的粮草没了,他还可以从后方再调过来。而且许攸在见曹操的时候,就问过曹操还有多少军粮,一连问了好几遍,最后逼得曹操坦白,其实那会曹操也没军粮了。

▲官渡之战中,不仅袁绍的文臣投降了曹操,武将也同样投降了曹操

那么同样在没有军粮的情况下,为什么单单是袁绍这边崩溃了,而曹操却没有崩溃呢?后来我们也知道,在乌巢被袭后,袁绍就派了大将张郃、高揽去攻打曹操,张郃和高揽打不下曹操,回去又怕袁绍责罚,就索性投降了曹操,在张郃、高揽投降后,袁绍大军才真正出现了崩溃,最后袁绍带着800骑兵狼狈逃走。

所以我们分析官渡之战,其实袁绍的优势非常大,不仅兵力上绝对占优,在后勤补给方面也是绝对占优的,之所以会输给曹操,其实关键在于许攸、张郃和高揽的背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这边没有人去投降袁绍,而袁绍那边的人会去投降曹操呢?

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袁绍凝聚力不行,在凝聚力方面,袁绍或许不如曹操,但袁绍的江山也是自己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本人是个官二代、富二代,但袁绍是他的老爹袁逢和一个丫鬟生的,如今北京人骂人喜欢说你丫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骂你是丫鬟生的,说白了袁绍是庶出,与他的弟弟袁术就是天壤之别,袁术是袁逢的正妻所生,是嫡出,所以家产基本都给了袁术,袁绍基本是白手起家的。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揽以及谋士沮授、许攸、郭图、逢纪、田丰这些人也都不是白给的,而是一个一个延揽过来的,如果说袁绍是个没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我们一般认为懦弱无能的献帝,其实在当时来说是个关键

而袁绍真正的败因就在于他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我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其中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并没有在意,但似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很重要,后来经过一些研究才发现这点还真的很重要。当时来说,汉朝已经存在了400多年,在这400多年中,汉朝始终把刘家江山这个正统的观念灌输到了士大夫阶层当中,刘家的正统其实早已深入人心。虽然我们也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但好歹皇帝就在他手中,所以曹操在当时来说就是正统。

不仅袁绍那边的人投靠了曹操,后来刘表死后,当曹操出征荆州的时候,刘表手下的人立马想到的就是投降曹操,虽然荆州的势力并不弱,也能跟曹操比划几下;当曹操打到江东的时候,以张昭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首先想到的也是投降曹操,他们是惧怕曹操的实力吗?实力因素是有的,但这里面更大的关键还是在于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再比如说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他也是为正统所感召而投了曹操,荀彧出于颍川,他就把当时颍川的大量名士都荐给了曹操,如郭嘉、司马懿、陈群、荀攸这些人,都是荀彧推荐的。后来曹操要当魏公,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代汉朝自立的打算,荀彧也因此跟曹操闹掰,最后抑郁而死,从中我们就能看出,荀彧投靠曹操,其实投靠的并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手里能捏着汉献帝,代表正统,在当时来说影响何其之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凝聚力。

而袁绍正因为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军阀,他手下的人跟着他混,无非就是希望袁绍将来能做大做强,跟着袁绍喝汤吃肉,虽然也有凝聚力,但跟曹操正统的凝聚力比起来,根本是不能比的。

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袁绍没有这样做呢?是他没机会吗?其实在汉献帝刚跑到洛阳的时候,袁绍与曹操都有机会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去。而且,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还是袁绍的谋士沮授,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其实要弄明白这点,我们还要从袁绍的经历说起,当初董卓乱政的时候,袁绍反对的就是献帝取代少帝。后来董卓为了坐实献帝取代少帝这个事,就干脆杀了少帝,这样一来,灵帝也就只有献帝这一个儿子,献帝取代少帝的事情就生米成熟饭了,但即便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袁绍还是没认献帝。之后袁绍带着十八路诸侯建立反董卓联盟,其实反的也是献帝的朝廷,后来反董卓联盟散伙后,袁绍也还是不承认献帝,甚至一度想拥立宗亲刘虞为帝,还被刘虞拒绝了。所以既然之前袁绍一直反对献帝,却又要把献帝迎到自己地盘,并尊其为帝的话,对于袁绍来说,这得有多尴尬呢,完全是打脸了。

不过只是用打脸来解释袁绍没有迎汉献帝,也不完全说得通,袁绍或许可以脸皮厚一点,打脸就打脸吧,反正得了个巨大的好处,丢些面子又算什么呢?其实袁绍没有迎献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身边的其他谋士都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很能站住脚,那就是迎献帝的代价太大。

▲其实献帝并不好伺候

如果袁绍把皇帝迎到了身边,皇帝要袁绍去做什么事情,袁绍究竟是做还是不做呢?而袁绍要干一件事,如果皇帝反对,那袁绍究竟是干还是不干呢?如果袁绍即不听皇帝的,也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干,那袁绍就会成为一个权臣,袁绍的身边就可能出现王允、吕布那样的人,最后就有可能遭遇董卓的下场。即便利用献帝最后得了天下,那袁绍究竟是篡位还是不篡位呢?如果篡位就会跟曹操一样,成了乱臣贼子,变成一张大白脸面对千秋万代,被人唾骂。而袁绍作为士大夫来说,他是要脸的,虽然献帝是个巨大的利好,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了献帝。

而迎接献帝的曹操呢?表面上得了个巨大的利好,其实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首先汉献帝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并不是因为把汉朝献给了曹魏才得了献这个谥号,献这个谥号本身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当初董卓一眼就看上了献帝,觉得献帝聪慧过人,董卓其实并没有看走眼。

我们纵观献帝的一生,他一直就是个傀儡皇帝,从来就没有实权,可他就利用皇帝这个身份,还搞出了很多事情。比如董卓时期,献帝就跟王允、吕布这些人搞到一起,搞掉了董卓的老命。后来到了曹操那里,还搞出过衣带诏事件,让董承和刘备拿着诏书去讨伐曹操。还有一次,曹操去接见献帝,在进宫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人前去,守卫的禁军则站在一旁全副武装,如果当时献帝跟那些禁军串通好,是可以随时要了曹操的命的,曹操形容那次觐见献帝,吓得“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也是这么来的。此后,曹操就没去见过献帝,而是采取通信的方式与献帝联系。可以说,献帝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曹操也是咬着牙跟献帝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其中的滋味其实也是很难受的。

所以总的来说,袁绍家族的垮台,并不是袁绍的能力不如曹操,相反袁绍其实是个能力相当强的人,袁家垮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迎接献帝,没能代表正统,在凝聚力上远不及曹操,才最终被曹操所击败。

袁绍家族垮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袁氏真生的扛把子——袁基兄弟阋于墙同样又是兄弟阋于墙

袁绍的垮台,历史上给过很多解释,我们听得最多的解释来自曹操,曹操评价袁绍的时候就说: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段话虽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借着曹操的口说出来的,但有史料记载,曹操也确实说过类似的话,罗贯中只是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编成了段落说出来了而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胆小怕事,有点谋略做事情却不果断,想干大事又惜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不要命了,这种人怎么是英雄人物呢?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击败袁绍的对手加发小,曹操的解释自然很有权威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曹操的话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曹操说的并不对。

首先袁绍这个人并不胆小,比如公元189年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当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没人敢反对,只有袁绍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于是董卓就威胁袁绍说,难道你就不怕我手里的宝剑吗?董卓说出这话,就是有要杀他的意思了,不想袁绍却丝毫不惧,立马回道,难道天下就只有你手上有宝剑吗?说着就要拔出剑跟董卓干起来了,在这个事件中,袁绍始终都没认怂,最后还扬长而去;

又如公元191年的时候,袁绍跟公孙瓒之间爆发了界桥之战,当时袁绍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公孙瓒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而公孙瓒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主要用于对付匈奴,在当时叫白马义从,后来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赵云被称为白马将军,那个时候赵云就在公孙瓒的部队中。有一次公孙瓒的2000多白马义从就包围了袁绍,而袁绍这边人很少,他身边的人就劝袁绍躲到墙后去,站在前线危险,可袁绍却丝毫不惧,亲自站在一线指挥作战,最后将包围他的白马义从给打跑了。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其实并不对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袁绍是个胆小的人,反而会觉得袁绍是个非常勇敢的人。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好谋无断,虽然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官渡之前,袁绍一生都在征战沙场,从未输过,而且几乎每一仗都是他亲自打的,也是他亲自指挥的,一个在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怎么可能是个好谋而无断的人呢?公孙瓒也评价袁绍“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就是说袁绍在进攻他的时候那个路数就跟鬼神一样,公孙瓒根本就摸不清路数。所以要说袁绍好谋无断,这点其实也说不通。

最后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基本就是在鬼扯了,这些其实都是人性,是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的,即便是曹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老曹在攻打张绣的时候,张绣向他投降,老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宛城,进城后发现张绣的婶子不错就搞到手上风流了一夜,不过那一夜老曹也是损失惨重,张绣就乘机向老曹发动突袭,老曹的大儿子曹昂、大将典韦都在一战中战死了。老曹为了一时的美色就忘乎所以,还损失了儿子和大将,老曹身上不也有“见小利而忘义”的毛病么?所以这点还是说不通。

那么袁绍的失败既然不是曹操所说的那样,那袁绍究竟为何败了呢?

袁绍主要败在了官渡之战,而在官渡之战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了老曹,给老曹带去了大量的军事机密,比如袁绍的粮草存在了乌巢,乌巢附近的布防情况等等,老曹得了这些情报,才能率领一支轻骑兵队伍去突袭了乌巢。

其实突袭乌巢并没有奠定曹操的胜局,哪个时候袁绍手上还有十一二万的部队,曹操手上是三四万部队,在兵力上袁绍还是明显占优。要说袁绍是因为没军粮了导致的崩溃,其实也说不通,因为袁绍有青、并、冀、幽四州,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大后方,即便乌巢的粮草没了,他还可以从后方再调过来。而且许攸在见曹操的时候,就问过曹操还有多少军粮,一连问了好几遍,最后逼得曹操坦白,其实那会曹操也没军粮了。

▲官渡之战中,不仅袁绍的文臣投降了曹操,武将也同样投降了曹操

那么同样在没有军粮的情况下,为什么单单是袁绍这边崩溃了,而曹操却没有崩溃呢?后来我们也知道,在乌巢被袭后,袁绍就派了大将张郃、高揽去攻打曹操,张郃和高揽打不下曹操,回去又怕袁绍责罚,就索性投降了曹操,在张郃、高揽投降后,袁绍大军才真正出现了崩溃,最后袁绍带着800骑兵狼狈逃走。

所以我们分析官渡之战,其实袁绍的优势非常大,不仅兵力上绝对占优,在后勤补给方面也是绝对占优的,之所以会输给曹操,其实关键在于许攸、张郃和高揽的背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这边没有人去投降袁绍,而袁绍那边的人会去投降曹操呢?

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袁绍凝聚力不行,在凝聚力方面,袁绍或许不如曹操,但袁绍的江山也是自己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本人是个官二代、富二代,但袁绍是他的老爹袁逢和一个丫鬟生的,如今北京人骂人喜欢说你丫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骂你是丫鬟生的,说白了袁绍是庶出,与他的弟弟袁术就是天壤之别,袁术是袁逢的正妻所生,是嫡出,所以家产基本都给了袁术,袁绍基本是白手起家的。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揽以及谋士沮授、许攸、郭图、逢纪、田丰这些人也都不是白给的,而是一个一个延揽过来的,如果说袁绍是个没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我们一般认为懦弱无能的献帝,其实在当时来说是个关键

而袁绍真正的败因就在于他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我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其中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并没有在意,但似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很重要,后来经过一些研究才发现这点还真的很重要。当时来说,汉朝已经存在了400多年,在这400多年中,汉朝始终把刘家江山这个正统的观念灌输到了士大夫阶层当中,刘家的正统其实早已深入人心。虽然我们也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但好歹皇帝就在他手中,所以曹操在当时来说就是正统。

不仅袁绍那边的人投靠了曹操,后来刘表死后,当曹操出征荆州的时候,刘表手下的人立马想到的就是投降曹操,虽然荆州的势力并不弱,也能跟曹操比划几下;当曹操打到江东的时候,以张昭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首先想到的也是投降曹操,他们是惧怕曹操的实力吗?实力因素是有的,但这里面更大的关键还是在于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再比如说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他也是为正统所感召而投了曹操,荀彧出于颍川,他就把当时颍川的大量名士都荐给了曹操,如郭嘉、司马懿、陈群、荀攸这些人,都是荀彧推荐的。后来曹操要当魏公,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代汉朝自立的打算,荀彧也因此跟曹操闹掰,最后抑郁而死,从中我们就能看出,荀彧投靠曹操,其实投靠的并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手里能捏着汉献帝,代表正统,在当时来说影响何其之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凝聚力。

而袁绍正因为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军阀,他手下的人跟着他混,无非就是希望袁绍将来能做大做强,跟着袁绍喝汤吃肉,虽然也有凝聚力,但跟曹操正统的凝聚力比起来,根本是不能比的。

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袁绍没有这样做呢?是他没机会吗?其实在汉献帝刚跑到洛阳的时候,袁绍与曹操都有机会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去。而且,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还是袁绍的谋士沮授,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其实要弄明白这点,我们还要从袁绍的经历说起,当初董卓乱政的时候,袁绍反对的就是献帝取代少帝。后来董卓为了坐实献帝取代少帝这个事,就干脆杀了少帝,这样一来,灵帝也就只有献帝这一个儿子,献帝取代少帝的事情就生米成熟饭了,但即便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袁绍还是没认献帝。之后袁绍带着十八路诸侯建立反董卓联盟,其实反的也是献帝的朝廷,后来反董卓联盟散伙后,袁绍也还是不承认献帝,甚至一度想拥立宗亲刘虞为帝,还被刘虞拒绝了。所以既然之前袁绍一直反对献帝,却又要把献帝迎到自己地盘,并尊其为帝的话,对于袁绍来说,这得有多尴尬呢,完全是打脸了。

不过只是用打脸来解释袁绍没有迎汉献帝,也不完全说得通,袁绍或许可以脸皮厚一点,打脸就打脸吧,反正得了个巨大的好处,丢些面子又算什么呢?其实袁绍没有迎献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身边的其他谋士都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很能站住脚,那就是迎献帝的代价太大。

▲其实献帝并不好伺候

如果袁绍把皇帝迎到了身边,皇帝要袁绍去做什么事情,袁绍究竟是做还是不做呢?而袁绍要干一件事,如果皇帝反对,那袁绍究竟是干还是不干呢?如果袁绍即不听皇帝的,也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干,那袁绍就会成为一个权臣,袁绍的身边就可能出现王允、吕布那样的人,最后就有可能遭遇董卓的下场。即便利用献帝最后得了天下,那袁绍究竟是篡位还是不篡位呢?如果篡位就会跟曹操一样,成了乱臣贼子,变成一张大白脸面对千秋万代,被人唾骂。而袁绍作为士大夫来说,他是要脸的,虽然献帝是个巨大的利好,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了献帝。

而迎接献帝的曹操呢?表面上得了个巨大的利好,其实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首先汉献帝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并不是因为把汉朝献给了曹魏才得了献这个谥号,献这个谥号本身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当初董卓一眼就看上了献帝,觉得献帝聪慧过人,董卓其实并没有看走眼。

我们纵观献帝的一生,他一直就是个傀儡皇帝,从来就没有实权,可他就利用皇帝这个身份,还搞出了很多事情。比如董卓时期,献帝就跟王允、吕布这些人搞到一起,搞掉了董卓的老命。后来到了曹操那里,还搞出过衣带诏事件,让董承和刘备拿着诏书去讨伐曹操。还有一次,曹操去接见献帝,在进宫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人前去,守卫的禁军则站在一旁全副武装,如果当时献帝跟那些禁军串通好,是可以随时要了曹操的命的,曹操形容那次觐见献帝,吓得“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也是这么来的。此后,曹操就没去见过献帝,而是采取通信的方式与献帝联系。可以说,献帝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曹操也是咬着牙跟献帝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其中的滋味其实也是很难受的。

所以总的来说,袁绍家族的垮台,并不是袁绍的能力不如曹操,相反袁绍其实是个能力相当强的人,袁家垮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迎接献帝,没能代表正统,在凝聚力上远不及曹操,才最终被曹操所击败。

袁绍家族垮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袁氏真生的扛把子——袁基兄弟阋于墙同样又是兄弟阋于墙

袁绍的垮台,历史上给过很多解释,我们听得最多的解释来自曹操,曹操评价袁绍的时候就说: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段话虽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借着曹操的口说出来的,但有史料记载,曹操也确实说过类似的话,罗贯中只是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编成了段落说出来了而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胆小怕事,有点谋略做事情却不果断,想干大事又惜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不要命了,这种人怎么是英雄人物呢?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击败袁绍的对手加发小,曹操的解释自然很有权威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曹操的话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曹操说的并不对。

首先袁绍这个人并不胆小,比如公元189年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当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没人敢反对,只有袁绍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于是董卓就威胁袁绍说,难道你就不怕我手里的宝剑吗?董卓说出这话,就是有要杀他的意思了,不想袁绍却丝毫不惧,立马回道,难道天下就只有你手上有宝剑吗?说着就要拔出剑跟董卓干起来了,在这个事件中,袁绍始终都没认怂,最后还扬长而去;

又如公元191年的时候,袁绍跟公孙瓒之间爆发了界桥之战,当时袁绍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公孙瓒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而公孙瓒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主要用于对付匈奴,在当时叫白马义从,后来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赵云被称为白马将军,那个时候赵云就在公孙瓒的部队中。有一次公孙瓒的2000多白马义从就包围了袁绍,而袁绍这边人很少,他身边的人就劝袁绍躲到墙后去,站在前线危险,可袁绍却丝毫不惧,亲自站在一线指挥作战,最后将包围他的白马义从给打跑了。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其实并不对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袁绍是个胆小的人,反而会觉得袁绍是个非常勇敢的人。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好谋无断,虽然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官渡之前,袁绍一生都在征战沙场,从未输过,而且几乎每一仗都是他亲自打的,也是他亲自指挥的,一个在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怎么可能是个好谋而无断的人呢?公孙瓒也评价袁绍“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就是说袁绍在进攻他的时候那个路数就跟鬼神一样,公孙瓒根本就摸不清路数。所以要说袁绍好谋无断,这点其实也说不通。

最后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基本就是在鬼扯了,这些其实都是人性,是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的,即便是曹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老曹在攻打张绣的时候,张绣向他投降,老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宛城,进城后发现张绣的婶子不错就搞到手上风流了一夜,不过那一夜老曹也是损失惨重,张绣就乘机向老曹发动突袭,老曹的大儿子曹昂、大将典韦都在一战中战死了。老曹为了一时的美色就忘乎所以,还损失了儿子和大将,老曹身上不也有“见小利而忘义”的毛病么?所以这点还是说不通。

那么袁绍的失败既然不是曹操所说的那样,那袁绍究竟为何败了呢?

袁绍主要败在了官渡之战,而在官渡之战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了老曹,给老曹带去了大量的军事机密,比如袁绍的粮草存在了乌巢,乌巢附近的布防情况等等,老曹得了这些情报,才能率领一支轻骑兵队伍去突袭了乌巢。

其实突袭乌巢并没有奠定曹操的胜局,哪个时候袁绍手上还有十一二万的部队,曹操手上是三四万部队,在兵力上袁绍还是明显占优。要说袁绍是因为没军粮了导致的崩溃,其实也说不通,因为袁绍有青、并、冀、幽四州,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大后方,即便乌巢的粮草没了,他还可以从后方再调过来。而且许攸在见曹操的时候,就问过曹操还有多少军粮,一连问了好几遍,最后逼得曹操坦白,其实那会曹操也没军粮了。

▲官渡之战中,不仅袁绍的文臣投降了曹操,武将也同样投降了曹操

那么同样在没有军粮的情况下,为什么单单是袁绍这边崩溃了,而曹操却没有崩溃呢?后来我们也知道,在乌巢被袭后,袁绍就派了大将张郃、高揽去攻打曹操,张郃和高揽打不下曹操,回去又怕袁绍责罚,就索性投降了曹操,在张郃、高揽投降后,袁绍大军才真正出现了崩溃,最后袁绍带着800骑兵狼狈逃走。

所以我们分析官渡之战,其实袁绍的优势非常大,不仅兵力上绝对占优,在后勤补给方面也是绝对占优的,之所以会输给曹操,其实关键在于许攸、张郃和高揽的背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这边没有人去投降袁绍,而袁绍那边的人会去投降曹操呢?

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袁绍凝聚力不行,在凝聚力方面,袁绍或许不如曹操,但袁绍的江山也是自己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本人是个官二代、富二代,但袁绍是他的老爹袁逢和一个丫鬟生的,如今北京人骂人喜欢说你丫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骂你是丫鬟生的,说白了袁绍是庶出,与他的弟弟袁术就是天壤之别,袁术是袁逢的正妻所生,是嫡出,所以家产基本都给了袁术,袁绍基本是白手起家的。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揽以及谋士沮授、许攸、郭图、逢纪、田丰这些人也都不是白给的,而是一个一个延揽过来的,如果说袁绍是个没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我们一般认为懦弱无能的献帝,其实在当时来说是个关键

而袁绍真正的败因就在于他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我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其中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并没有在意,但似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很重要,后来经过一些研究才发现这点还真的很重要。当时来说,汉朝已经存在了400多年,在这400多年中,汉朝始终把刘家江山这个正统的观念灌输到了士大夫阶层当中,刘家的正统其实早已深入人心。虽然我们也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但好歹皇帝就在他手中,所以曹操在当时来说就是正统。

不仅袁绍那边的人投靠了曹操,后来刘表死后,当曹操出征荆州的时候,刘表手下的人立马想到的就是投降曹操,虽然荆州的势力并不弱,也能跟曹操比划几下;当曹操打到江东的时候,以张昭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首先想到的也是投降曹操,他们是惧怕曹操的实力吗?实力因素是有的,但这里面更大的关键还是在于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再比如说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他也是为正统所感召而投了曹操,荀彧出于颍川,他就把当时颍川的大量名士都荐给了曹操,如郭嘉、司马懿、陈群、荀攸这些人,都是荀彧推荐的。后来曹操要当魏公,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代汉朝自立的打算,荀彧也因此跟曹操闹掰,最后抑郁而死,从中我们就能看出,荀彧投靠曹操,其实投靠的并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手里能捏着汉献帝,代表正统,在当时来说影响何其之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凝聚力。

而袁绍正因为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军阀,他手下的人跟着他混,无非就是希望袁绍将来能做大做强,跟着袁绍喝汤吃肉,虽然也有凝聚力,但跟曹操正统的凝聚力比起来,根本是不能比的。

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袁绍没有这样做呢?是他没机会吗?其实在汉献帝刚跑到洛阳的时候,袁绍与曹操都有机会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去。而且,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还是袁绍的谋士沮授,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其实要弄明白这点,我们还要从袁绍的经历说起,当初董卓乱政的时候,袁绍反对的就是献帝取代少帝。后来董卓为了坐实献帝取代少帝这个事,就干脆杀了少帝,这样一来,灵帝也就只有献帝这一个儿子,献帝取代少帝的事情就生米成熟饭了,但即便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袁绍还是没认献帝。之后袁绍带着十八路诸侯建立反董卓联盟,其实反的也是献帝的朝廷,后来反董卓联盟散伙后,袁绍也还是不承认献帝,甚至一度想拥立宗亲刘虞为帝,还被刘虞拒绝了。所以既然之前袁绍一直反对献帝,却又要把献帝迎到自己地盘,并尊其为帝的话,对于袁绍来说,这得有多尴尬呢,完全是打脸了。

不过只是用打脸来解释袁绍没有迎汉献帝,也不完全说得通,袁绍或许可以脸皮厚一点,打脸就打脸吧,反正得了个巨大的好处,丢些面子又算什么呢?其实袁绍没有迎献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身边的其他谋士都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很能站住脚,那就是迎献帝的代价太大。

▲其实献帝并不好伺候

如果袁绍把皇帝迎到了身边,皇帝要袁绍去做什么事情,袁绍究竟是做还是不做呢?而袁绍要干一件事,如果皇帝反对,那袁绍究竟是干还是不干呢?如果袁绍即不听皇帝的,也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干,那袁绍就会成为一个权臣,袁绍的身边就可能出现王允、吕布那样的人,最后就有可能遭遇董卓的下场。即便利用献帝最后得了天下,那袁绍究竟是篡位还是不篡位呢?如果篡位就会跟曹操一样,成了乱臣贼子,变成一张大白脸面对千秋万代,被人唾骂。而袁绍作为士大夫来说,他是要脸的,虽然献帝是个巨大的利好,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了献帝。

而迎接献帝的曹操呢?表面上得了个巨大的利好,其实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首先汉献帝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并不是因为把汉朝献给了曹魏才得了献这个谥号,献这个谥号本身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当初董卓一眼就看上了献帝,觉得献帝聪慧过人,董卓其实并没有看走眼。

我们纵观献帝的一生,他一直就是个傀儡皇帝,从来就没有实权,可他就利用皇帝这个身份,还搞出了很多事情。比如董卓时期,献帝就跟王允、吕布这些人搞到一起,搞掉了董卓的老命。后来到了曹操那里,还搞出过衣带诏事件,让董承和刘备拿着诏书去讨伐曹操。还有一次,曹操去接见献帝,在进宫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人前去,守卫的禁军则站在一旁全副武装,如果当时献帝跟那些禁军串通好,是可以随时要了曹操的命的,曹操形容那次觐见献帝,吓得“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也是这么来的。此后,曹操就没去见过献帝,而是采取通信的方式与献帝联系。可以说,献帝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曹操也是咬着牙跟献帝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其中的滋味其实也是很难受的。

所以总的来说,袁绍家族的垮台,并不是袁绍的能力不如曹操,相反袁绍其实是个能力相当强的人,袁家垮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迎接献帝,没能代表正统,在凝聚力上远不及曹操,才最终被曹操所击败。

袁绍家族垮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袁氏真生的扛把子——袁基兄弟阋于墙同样又是兄弟阋于墙

袁绍的垮台,历史上给过很多解释,我们听得最多的解释来自曹操,曹操评价袁绍的时候就说: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段话虽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借着曹操的口说出来的,但有史料记载,曹操也确实说过类似的话,罗贯中只是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编成了段落说出来了而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胆小怕事,有点谋略做事情却不果断,想干大事又惜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不要命了,这种人怎么是英雄人物呢?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击败袁绍的对手加发小,曹操的解释自然很有权威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曹操的话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曹操说的并不对。

首先袁绍这个人并不胆小,比如公元189年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当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没人敢反对,只有袁绍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于是董卓就威胁袁绍说,难道你就不怕我手里的宝剑吗?董卓说出这话,就是有要杀他的意思了,不想袁绍却丝毫不惧,立马回道,难道天下就只有你手上有宝剑吗?说着就要拔出剑跟董卓干起来了,在这个事件中,袁绍始终都没认怂,最后还扬长而去;

又如公元191年的时候,袁绍跟公孙瓒之间爆发了界桥之战,当时袁绍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公孙瓒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而公孙瓒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主要用于对付匈奴,在当时叫白马义从,后来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赵云被称为白马将军,那个时候赵云就在公孙瓒的部队中。有一次公孙瓒的2000多白马义从就包围了袁绍,而袁绍这边人很少,他身边的人就劝袁绍躲到墙后去,站在前线危险,可袁绍却丝毫不惧,亲自站在一线指挥作战,最后将包围他的白马义从给打跑了。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其实并不对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袁绍是个胆小的人,反而会觉得袁绍是个非常勇敢的人。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好谋无断,虽然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官渡之前,袁绍一生都在征战沙场,从未输过,而且几乎每一仗都是他亲自打的,也是他亲自指挥的,一个在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怎么可能是个好谋而无断的人呢?公孙瓒也评价袁绍“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就是说袁绍在进攻他的时候那个路数就跟鬼神一样,公孙瓒根本就摸不清路数。所以要说袁绍好谋无断,这点其实也说不通。

最后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基本就是在鬼扯了,这些其实都是人性,是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的,即便是曹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老曹在攻打张绣的时候,张绣向他投降,老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宛城,进城后发现张绣的婶子不错就搞到手上风流了一夜,不过那一夜老曹也是损失惨重,张绣就乘机向老曹发动突袭,老曹的大儿子曹昂、大将典韦都在一战中战死了。老曹为了一时的美色就忘乎所以,还损失了儿子和大将,老曹身上不也有“见小利而忘义”的毛病么?所以这点还是说不通。

那么袁绍的失败既然不是曹操所说的那样,那袁绍究竟为何败了呢?

袁绍主要败在了官渡之战,而在官渡之战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了老曹,给老曹带去了大量的军事机密,比如袁绍的粮草存在了乌巢,乌巢附近的布防情况等等,老曹得了这些情报,才能率领一支轻骑兵队伍去突袭了乌巢。

其实突袭乌巢并没有奠定曹操的胜局,哪个时候袁绍手上还有十一二万的部队,曹操手上是三四万部队,在兵力上袁绍还是明显占优。要说袁绍是因为没军粮了导致的崩溃,其实也说不通,因为袁绍有青、并、冀、幽四州,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大后方,即便乌巢的粮草没了,他还可以从后方再调过来。而且许攸在见曹操的时候,就问过曹操还有多少军粮,一连问了好几遍,最后逼得曹操坦白,其实那会曹操也没军粮了。

▲官渡之战中,不仅袁绍的文臣投降了曹操,武将也同样投降了曹操

那么同样在没有军粮的情况下,为什么单单是袁绍这边崩溃了,而曹操却没有崩溃呢?后来我们也知道,在乌巢被袭后,袁绍就派了大将张郃、高揽去攻打曹操,张郃和高揽打不下曹操,回去又怕袁绍责罚,就索性投降了曹操,在张郃、高揽投降后,袁绍大军才真正出现了崩溃,最后袁绍带着800骑兵狼狈逃走。

所以我们分析官渡之战,其实袁绍的优势非常大,不仅兵力上绝对占优,在后勤补给方面也是绝对占优的,之所以会输给曹操,其实关键在于许攸、张郃和高揽的背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这边没有人去投降袁绍,而袁绍那边的人会去投降曹操呢?

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袁绍凝聚力不行,在凝聚力方面,袁绍或许不如曹操,但袁绍的江山也是自己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本人是个官二代、富二代,但袁绍是他的老爹袁逢和一个丫鬟生的,如今北京人骂人喜欢说你丫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骂你是丫鬟生的,说白了袁绍是庶出,与他的弟弟袁术就是天壤之别,袁术是袁逢的正妻所生,是嫡出,所以家产基本都给了袁术,袁绍基本是白手起家的。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揽以及谋士沮授、许攸、郭图、逢纪、田丰这些人也都不是白给的,而是一个一个延揽过来的,如果说袁绍是个没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我们一般认为懦弱无能的献帝,其实在当时来说是个关键

而袁绍真正的败因就在于他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我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其中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并没有在意,但似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很重要,后来经过一些研究才发现这点还真的很重要。当时来说,汉朝已经存在了400多年,在这400多年中,汉朝始终把刘家江山这个正统的观念灌输到了士大夫阶层当中,刘家的正统其实早已深入人心。虽然我们也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但好歹皇帝就在他手中,所以曹操在当时来说就是正统。

不仅袁绍那边的人投靠了曹操,后来刘表死后,当曹操出征荆州的时候,刘表手下的人立马想到的就是投降曹操,虽然荆州的势力并不弱,也能跟曹操比划几下;当曹操打到江东的时候,以张昭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首先想到的也是投降曹操,他们是惧怕曹操的实力吗?实力因素是有的,但这里面更大的关键还是在于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再比如说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他也是为正统所感召而投了曹操,荀彧出于颍川,他就把当时颍川的大量名士都荐给了曹操,如郭嘉、司马懿、陈群、荀攸这些人,都是荀彧推荐的。后来曹操要当魏公,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代汉朝自立的打算,荀彧也因此跟曹操闹掰,最后抑郁而死,从中我们就能看出,荀彧投靠曹操,其实投靠的并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手里能捏着汉献帝,代表正统,在当时来说影响何其之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凝聚力。

而袁绍正因为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军阀,他手下的人跟着他混,无非就是希望袁绍将来能做大做强,跟着袁绍喝汤吃肉,虽然也有凝聚力,但跟曹操正统的凝聚力比起来,根本是不能比的。

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袁绍没有这样做呢?是他没机会吗?其实在汉献帝刚跑到洛阳的时候,袁绍与曹操都有机会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去。而且,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还是袁绍的谋士沮授,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其实要弄明白这点,我们还要从袁绍的经历说起,当初董卓乱政的时候,袁绍反对的就是献帝取代少帝。后来董卓为了坐实献帝取代少帝这个事,就干脆杀了少帝,这样一来,灵帝也就只有献帝这一个儿子,献帝取代少帝的事情就生米成熟饭了,但即便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袁绍还是没认献帝。之后袁绍带着十八路诸侯建立反董卓联盟,其实反的也是献帝的朝廷,后来反董卓联盟散伙后,袁绍也还是不承认献帝,甚至一度想拥立宗亲刘虞为帝,还被刘虞拒绝了。所以既然之前袁绍一直反对献帝,却又要把献帝迎到自己地盘,并尊其为帝的话,对于袁绍来说,这得有多尴尬呢,完全是打脸了。

不过只是用打脸来解释袁绍没有迎汉献帝,也不完全说得通,袁绍或许可以脸皮厚一点,打脸就打脸吧,反正得了个巨大的好处,丢些面子又算什么呢?其实袁绍没有迎献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身边的其他谋士都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很能站住脚,那就是迎献帝的代价太大。

▲其实献帝并不好伺候

如果袁绍把皇帝迎到了身边,皇帝要袁绍去做什么事情,袁绍究竟是做还是不做呢?而袁绍要干一件事,如果皇帝反对,那袁绍究竟是干还是不干呢?如果袁绍即不听皇帝的,也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干,那袁绍就会成为一个权臣,袁绍的身边就可能出现王允、吕布那样的人,最后就有可能遭遇董卓的下场。即便利用献帝最后得了天下,那袁绍究竟是篡位还是不篡位呢?如果篡位就会跟曹操一样,成了乱臣贼子,变成一张大白脸面对千秋万代,被人唾骂。而袁绍作为士大夫来说,他是要脸的,虽然献帝是个巨大的利好,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了献帝。

而迎接献帝的曹操呢?表面上得了个巨大的利好,其实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首先汉献帝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并不是因为把汉朝献给了曹魏才得了献这个谥号,献这个谥号本身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当初董卓一眼就看上了献帝,觉得献帝聪慧过人,董卓其实并没有看走眼。

我们纵观献帝的一生,他一直就是个傀儡皇帝,从来就没有实权,可他就利用皇帝这个身份,还搞出了很多事情。比如董卓时期,献帝就跟王允、吕布这些人搞到一起,搞掉了董卓的老命。后来到了曹操那里,还搞出过衣带诏事件,让董承和刘备拿着诏书去讨伐曹操。还有一次,曹操去接见献帝,在进宫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人前去,守卫的禁军则站在一旁全副武装,如果当时献帝跟那些禁军串通好,是可以随时要了曹操的命的,曹操形容那次觐见献帝,吓得“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也是这么来的。此后,曹操就没去见过献帝,而是采取通信的方式与献帝联系。可以说,献帝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曹操也是咬着牙跟献帝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其中的滋味其实也是很难受的。

所以总的来说,袁绍家族的垮台,并不是袁绍的能力不如曹操,相反袁绍其实是个能力相当强的人,袁家垮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迎接献帝,没能代表正统,在凝聚力上远不及曹操,才最终被曹操所击败。

袁绍家族垮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袁氏真生的扛把子——袁基兄弟阋于墙同样又是兄弟阋于墙

袁绍的垮台,历史上给过很多解释,我们听得最多的解释来自曹操,曹操评价袁绍的时候就说: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段话虽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借着曹操的口说出来的,但有史料记载,曹操也确实说过类似的话,罗贯中只是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编成了段落说出来了而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胆小怕事,有点谋略做事情却不果断,想干大事又惜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不要命了,这种人怎么是英雄人物呢?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击败袁绍的对手加发小,曹操的解释自然很有权威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曹操的话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曹操说的并不对。

首先袁绍这个人并不胆小,比如公元189年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当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没人敢反对,只有袁绍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于是董卓就威胁袁绍说,难道你就不怕我手里的宝剑吗?董卓说出这话,就是有要杀他的意思了,不想袁绍却丝毫不惧,立马回道,难道天下就只有你手上有宝剑吗?说着就要拔出剑跟董卓干起来了,在这个事件中,袁绍始终都没认怂,最后还扬长而去;

又如公元191年的时候,袁绍跟公孙瓒之间爆发了界桥之战,当时袁绍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公孙瓒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而公孙瓒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主要用于对付匈奴,在当时叫白马义从,后来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赵云被称为白马将军,那个时候赵云就在公孙瓒的部队中。有一次公孙瓒的2000多白马义从就包围了袁绍,而袁绍这边人很少,他身边的人就劝袁绍躲到墙后去,站在前线危险,可袁绍却丝毫不惧,亲自站在一线指挥作战,最后将包围他的白马义从给打跑了。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其实并不对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袁绍是个胆小的人,反而会觉得袁绍是个非常勇敢的人。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好谋无断,虽然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官渡之前,袁绍一生都在征战沙场,从未输过,而且几乎每一仗都是他亲自打的,也是他亲自指挥的,一个在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怎么可能是个好谋而无断的人呢?公孙瓒也评价袁绍“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就是说袁绍在进攻他的时候那个路数就跟鬼神一样,公孙瓒根本就摸不清路数。所以要说袁绍好谋无断,这点其实也说不通。

最后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基本就是在鬼扯了,这些其实都是人性,是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的,即便是曹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老曹在攻打张绣的时候,张绣向他投降,老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宛城,进城后发现张绣的婶子不错就搞到手上风流了一夜,不过那一夜老曹也是损失惨重,张绣就乘机向老曹发动突袭,老曹的大儿子曹昂、大将典韦都在一战中战死了。老曹为了一时的美色就忘乎所以,还损失了儿子和大将,老曹身上不也有“见小利而忘义”的毛病么?所以这点还是说不通。

那么袁绍的失败既然不是曹操所说的那样,那袁绍究竟为何败了呢?

袁绍主要败在了官渡之战,而在官渡之战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了老曹,给老曹带去了大量的军事机密,比如袁绍的粮草存在了乌巢,乌巢附近的布防情况等等,老曹得了这些情报,才能率领一支轻骑兵队伍去突袭了乌巢。

其实突袭乌巢并没有奠定曹操的胜局,哪个时候袁绍手上还有十一二万的部队,曹操手上是三四万部队,在兵力上袁绍还是明显占优。要说袁绍是因为没军粮了导致的崩溃,其实也说不通,因为袁绍有青、并、冀、幽四州,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大后方,即便乌巢的粮草没了,他还可以从后方再调过来。而且许攸在见曹操的时候,就问过曹操还有多少军粮,一连问了好几遍,最后逼得曹操坦白,其实那会曹操也没军粮了。

▲官渡之战中,不仅袁绍的文臣投降了曹操,武将也同样投降了曹操

那么同样在没有军粮的情况下,为什么单单是袁绍这边崩溃了,而曹操却没有崩溃呢?后来我们也知道,在乌巢被袭后,袁绍就派了大将张郃、高揽去攻打曹操,张郃和高揽打不下曹操,回去又怕袁绍责罚,就索性投降了曹操,在张郃、高揽投降后,袁绍大军才真正出现了崩溃,最后袁绍带着800骑兵狼狈逃走。

所以我们分析官渡之战,其实袁绍的优势非常大,不仅兵力上绝对占优,在后勤补给方面也是绝对占优的,之所以会输给曹操,其实关键在于许攸、张郃和高揽的背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这边没有人去投降袁绍,而袁绍那边的人会去投降曹操呢?

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袁绍凝聚力不行,在凝聚力方面,袁绍或许不如曹操,但袁绍的江山也是自己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本人是个官二代、富二代,但袁绍是他的老爹袁逢和一个丫鬟生的,如今北京人骂人喜欢说你丫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骂你是丫鬟生的,说白了袁绍是庶出,与他的弟弟袁术就是天壤之别,袁术是袁逢的正妻所生,是嫡出,所以家产基本都给了袁术,袁绍基本是白手起家的。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揽以及谋士沮授、许攸、郭图、逢纪、田丰这些人也都不是白给的,而是一个一个延揽过来的,如果说袁绍是个没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我们一般认为懦弱无能的献帝,其实在当时来说是个关键

而袁绍真正的败因就在于他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我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其中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并没有在意,但似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很重要,后来经过一些研究才发现这点还真的很重要。当时来说,汉朝已经存在了400多年,在这400多年中,汉朝始终把刘家江山这个正统的观念灌输到了士大夫阶层当中,刘家的正统其实早已深入人心。虽然我们也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但好歹皇帝就在他手中,所以曹操在当时来说就是正统。

不仅袁绍那边的人投靠了曹操,后来刘表死后,当曹操出征荆州的时候,刘表手下的人立马想到的就是投降曹操,虽然荆州的势力并不弱,也能跟曹操比划几下;当曹操打到江东的时候,以张昭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首先想到的也是投降曹操,他们是惧怕曹操的实力吗?实力因素是有的,但这里面更大的关键还是在于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再比如说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他也是为正统所感召而投了曹操,荀彧出于颍川,他就把当时颍川的大量名士都荐给了曹操,如郭嘉、司马懿、陈群、荀攸这些人,都是荀彧推荐的。后来曹操要当魏公,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代汉朝自立的打算,荀彧也因此跟曹操闹掰,最后抑郁而死,从中我们就能看出,荀彧投靠曹操,其实投靠的并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手里能捏着汉献帝,代表正统,在当时来说影响何其之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凝聚力。

而袁绍正因为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军阀,他手下的人跟着他混,无非就是希望袁绍将来能做大做强,跟着袁绍喝汤吃肉,虽然也有凝聚力,但跟曹操正统的凝聚力比起来,根本是不能比的。

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袁绍没有这样做呢?是他没机会吗?其实在汉献帝刚跑到洛阳的时候,袁绍与曹操都有机会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去。而且,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还是袁绍的谋士沮授,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其实要弄明白这点,我们还要从袁绍的经历说起,当初董卓乱政的时候,袁绍反对的就是献帝取代少帝。后来董卓为了坐实献帝取代少帝这个事,就干脆杀了少帝,这样一来,灵帝也就只有献帝这一个儿子,献帝取代少帝的事情就生米成熟饭了,但即便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袁绍还是没认献帝。之后袁绍带着十八路诸侯建立反董卓联盟,其实反的也是献帝的朝廷,后来反董卓联盟散伙后,袁绍也还是不承认献帝,甚至一度想拥立宗亲刘虞为帝,还被刘虞拒绝了。所以既然之前袁绍一直反对献帝,却又要把献帝迎到自己地盘,并尊其为帝的话,对于袁绍来说,这得有多尴尬呢,完全是打脸了。

不过只是用打脸来解释袁绍没有迎汉献帝,也不完全说得通,袁绍或许可以脸皮厚一点,打脸就打脸吧,反正得了个巨大的好处,丢些面子又算什么呢?其实袁绍没有迎献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身边的其他谋士都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很能站住脚,那就是迎献帝的代价太大。

▲其实献帝并不好伺候

如果袁绍把皇帝迎到了身边,皇帝要袁绍去做什么事情,袁绍究竟是做还是不做呢?而袁绍要干一件事,如果皇帝反对,那袁绍究竟是干还是不干呢?如果袁绍即不听皇帝的,也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干,那袁绍就会成为一个权臣,袁绍的身边就可能出现王允、吕布那样的人,最后就有可能遭遇董卓的下场。即便利用献帝最后得了天下,那袁绍究竟是篡位还是不篡位呢?如果篡位就会跟曹操一样,成了乱臣贼子,变成一张大白脸面对千秋万代,被人唾骂。而袁绍作为士大夫来说,他是要脸的,虽然献帝是个巨大的利好,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了献帝。

而迎接献帝的曹操呢?表面上得了个巨大的利好,其实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首先汉献帝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并不是因为把汉朝献给了曹魏才得了献这个谥号,献这个谥号本身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当初董卓一眼就看上了献帝,觉得献帝聪慧过人,董卓其实并没有看走眼。

我们纵观献帝的一生,他一直就是个傀儡皇帝,从来就没有实权,可他就利用皇帝这个身份,还搞出了很多事情。比如董卓时期,献帝就跟王允、吕布这些人搞到一起,搞掉了董卓的老命。后来到了曹操那里,还搞出过衣带诏事件,让董承和刘备拿着诏书去讨伐曹操。还有一次,曹操去接见献帝,在进宫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人前去,守卫的禁军则站在一旁全副武装,如果当时献帝跟那些禁军串通好,是可以随时要了曹操的命的,曹操形容那次觐见献帝,吓得“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也是这么来的。此后,曹操就没去见过献帝,而是采取通信的方式与献帝联系。可以说,献帝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曹操也是咬着牙跟献帝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其中的滋味其实也是很难受的。

所以总的来说,袁绍家族的垮台,并不是袁绍的能力不如曹操,相反袁绍其实是个能力相当强的人,袁家垮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迎接献帝,没能代表正统,在凝聚力上远不及曹操,才最终被曹操所击败。

袁绍家族垮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袁氏真生的扛把子——袁基兄弟阋于墙同样又是兄弟阋于墙

袁绍的垮台,历史上给过很多解释,我们听得最多的解释来自曹操,曹操评价袁绍的时候就说: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段话虽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借着曹操的口说出来的,但有史料记载,曹操也确实说过类似的话,罗贯中只是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编成了段落说出来了而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胆小怕事,有点谋略做事情却不果断,想干大事又惜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不要命了,这种人怎么是英雄人物呢?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击败袁绍的对手加发小,曹操的解释自然很有权威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曹操的话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曹操说的并不对。

首先袁绍这个人并不胆小,比如公元189年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当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没人敢反对,只有袁绍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于是董卓就威胁袁绍说,难道你就不怕我手里的宝剑吗?董卓说出这话,就是有要杀他的意思了,不想袁绍却丝毫不惧,立马回道,难道天下就只有你手上有宝剑吗?说着就要拔出剑跟董卓干起来了,在这个事件中,袁绍始终都没认怂,最后还扬长而去;

又如公元191年的时候,袁绍跟公孙瓒之间爆发了界桥之战,当时袁绍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公孙瓒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而公孙瓒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主要用于对付匈奴,在当时叫白马义从,后来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赵云被称为白马将军,那个时候赵云就在公孙瓒的部队中。有一次公孙瓒的2000多白马义从就包围了袁绍,而袁绍这边人很少,他身边的人就劝袁绍躲到墙后去,站在前线危险,可袁绍却丝毫不惧,亲自站在一线指挥作战,最后将包围他的白马义从给打跑了。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其实并不对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袁绍是个胆小的人,反而会觉得袁绍是个非常勇敢的人。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好谋无断,虽然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官渡之前,袁绍一生都在征战沙场,从未输过,而且几乎每一仗都是他亲自打的,也是他亲自指挥的,一个在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怎么可能是个好谋而无断的人呢?公孙瓒也评价袁绍“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就是说袁绍在进攻他的时候那个路数就跟鬼神一样,公孙瓒根本就摸不清路数。所以要说袁绍好谋无断,这点其实也说不通。

最后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基本就是在鬼扯了,这些其实都是人性,是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的,即便是曹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老曹在攻打张绣的时候,张绣向他投降,老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宛城,进城后发现张绣的婶子不错就搞到手上风流了一夜,不过那一夜老曹也是损失惨重,张绣就乘机向老曹发动突袭,老曹的大儿子曹昂、大将典韦都在一战中战死了。老曹为了一时的美色就忘乎所以,还损失了儿子和大将,老曹身上不也有“见小利而忘义”的毛病么?所以这点还是说不通。

那么袁绍的失败既然不是曹操所说的那样,那袁绍究竟为何败了呢?

袁绍主要败在了官渡之战,而在官渡之战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了老曹,给老曹带去了大量的军事机密,比如袁绍的粮草存在了乌巢,乌巢附近的布防情况等等,老曹得了这些情报,才能率领一支轻骑兵队伍去突袭了乌巢。

其实突袭乌巢并没有奠定曹操的胜局,哪个时候袁绍手上还有十一二万的部队,曹操手上是三四万部队,在兵力上袁绍还是明显占优。要说袁绍是因为没军粮了导致的崩溃,其实也说不通,因为袁绍有青、并、冀、幽四州,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大后方,即便乌巢的粮草没了,他还可以从后方再调过来。而且许攸在见曹操的时候,就问过曹操还有多少军粮,一连问了好几遍,最后逼得曹操坦白,其实那会曹操也没军粮了。

▲官渡之战中,不仅袁绍的文臣投降了曹操,武将也同样投降了曹操

那么同样在没有军粮的情况下,为什么单单是袁绍这边崩溃了,而曹操却没有崩溃呢?后来我们也知道,在乌巢被袭后,袁绍就派了大将张郃、高揽去攻打曹操,张郃和高揽打不下曹操,回去又怕袁绍责罚,就索性投降了曹操,在张郃、高揽投降后,袁绍大军才真正出现了崩溃,最后袁绍带着800骑兵狼狈逃走。

所以我们分析官渡之战,其实袁绍的优势非常大,不仅兵力上绝对占优,在后勤补给方面也是绝对占优的,之所以会输给曹操,其实关键在于许攸、张郃和高揽的背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这边没有人去投降袁绍,而袁绍那边的人会去投降曹操呢?

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袁绍凝聚力不行,在凝聚力方面,袁绍或许不如曹操,但袁绍的江山也是自己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本人是个官二代、富二代,但袁绍是他的老爹袁逢和一个丫鬟生的,如今北京人骂人喜欢说你丫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骂你是丫鬟生的,说白了袁绍是庶出,与他的弟弟袁术就是天壤之别,袁术是袁逢的正妻所生,是嫡出,所以家产基本都给了袁术,袁绍基本是白手起家的。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揽以及谋士沮授、许攸、郭图、逢纪、田丰这些人也都不是白给的,而是一个一个延揽过来的,如果说袁绍是个没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我们一般认为懦弱无能的献帝,其实在当时来说是个关键

而袁绍真正的败因就在于他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我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其中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并没有在意,但似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很重要,后来经过一些研究才发现这点还真的很重要。当时来说,汉朝已经存在了400多年,在这400多年中,汉朝始终把刘家江山这个正统的观念灌输到了士大夫阶层当中,刘家的正统其实早已深入人心。虽然我们也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但好歹皇帝就在他手中,所以曹操在当时来说就是正统。

不仅袁绍那边的人投靠了曹操,后来刘表死后,当曹操出征荆州的时候,刘表手下的人立马想到的就是投降曹操,虽然荆州的势力并不弱,也能跟曹操比划几下;当曹操打到江东的时候,以张昭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首先想到的也是投降曹操,他们是惧怕曹操的实力吗?实力因素是有的,但这里面更大的关键还是在于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再比如说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他也是为正统所感召而投了曹操,荀彧出于颍川,他就把当时颍川的大量名士都荐给了曹操,如郭嘉、司马懿、陈群、荀攸这些人,都是荀彧推荐的。后来曹操要当魏公,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代汉朝自立的打算,荀彧也因此跟曹操闹掰,最后抑郁而死,从中我们就能看出,荀彧投靠曹操,其实投靠的并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手里能捏着汉献帝,代表正统,在当时来说影响何其之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凝聚力。

而袁绍正因为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军阀,他手下的人跟着他混,无非就是希望袁绍将来能做大做强,跟着袁绍喝汤吃肉,虽然也有凝聚力,但跟曹操正统的凝聚力比起来,根本是不能比的。

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袁绍没有这样做呢?是他没机会吗?其实在汉献帝刚跑到洛阳的时候,袁绍与曹操都有机会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去。而且,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还是袁绍的谋士沮授,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其实要弄明白这点,我们还要从袁绍的经历说起,当初董卓乱政的时候,袁绍反对的就是献帝取代少帝。后来董卓为了坐实献帝取代少帝这个事,就干脆杀了少帝,这样一来,灵帝也就只有献帝这一个儿子,献帝取代少帝的事情就生米成熟饭了,但即便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袁绍还是没认献帝。之后袁绍带着十八路诸侯建立反董卓联盟,其实反的也是献帝的朝廷,后来反董卓联盟散伙后,袁绍也还是不承认献帝,甚至一度想拥立宗亲刘虞为帝,还被刘虞拒绝了。所以既然之前袁绍一直反对献帝,却又要把献帝迎到自己地盘,并尊其为帝的话,对于袁绍来说,这得有多尴尬呢,完全是打脸了。

不过只是用打脸来解释袁绍没有迎汉献帝,也不完全说得通,袁绍或许可以脸皮厚一点,打脸就打脸吧,反正得了个巨大的好处,丢些面子又算什么呢?其实袁绍没有迎献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身边的其他谋士都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很能站住脚,那就是迎献帝的代价太大。

▲其实献帝并不好伺候

如果袁绍把皇帝迎到了身边,皇帝要袁绍去做什么事情,袁绍究竟是做还是不做呢?而袁绍要干一件事,如果皇帝反对,那袁绍究竟是干还是不干呢?如果袁绍即不听皇帝的,也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干,那袁绍就会成为一个权臣,袁绍的身边就可能出现王允、吕布那样的人,最后就有可能遭遇董卓的下场。即便利用献帝最后得了天下,那袁绍究竟是篡位还是不篡位呢?如果篡位就会跟曹操一样,成了乱臣贼子,变成一张大白脸面对千秋万代,被人唾骂。而袁绍作为士大夫来说,他是要脸的,虽然献帝是个巨大的利好,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了献帝。

而迎接献帝的曹操呢?表面上得了个巨大的利好,其实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首先汉献帝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并不是因为把汉朝献给了曹魏才得了献这个谥号,献这个谥号本身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当初董卓一眼就看上了献帝,觉得献帝聪慧过人,董卓其实并没有看走眼。

我们纵观献帝的一生,他一直就是个傀儡皇帝,从来就没有实权,可他就利用皇帝这个身份,还搞出了很多事情。比如董卓时期,献帝就跟王允、吕布这些人搞到一起,搞掉了董卓的老命。后来到了曹操那里,还搞出过衣带诏事件,让董承和刘备拿着诏书去讨伐曹操。还有一次,曹操去接见献帝,在进宫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人前去,守卫的禁军则站在一旁全副武装,如果当时献帝跟那些禁军串通好,是可以随时要了曹操的命的,曹操形容那次觐见献帝,吓得“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也是这么来的。此后,曹操就没去见过献帝,而是采取通信的方式与献帝联系。可以说,献帝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曹操也是咬着牙跟献帝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其中的滋味其实也是很难受的。

所以总的来说,袁绍家族的垮台,并不是袁绍的能力不如曹操,相反袁绍其实是个能力相当强的人,袁家垮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迎接献帝,没能代表正统,在凝聚力上远不及曹操,才最终被曹操所击败。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