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地图集高清,中国语言地图集高清版

《地图集》的图分三类:
A是五幅综合图,B是十六幅汉语方言图,C是十四幅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图。这种用多幅彩色地图的形式,把汉语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加以分类分区,标出它们的地理分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8 05:02:07

《地图集》的图分三类:

A是五幅综合图,B是十六幅汉语方言图,C是十四幅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图。这种用多幅彩色地图的形式,把汉语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加以分类分区,标出它们的地理分布,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地图集》是中国汉语方言学界1979年重新开展工作之后承担的第一项大型工程,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体现了中国汉语方言学界集体合作,协同攻坚的优良传统。工作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在此之前所取得的汉语方言研究成果,以及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调查材料,同时,又组织力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面上的调查和核查。这些调查与核查涉及到600多个市县或相当于市县的方言点,调查人员的行程达数万公里。因此,在这个基础上绘制的汉语方言分区图和随图的文字说明,不仅精练地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同时包含了大量汉语方言研究的最新成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汉语方言分区的实际面貌,比较清楚地表述了汉语各个方言区的重要特点。

《地图集》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汉语方言分区的层次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概念。

一小片一片一区一大区”的五个层次划分法。“点”指方言点,《地图集》一般一个县市选一个方言代表点,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则选两个或多个代表点。若干个点组成小片;若干个小片组成片;若干个片组成区;若干个区组成大区。除了方言点外,其它各个层次根据实际情况,范围有大有小。在同一个小片、片、区、大区内的方言,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共同点。这是用共同特征做标准,对汉语方言进行多层次的划分。这种五个层次的划分法,对比于传统的“方言一次方言一土语”三级分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种进步。

二、《地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十个区:官话区、晋语区、吴语区、徽语区、籍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客家话区。其中官话区包括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等八个区;闽语区包括闽南区、莆仙区、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邵将区、琼文区等七个区。这个结果和以往学者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是把官话大区在分为八个官话方言区。把以往学者的北方官话在分为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原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范围有所扩大,包括鄂东北黄岗、孝感、地区的十六个县市和江西的九江市、九江、瑞昌等三个市县,合称为黄孝片。鄂东北的十六个县市有入声,但没有促音韵尾,“书虚,篆倦”两对字同音,跟湖北境内的其它官话方言有显著的差别,赵元任管这些方言叫做“楚语”。从综合特征上看,归入江淮官话作为单独的一个片可能比较合理。

第二,是把晋语区从官话方言里分立出来。《地图集》对晋语定义为“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因此晋语和山西方言是两个概念。山西方言是从地理范畴指称山西省境内的方言。晋语是从方言特征指称山西及其毗邻地区内蒙、陕西、河南、河北一带有入声的方言,不包括山西境内的中原官话和冀鲁官话,也不包括山西及其毗邻地区以外的有入声的其它官话方言。

第三,是把徽语从吴语区里划分出来。安徽南部的方言错综复杂,既有吴语的特征,又有某些江淮官话的特点,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赵元任1962《绩溪岭北音系》就说过徽州方言在全国方言里很难归类。后来很多学者多把这一带方言笼统地归入吴语区。《地图集》根据实际情况,在皖南地区划出宣州片,归入吴语区。更重要的是让徽语单独成区,包括安微南部,以及相邻的浙江旧严州府地区,江西的德兴,原浮梁县。共十六个县市。

第四,是把赣语和客家话分开。赣语和客家话是和二为一,还是各自分立,学术界长期以来就有不同意见。主张合的意见认为这两种方言一致性太明显,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读为送气清音;主张分的意见认为着两种方言还是有区别的,不过很少有人能举出强有力的证据。《地图集》把着两种方言分开,主要根据是:部分古浊音声母上声字客家话今读阴平,赣语多数方言(尤其是中心地区的方言)无此特点;一些常用的古全浊声母字客家话读不送气清音,赣语仍读送气清音。

第五,是把平话单独成为一个方言区。以往的汉语方言分区,很少提到平话。其实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常就有“官、平、壮、白、客”的说法,说明广西境内除壮语外,汉语的官话(西南官话)、平话、白话(粤语)、客家话是四种平行的方言。平话内部有桂南平话和桂北平话之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都是不送气清音。这一点就足以把平话和广西境内的其它汉语方言区别开来。以上五项是《地图集》对汉语方言分区最主要的新见解。《地图集》对汉语方言的分区,大体上还是反映了汉语方言分布的实际情况的。《地图集》里对汉语方言的五个层次的划分,也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比较通用的层次划分。

三、提出汉语方言的分区的两个基本标准。

早期的汉语方言分区,不可能提出明确的分区标准,因为当时没有这个条件。所以早期的汉语方言分区,难免有主观印象的色彩。必须等到掌握了足够多的方言事实之后,才能提出必要的分区标准。《地图集》对方言区的划分,从大处看有两个重要的标准:一个是古入声字的演变;一个是古浊声母字的演变。按照古入声字的演变标准,可以把官话和非官话分开,官话方言绝大多数地点古入声字今读舒声(江淮官话和其它官话的零星地点除外),非官话方言古入声字今仍读入声,例外的情况很少;根据古清音声母入声字的演变,又可以把官话大区分为八个区。按照古浊音声母字的演变标准,可以划分九个非官话方言,当然也可以用来把官话大区分开。例如:

官话大区:除江淮官话和其它官话的零星地点外,官话方言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读舒声。

东北官话: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字的比北京多。

北京官话: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分归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冀鲁官话: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读阴平,或多数读阴平。

胶辽官话: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

中原官话:古入声清音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

兰银官话: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读去声。

西南官话:大多数地方古入声字不论清浊都读阳平。

江淮官话:古入声字今读入声。

晋语区:古入声字今读入声。

吴语区:古全浊音声母字今读浊音声母。

徽语区:古全浊音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大多数读送气清音,但也有读不送气清音的。

赣语区:古全浊音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读送气清音;古次浊声母上声字一般不读阴平。

湘语区:古全浊音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有的地方仍读浊音,有的地方不论平仄都读为不送气清音。

闽语区:古全浊音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今多数读不送气清音,少数读送气清音。

粤语区:古全浊音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多数地点今逢阳平阳上读送气清音,逢阳去

阳入读不送气清音。

平话区:古全浊音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今读一般都是不送气清音。

客家话:古全浊音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今读送气清音,但一些口语常用字(如“渠

笨”)往往读不送气清音;部分古全浊音声母上声字今读阴平。

一个古入声字的演变,一个古浊音声母字的演变,完全可以作为汉语方言大区和区这两级划分的基本标准。这两个标准是从大量的方言事实中归纳出来的,因而有比较强的概括性和系统性。尤其重要的是,实践已经证明这两个标准一方面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汉语方言的结构特点,另一方面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语方言的历史演变规律。用结构的特点,用历史演变的规律,来给汉语方言分区,这是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为理想的分区标准了。我们现在还找不出比这更加理想、更加可以具体操作的其它标准了。

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影响

《地图集》出版之后,于一九九九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一九九九年获国家社科重点规划项目一等奖。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海外著名语言学家丁邦新认为:“编绘这样一本地图集是一件体大思精的工作”,“中国境内语言和方言情形极为复杂,主编和各图的编辑从整体的设计到个别的解决,既须有一般性的了解,也要有独到的学术眼光。这是一个大集体工作的团队表现,如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其事,其他的学术单位恐怕难以办到。光是语言调查的资料就涵盖了近数十年来的方言调查报告和近几年大规模调查研究的成果。海外汉语方言部分则显示过去二十五年来一百五十个汉语社区的情形。说地图集体大思精,并非虚誉。”“编图的手法是灵活的。”“绘图的技术是一流的,种种方言重叠交叉的情形都能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详细显示出来,令人一目了然。可以想象在设计过程中不知流过多少辛勤的汗水。”(丁邦新1996,评《中国语言地图集》,《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Vol 1. 1:89-92)
国内学者如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在《新中国语言学50 年》(陆俭明1999,《当代语言学》4﹒1-13)一文中说:“这一时期的方言调查和方言研究的成果突出反映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出版”。“这可以说是我国语言科学的基本建设。这不仅对于方言研究本身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使汉语方言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取得了综合平衡的发展,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汉语方言的分歧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的本质特征,也不仅为整个汉语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鲜事实,有利于整个汉语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对国家的语言决策和相关学科的建设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原官话分布

中原官话是汉语官话中范围最大的方言,2012年我国相关机构将中原官话划分为14片,分别为: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兖菏片、徐淮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河州片、南疆片。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将中原官话划分为14片,分别为: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兖菏片、徐淮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河州片、南疆片。
从行政区划(方言点和县市并非完全对应)上说,分布于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共390个县市(和移民有关)。以县市为单位,共分布于387个县市,各省区所占的点数为:河南107个,山东31个,河北2个,安徽26个,江苏10个,陕西72个,山西27个,甘肃49个,新疆44个,青海13个,宁夏6个。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