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行书代表作 经典作品,王羲之赵孟頫高清大图

赵孟頫是元朝初期著名的书法家,深得皇帝器重,据《元史·赵孟頫传》记载: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22 07:00:06

赵孟頫是元朝初期著名的书法家,深得皇帝器重,据《元史·赵孟頫传》记载: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元世祖认为赵孟頫之才可比唐代的李白和宋代的苏轼,又说他品行纯洁端正,学识丰富,佛道皆通,别人都比不上他。

赵孟頫书法

不错,赵孟頫可能是迄今为止在艺术领域涉猎最为广泛的艺术家,他通晓书法、绘画、篆刻、鉴定、诗词、音律等多项艺术,尤其是书法方面,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据《元史·赵孟頫传》载:(赵孟頫)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赵孟頫书法

这一评价虽然有些夸张的意味,但是从他的代表作《洛神赋》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书法造诣之精深,水平之高超,的确影响了后世几百年。

所以,民国时期的书法家潘伯鹰才感慨的说道:“自从赵孟頫之死,到今日已经六百多年,还不曾再生出一个像他那样伟大的书家来。”

赵孟頫书法

《洛神赋》乃是由三国魏时期的文学家曹植所作,全篇辞藻华丽,描写细腻,如梦如幻,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以及彼此间的思慕爱恋,亦堪称中国古代女士之美的典范之作。

而赵孟頫写就的《洛神赋》最完整版本之一,是他四十七岁时所书,也是他最为经典的作品。

赵孟頫书法

他取法“二王”,以同样柔美、圆润的笔墨作书,肆笔自得,灵动飘逸,颇有儒家佳公子之风姿,又有温润的仙人风采,展现出了他对于“二王”书法的深刻领悟。

且看那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都展现出了他集众家之所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即便不懂书法的人,看上去也十分养眼!

赵孟頫的《洛神赋》,是后世临摹、学习行书的经典范本,今天将赵孟頫的《洛神赋》1:1的比例进行复制,通过高清宣纸打印技术进行打印,高度还原原状,希望书法爱好者们能够喜欢。

——编辑谪仙

如何评价赵孟頫创作的《赤壁赋》书法作品?一、《前后赤壁赋》是不是赵孟頫的代表作?二、赵孟頫《前后赤壁赋》适不适合临习?大成书法四维:笔法、结字、节奏、气韵。三、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的学习要点在哪儿?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关于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如果做一些简单科普,百度大把,不劳赘述。我们来说三个问题,以拓宽我们对书法的认知,更精准的把握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的真正定位。

一、《前后赤壁赋》是不是赵孟頫的代表作?

往往书法家都长寿像赵孟頫王铎王羲之那样六七十岁的寿命,在当时的时代其实算高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均寿命39—46岁,钟繇79岁,卫夫人77岁。隋、唐代人均寿命43—4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颜真卿76(非自然死亡),柳公权87岁。宋代人均寿命41—52岁,陆游,85岁。明代人均寿命46—56岁,沈周,82岁。文徵明89岁,董其昌81岁,傅山77岁,八大山人80岁。清前期人均寿命45—51岁,清后期人均寿命31—34岁,刘墉、翁方纲都85岁。近代同样如此,齐白石先生更是年近八十得子传为佳话。

书法与生命科学的问题我们这里不谈,只需要一个结论,书法家的“人书俱老”到底是什么年龄?

赵孟頫的字,在二十来岁迎娶管夫人几天为管夫人写的黄庭经就已经是成熟书法家的模样,放今天的书协已经足够担任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的老大(人家是魏国公,做主席也够了:)。54岁的作品《前后赤壁赋》丰神俊朗、潇洒飘逸、书卷气十足,与苏轼的辞章相得益彰,堪称双璧。今古无数人写过《赤壁赋》,能像赵氏《赤壁赋》这样,展卷即一股清气扑面而来的,当真不多。可以说仅次于苏轼自书《赤壁赋》的版本。

作为最能反映赵孟頫书法特征和笔法特征的《前后赤壁赋》,作为代表作是无可厚非的,但并非赵孟頫最成熟作品。

可以说,学赵,该赋极为适合,但要以此为坐标衡量赵氏书法的高妙,却并不足够。主要原因就在54岁的赵孟頫并没有攀到人生的巅峰,从政治事业、佛学素养、文化底蕴到书法追求的自我面目都是如此。总之一句话,还不是“人书俱老”。

二、赵孟頫《前后赤壁赋》适不适合临习?

真正“人书俱老”的作品其实是不适合临习的。就像上好的吉林老山参不适合棒小伙子去吃,强行去吃就要考虑鼻血长流不止的问题。

大成书法四维:笔法、结字、节奏、气韵。

在这四维里,赵孟頫前二维都已经到达人生巅峰,唯独闲适超迈、笔法随意挥发、必有所中的境界还是没有达到。

“人书俱老”的作品往往会忽略笔法结字的规则,孔子说“人过七十而不逾矩”,在无法中体现真正“大法度”,追求气韵等书法技术以外的东西。而恰恰这些不是一般学书者能够体会,更别说学习。学书者最需要的打好笔法功底、学好结字规则与变化,恰恰是大师们在“人书俱老”阶段不屑于去做的。

而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点画精准、一丝不苟却又风驰电掣、功夫纯熟,这里所蕴含的笔法和结字的法度都更适合学书者研究揣摩和临写。

所以,赵孟頫作品浩如烟海,适宜做帖的,行书中《前后赤壁赋》当属第一。

三、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的学习要点在哪儿?

1、以行意作楷,以草法与行书作“雨夹雪”的搭配。

赵孟頫的草书是比较标准的二王帖学,法度谨严,虽然笔法上对二王做了不少减法,少了一些变化的同时也多了适宜后世学习的好处。

而行意作楷,要求临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作业量,先熟了,再谈像。所以最好采用逐字、逐词再到逐句的精临法。功夫下的苦,学赵才能有所成;

2、《前后赤壁赋》本身是一篇中华文道的代表作,而赵孟頫的文化素养在煌煌数千年中华文化史上是数得着的,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学这个帖,一定要对《赤壁赋》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和喜爱。当你爱上它,也爱赵孟頫,学起来会事半功倍,这叫“与古人合”。这是一条通用的学书捷径;

3、选帖要谨慎

米芾说“石碑不可学”,这句话未见得全对,比如唐楷的点画较规则少变化,学碑拓也未为不可。还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那样的镌刻极为精良的“神作”,与真迹差异的遗憾也大为减少。

但行书、草书、帖学的小楷,以碑刻学习,无异于“缘木求鱼”,当我们对比智永千字文的碑拓与墨迹的比较、灵飞经的碑拓与真迹的比较,几乎能看出生死之辩。墨迹神完气足、笔锋转换清晰可见。

见帖如亲见古人书写,而碑上,气息阻断字如算子,浓淡干湿润燥更是无从谈起。尤其印刷品将古人真迹切割成一页一页,整体章法无迹可寻,很多地方的“换气”简直有莫名其妙之感。相信古人见了自己作品的印刷品,也会勃然大怒。

建议用“法帖3.0”的超精真迹复制,如对古人亲书,相信会大幅提升学书效率。

至于价格,对比一些所谓“质优”的高价字帖(如孙宝文系列),基本齐平,道理很简单,现在的书籍出版业本来就是暴利产业。

“法帖3.0”学书、读帖、装饰均可,直面古人的不错选择。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温馨!谢谢!

赵孟頫\的代表作有哪些?

1、《六体千字文》相传是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全卷布局纵横成行,将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种书体组合在一起,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字体整齐匀称,明快清晰,体现出作者高度的书法造诣。

2、《洛神赋》是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赵孟頫曾多次书《洛神赋》,传世版本也较多,但其中保存完整的精品共两幅,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和天津博物馆。

《洛神赋》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頫师法“二王”,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洛神赋》亦是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3、《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碑书墨迹。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碑稿为纸本,楷书,纵33.6厘米,横400厘米,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頫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 《南阳法书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壬寅销夏录》、《三虞堂书画目》等书均有著录。此卷书于延祐三年(1316),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晚年碑书之笔。

4、兰亭帖十三跋是赵孟頫57岁时,奉召赴京的乘船途中书于《兰亭序帖》后的跋文。因途中寂寞,故于帖后一跋而至十三跋之多。题跋内容很多,其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乃赵孟頫论书名言。

《兰亭帖十三跋》是小行书,因多次写成,故字形大小不一,但书风统一,基本接近王羲之《兰亭序》而更趋妍媚,用笔较含蓄,骨肉匀净,结体雅洁严谨。

5、《秋声赋》是元代赵孟頫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总40行,共414字。为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名赋,《秋声赋》哀而不伤,皆臻于儒家哲学和审美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赵孟頫以行书书全文。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缛婉,行间茂密,气韵汇通,得二王遗韵。

款识上有康熙帝玄烨御书钤印“康熙御笔之宝”。赵孟頫的《秋声赋》,一气呵成,圆转遒丽,妍润多姿,乃精美绝伦,绝世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体千字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神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胆巴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十三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声赋

赵孟頫\书法有哪些代表作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赵孟頫,是在书法史上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可见他的楷书造诣是有多高,甚至他自己自创的赵体也是被称为楷书的四大体之一,在我国书法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个人物。

赵孟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其中因为赵孟頫一直信奉都是道教,同时对于道教十分的推崇,所以他很多时候的作品都是为一些道观题字的帖子。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刻在玄妙观正门之前的石碑之上,是后人觉得赵孟頫楷书最巅峰的作品,纸本宽35.8厘米,横长为283.8厘米,这个巅峰作品的石刻至今还存在在玄妙观大门之前,但是已经不是赵孟頫的原版石刻了,原版石刻早就不知所踪,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石刻是随后苏州碑刻博物馆受到苏州市道教协会的委托,请名家仿制而成的。

赵孟頫在书写楷书的时候经常会掺杂行书的笔法,使得他的楷书有着一种流动之美感,少了一些生硬,这也是赵体楷书的特点之一。

赵孟頫的楷书,在艺术效果上非常的不错,同时他在实际的书写和学习中,也比较其他的作品会很容易学习,不过想养将他的楷书学好,千万不要照葫芦,肯定还是要学会字体的精髓之处,学会楷书的真意所在,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楷书的书写。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