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解释,中药概念名词解释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药是治疗疾病的植物。后又泛指可治病之物。
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5 09:54:58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药是治疗疾病的植物。后又泛指可治病之物。

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

中药

1.中药的定义:

中药作为一个特定的医学词语,应该是在近代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之后,随着中医概念的创立而产生,其设立的主要目的应是为了区别西药。所谓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1.1对中药概念的理解应:从概念的内涵、外延两个方面来进行。中药一词虽不是古已有之,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应是源远流长的,其内涵所指也是非常明确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1]。这便是高等医药教材《中药学》给中药下的定义。中药概念内涵的理解的关键在于:①中药是(具有防病、治病、保健作用的)药物(的一种)②应用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中药概念的外延(对象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一般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对中药概念外延的理解的关键在于:①由于中药材的产地大都来自中国,也就是说中药主要产自我国,但产自外国的不一定不是中药(如西洋参)。②其来源大都是天然的;也就是说中药大都是天然药,非天然的不一定不是中药(如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中药砒石,在我国古代就是用人工方法而获得的,即用雄黄(硫化砷)经炼制(氧化)而得的三氧化二砷)。③中药饮片又有传统饮片和新型饮片之分;中成药又有传统成药和现代成药(如针剂),可见中药包含在传统药(民族药)之内,但现代中药不一定不是中药。所以中药从范围上讲包含部分天然药(一般是指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矿物的药物)、传统药(民族药)、现代药。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④有时狭义的中药概念与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相一致,主要指的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1.2中药的特征如下:(1)中药的基本特征:单凭药物本身,是不能明确区别中药和西药的。即便是同一药物,临床应用的理论决定其使用方法,范围,规律。中医、西医各有不同。或者说,或者说临床使用所遵循的理论决定其是否为中药。因此不论药物的种类,来源、凡是按照中医理论用于防病治病的就是中药,中医药理论赋予中药基本特征。(2)炮制是中药的特征之一:炮制是中药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炮制中药材就变不成中药饮片。可见,炮制是中药区别与西药的又一个特征。(3)讲究“道地性”:经过多年的研究, 人们早已认识到中药的药效不是来源于单一的活性成分,而是来源于中药中多组分的协同作用。任何单一的化学成分都难于表示中药的真伪及优劣。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大,自然地理状况、生态环境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而使得天然中药材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中药讲究产地,也就是说“道地性”是中药特有的性质之一。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即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药材的产量及其质量优劣也不一样,并逐渐形成 了"道地药材"的概念。(4)中药的应用与治疗学的特点:中药复方(或称中药方剂)是中药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的应用上特点;中药治疗学上的特点是缓效、持续和调节性作用。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防治疾病的药物,复方是按中医理论和组方规则制成的方剂,是中药用药的主要形式,与在西医防治疾病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西药和西药复方处方有着不同的药学和治疗学原理。中药复方的“方理”,是阐释方剂的关键,它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而对药物的合理选择和取舍,体现了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则。中医学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强调脏腑、气血、阴阳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动态变化。中药复方在配伍上的灵活变化会引起药物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临床疗效,这也说明复方研究不能脱离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从相对简单的单味中药到由二味药组成的最简单的复方,不仅是药物的叠加,而且出现了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由多味中药组成的较大的中药复方,构成了一个充满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复方之“复”,既说明药味数量增多,也表明药物间的配伍关系更为复杂。人体本身也存在着一个由诸生理、病理因子构成的复杂的对外开放的系统。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如果说自然界乃至宇宙是一个巨系统,那么由植、动物药为主组成的复方,与人体有机体之间,不可能真正割裂开来,这也使中药复方对阴阳失调的有机体进行调整成为可能。由于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数量多而含量低,在治疗学上的特点是缓效、持续和调节性作用。(5)中药药理学的特点:众所周知,由于受中药(复方)配伍的多样性、煎制中化学反应的不确定性和受胃肠吸收入血随机性的影响,使中药复方有效成分构成复杂,对药理学研究显得异常困难。但是中药作用机制和途径表现为多向性、多层面、多靶点的药理学特点,即霰弹理论,已被大家所公认。

2.与中药相关的几个概念:

2.1“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草药与中药区别在于如下几点:①从使用者的角度说:中药是中医(官方)使用的药物,草药是草医(民间)使用的药物;②从经营的角度讲:草药与中药材有相同之处,均可在市场上销售。③从应用的角度讲:草药与中药饮片也相似之处,如常配伍煎汤,但两者的根本区别是,草药不炮制,多生用,并不能在药店销售;而中药饮片则是中药材炮制的结果,有生、熟之别,只能在药店(或医院药房)销售。④草药可进一步升格为中药,个别中药也可当草药来用。⑤中药还包括成药。 由此可见,在某些大型医院的中药饮片调剂室处,挂(或写)着“草药房”的指示牌,是不严谨的。

2.2 “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例如采用药用植物的全体(益母草、白屈菜)、部分(人参、洋地黄叶)、分泌物或渗出物(苏合香、没药),或者采用药用动物的全体(蜈蚣、蛤蚧)、部分(鹿茸、羚羊角)、分泌物(蟾酥、麝香),经过一定方式的简单加工而得。应用最广的是植物药,一部分是动物药,另少数矿物药。此外,由植物中制取的淀粉、粘液质、挥发油;自植物、动物中制取的油脂、蜡类,以及一些医用敷料如棉、毛和滤材如白垩、滑石粉、石棉、白陶土等,也列入生药的范畴。 关于“生药”一词,从我国明代太医院中规定“凡天下解纳药材,俱贮本院生药库”,“凡太医院所用药饵,均由……各地解来生药制造”;以及清朝太医院及御药房的医事制度中“凡遇内药房取用药材,……俱以生药材交进,由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的规定看,生药或生药材是在与切造炮制、制成药饵对比的情况下所用的名称,实质上即指中药材。

2.3天然药(属现代药学范畴):是指人们从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矿物等药物中,开发的具有独特治疗作用的含天然的化学成分药物。或以天然成分为先导物,运用化学方法作适当的结构改造,从而成为新一代的新药物。天然药与中药的主要区别在于,除指导理论不同外,天然药应用多是单一(或很少)化学成分,而中药(成药)的应用多是多种成分。从来源而言,中药材、草药或生药,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药物。

总之,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天然药物的被普遍使用,明确区分中药、草药、中草药、中药材、生药等概念的涵义虽不是太难,但划清其所指的范围却很不容易。

西药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特征是在现代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的理论指导下运用。

西药的特点是见效比较快,疗效明确 ,但不良反应相对也比较明显。

为什么药是苦的呢?

呈苦味的化合物一般具有:亚硝酸根(-NO2)、硫氢基(-SH)、硫基(-S)、氮基(-N)、双硫基(-S-S-)、氨基(-NH2)和磺酸基(-SO3H)等官能基团。

苦味也是许多食品的风味特性之一,可由各种不同之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提供。食品中的苦味物质一大部分来自植物性食材,如: 1. 咖啡因(caffeine):普遍存在于茶与咖啡中,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 2. 奎宁(quinine):也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和苦味添加剂。 3. 可可碱(theobromine):是可可中主要的生物碱,其赋予巧克力苦味与涩味。 4.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hop)中的蛇麻酮(humulone)的衍生物(α-酸和β-酸),α-酸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久置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的苦味增强;β-酸具有抑菌、防腐的作用。 5.柑橘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有柚皮苷(naring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及苦味剂,为风味改良剂,其可用于食品及饮料之添加剂。

哺乳动物能感知咸、酸、甜、苦、鲜等口味(注:猫无法感知甜味),这五种味觉感知模式中,苦味感知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天然有毒物质都具有苦味,这种厌恶的反应有助于演化成为一种防御机制来避免有害物质的摄入。如果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或许远古生物无法辨别苦味,但在基因变异的过程中,若有一个生物体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能够识别苦味的 味觉感受器,一旦族群摄食有毒植物时,只有这个生物不吃毒物于是生命就能存留了下来,牠就能把识别苦味的感受器遗传给了牠的后代。

至于“良药苦口”,这句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那个年代都是使用中药,其中有不少是采集自植物。植物所含有的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都具有药理反应,由于生物碱大都尝起来有苦味,萜类化合物也是(有的还非常苦,ex.灵芝),因此中药大多苦口。 但是「药即是毒,药可救命,也可致命」,所以剂量的拿捏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大部份的生物碱或多或少对人体会有毒性,所以用药的剂量需谨慎。(注:良药苦口,苦口却未必是良药)

接着来了解西药的部分,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药物若是药物不溶于水就必须进行「成盐修饰」的步骤。在碱性药物中,脂肪胺基的碱性强会修饰成无机酸盐,这种药物大多具有苦味。若是具有芳香胺基的药物由于毒性强,基于其碱性较弱会修饰成有机酸盐来降低毒性,这种有机盐类的苦味大多来自于含氮官能基;至于不含氮的有机盐(以盐酸盐最为广泛,例如四环素),也大多因为阳离子的半径大而呈苦味(ex.氯化镁、氯化钙都有苦味)。因此,只要经过“成盐修饰”的药物大多会具有苦味。

结论:由于人类对苦味的感受阈值极低,我们的味觉系统对于苦味的敏感程度远超过其他的味觉(常温下味觉阀值:咸-氯化钠0.05%、酸-柠檬酸0.0025%、甜-蔗糖0.1%、苦-奎宁0.0001%),加上生物本能对于苦味的厌恶感,于是就产生了药物都是苦的刻板印象。其实中药的甘草是甜的,其所含的甘草素(Glycyrrhizin)之甜度将近是蔗糖的100倍,主治补脾益气、滋咳润肺。另外,西药的止咳糖浆也是甜的^^

为什么药是苦的呢?

呈苦味的化合物一般具有:亚硝酸根(-NO2)、硫氢基(-SH)、硫基(-S)、氮基(-N)、双硫基(-S-S-)、氨基(-NH2)和磺酸基(-SO3H)等官能基团。

苦味也是许多食品的风味特性之一,可由各种不同之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提供。食品中的苦味物质一大部分来自植物性食材,如: 1. 咖啡因(caffeine):普遍存在于茶与咖啡中,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 2. 奎宁(quinine):也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和苦味添加剂。 3. 可可碱(theobromine):是可可中主要的生物碱,其赋予巧克力苦味与涩味。 4.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hop)中的蛇麻酮(humulone)的衍生物(α-酸和β-酸),α-酸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久置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的苦味增强;β-酸具有抑菌、防腐的作用。 5.柑橘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有柚皮苷(naring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及苦味剂,为风味改良剂,其可用于食品及饮料之添加剂。

哺乳动物能感知咸、酸、甜、苦、鲜等口味(注:猫无法感知甜味),这五种味觉感知模式中,苦味感知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天然有毒物质都具有苦味,这种厌恶的反应有助于演化成为一种防御机制来避免有害物质的摄入。如果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或许远古生物无法辨别苦味,但在基因变异的过程中,若有一个生物体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能够识别苦味的 味觉感受器,一旦族群摄食有毒植物时,只有这个生物不吃毒物于是生命就能存留了下来,牠就能把识别苦味的感受器遗传给了牠的后代。

至于“良药苦口”,这句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那个年代都是使用中药,其中有不少是采集自植物。植物所含有的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都具有药理反应,由于生物碱大都尝起来有苦味,萜类化合物也是(有的还非常苦,ex.灵芝),因此中药大多苦口。 但是「药即是毒,药可救命,也可致命」,所以剂量的拿捏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大部份的生物碱或多或少对人体会有毒性,所以用药的剂量需谨慎。(注:良药苦口,苦口却未必是良药)

接着来了解西药的部分,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药物若是药物不溶于水就必须进行「成盐修饰」的步骤。在碱性药物中,脂肪胺基的碱性强会修饰成无机酸盐,这种药物大多具有苦味。若是具有芳香胺基的药物由于毒性强,基于其碱性较弱会修饰成有机酸盐来降低毒性,这种有机盐类的苦味大多来自于含氮官能基;至于不含氮的有机盐(以盐酸盐最为广泛,例如四环素),也大多因为阳离子的半径大而呈苦味(ex.氯化镁、氯化钙都有苦味)。因此,只要经过“成盐修饰”的药物大多会具有苦味。

结论:由于人类对苦味的感受阈值极低,我们的味觉系统对于苦味的敏感程度远超过其他的味觉(常温下味觉阀值:咸-氯化钠0.05%、酸-柠檬酸0.0025%、甜-蔗糖0.1%、苦-奎宁0.0001%),加上生物本能对于苦味的厌恶感,于是就产生了药物都是苦的刻板印象。其实中药的甘草是甜的,其所含的甘草素(Glycyrrhizin)之甜度将近是蔗糖的100倍,主治补脾益气、滋咳润肺。另外,西药的止咳糖浆也是甜的^^

为什么药是苦的呢?

呈苦味的化合物一般具有:亚硝酸根(-NO2)、硫氢基(-SH)、硫基(-S)、氮基(-N)、双硫基(-S-S-)、氨基(-NH2)和磺酸基(-SO3H)等官能基团。

苦味也是许多食品的风味特性之一,可由各种不同之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提供。食品中的苦味物质一大部分来自植物性食材,如: 1. 咖啡因(caffeine):普遍存在于茶与咖啡中,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 2. 奎宁(quinine):也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和苦味添加剂。 3. 可可碱(theobromine):是可可中主要的生物碱,其赋予巧克力苦味与涩味。 4.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hop)中的蛇麻酮(humulone)的衍生物(α-酸和β-酸),α-酸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久置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的苦味增强;β-酸具有抑菌、防腐的作用。 5.柑橘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有柚皮苷(naring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及苦味剂,为风味改良剂,其可用于食品及饮料之添加剂。

哺乳动物能感知咸、酸、甜、苦、鲜等口味(注:猫无法感知甜味),这五种味觉感知模式中,苦味感知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天然有毒物质都具有苦味,这种厌恶的反应有助于演化成为一种防御机制来避免有害物质的摄入。如果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或许远古生物无法辨别苦味,但在基因变异的过程中,若有一个生物体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能够识别苦味的 味觉感受器,一旦族群摄食有毒植物时,只有这个生物不吃毒物于是生命就能存留了下来,牠就能把识别苦味的感受器遗传给了牠的后代。

至于“良药苦口”,这句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那个年代都是使用中药,其中有不少是采集自植物。植物所含有的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都具有药理反应,由于生物碱大都尝起来有苦味,萜类化合物也是(有的还非常苦,ex.灵芝),因此中药大多苦口。 但是「药即是毒,药可救命,也可致命」,所以剂量的拿捏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大部份的生物碱或多或少对人体会有毒性,所以用药的剂量需谨慎。(注:良药苦口,苦口却未必是良药)

接着来了解西药的部分,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药物若是药物不溶于水就必须进行「成盐修饰」的步骤。在碱性药物中,脂肪胺基的碱性强会修饰成无机酸盐,这种药物大多具有苦味。若是具有芳香胺基的药物由于毒性强,基于其碱性较弱会修饰成有机酸盐来降低毒性,这种有机盐类的苦味大多来自于含氮官能基;至于不含氮的有机盐(以盐酸盐最为广泛,例如四环素),也大多因为阳离子的半径大而呈苦味(ex.氯化镁、氯化钙都有苦味)。因此,只要经过“成盐修饰”的药物大多会具有苦味。

结论:由于人类对苦味的感受阈值极低,我们的味觉系统对于苦味的敏感程度远超过其他的味觉(常温下味觉阀值:咸-氯化钠0.05%、酸-柠檬酸0.0025%、甜-蔗糖0.1%、苦-奎宁0.0001%),加上生物本能对于苦味的厌恶感,于是就产生了药物都是苦的刻板印象。其实中药的甘草是甜的,其所含的甘草素(Glycyrrhizin)之甜度将近是蔗糖的100倍,主治补脾益气、滋咳润肺。另外,西药的止咳糖浆也是甜的^^

为什么药是苦的呢?

呈苦味的化合物一般具有:亚硝酸根(-NO2)、硫氢基(-SH)、硫基(-S)、氮基(-N)、双硫基(-S-S-)、氨基(-NH2)和磺酸基(-SO3H)等官能基团。

苦味也是许多食品的风味特性之一,可由各种不同之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提供。食品中的苦味物质一大部分来自植物性食材,如: 1. 咖啡因(caffeine):普遍存在于茶与咖啡中,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 2. 奎宁(quinine):也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和苦味添加剂。 3. 可可碱(theobromine):是可可中主要的生物碱,其赋予巧克力苦味与涩味。 4.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hop)中的蛇麻酮(humulone)的衍生物(α-酸和β-酸),α-酸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久置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的苦味增强;β-酸具有抑菌、防腐的作用。 5.柑橘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有柚皮苷(naring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及苦味剂,为风味改良剂,其可用于食品及饮料之添加剂。

哺乳动物能感知咸、酸、甜、苦、鲜等口味(注:猫无法感知甜味),这五种味觉感知模式中,苦味感知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天然有毒物质都具有苦味,这种厌恶的反应有助于演化成为一种防御机制来避免有害物质的摄入。如果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或许远古生物无法辨别苦味,但在基因变异的过程中,若有一个生物体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能够识别苦味的 味觉感受器,一旦族群摄食有毒植物时,只有这个生物不吃毒物于是生命就能存留了下来,牠就能把识别苦味的感受器遗传给了牠的后代。

至于“良药苦口”,这句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那个年代都是使用中药,其中有不少是采集自植物。植物所含有的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都具有药理反应,由于生物碱大都尝起来有苦味,萜类化合物也是(有的还非常苦,ex.灵芝),因此中药大多苦口。 但是「药即是毒,药可救命,也可致命」,所以剂量的拿捏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大部份的生物碱或多或少对人体会有毒性,所以用药的剂量需谨慎。(注:良药苦口,苦口却未必是良药)

接着来了解西药的部分,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药物若是药物不溶于水就必须进行「成盐修饰」的步骤。在碱性药物中,脂肪胺基的碱性强会修饰成无机酸盐,这种药物大多具有苦味。若是具有芳香胺基的药物由于毒性强,基于其碱性较弱会修饰成有机酸盐来降低毒性,这种有机盐类的苦味大多来自于含氮官能基;至于不含氮的有机盐(以盐酸盐最为广泛,例如四环素),也大多因为阳离子的半径大而呈苦味(ex.氯化镁、氯化钙都有苦味)。因此,只要经过“成盐修饰”的药物大多会具有苦味。

结论:由于人类对苦味的感受阈值极低,我们的味觉系统对于苦味的敏感程度远超过其他的味觉(常温下味觉阀值:咸-氯化钠0.05%、酸-柠檬酸0.0025%、甜-蔗糖0.1%、苦-奎宁0.0001%),加上生物本能对于苦味的厌恶感,于是就产生了药物都是苦的刻板印象。其实中药的甘草是甜的,其所含的甘草素(Glycyrrhizin)之甜度将近是蔗糖的100倍,主治补脾益气、滋咳润肺。另外,西药的止咳糖浆也是甜的^^

为什么药是苦的呢?

呈苦味的化合物一般具有:亚硝酸根(-NO2)、硫氢基(-SH)、硫基(-S)、氮基(-N)、双硫基(-S-S-)、氨基(-NH2)和磺酸基(-SO3H)等官能基团。

苦味也是许多食品的风味特性之一,可由各种不同之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提供。食品中的苦味物质一大部分来自植物性食材,如: 1. 咖啡因(caffeine):普遍存在于茶与咖啡中,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 2. 奎宁(quinine):也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和苦味添加剂。 3. 可可碱(theobromine):是可可中主要的生物碱,其赋予巧克力苦味与涩味。 4.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hop)中的蛇麻酮(humulone)的衍生物(α-酸和β-酸),α-酸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久置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的苦味增强;β-酸具有抑菌、防腐的作用。 5.柑橘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有柚皮苷(naring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及苦味剂,为风味改良剂,其可用于食品及饮料之添加剂。

哺乳动物能感知咸、酸、甜、苦、鲜等口味(注:猫无法感知甜味),这五种味觉感知模式中,苦味感知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天然有毒物质都具有苦味,这种厌恶的反应有助于演化成为一种防御机制来避免有害物质的摄入。如果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或许远古生物无法辨别苦味,但在基因变异的过程中,若有一个生物体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能够识别苦味的 味觉感受器,一旦族群摄食有毒植物时,只有这个生物不吃毒物于是生命就能存留了下来,牠就能把识别苦味的感受器遗传给了牠的后代。

至于“良药苦口”,这句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那个年代都是使用中药,其中有不少是采集自植物。植物所含有的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都具有药理反应,由于生物碱大都尝起来有苦味,萜类化合物也是(有的还非常苦,ex.灵芝),因此中药大多苦口。 但是「药即是毒,药可救命,也可致命」,所以剂量的拿捏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大部份的生物碱或多或少对人体会有毒性,所以用药的剂量需谨慎。(注:良药苦口,苦口却未必是良药)

接着来了解西药的部分,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药物若是药物不溶于水就必须进行「成盐修饰」的步骤。在碱性药物中,脂肪胺基的碱性强会修饰成无机酸盐,这种药物大多具有苦味。若是具有芳香胺基的药物由于毒性强,基于其碱性较弱会修饰成有机酸盐来降低毒性,这种有机盐类的苦味大多来自于含氮官能基;至于不含氮的有机盐(以盐酸盐最为广泛,例如四环素),也大多因为阳离子的半径大而呈苦味(ex.氯化镁、氯化钙都有苦味)。因此,只要经过“成盐修饰”的药物大多会具有苦味。

结论:由于人类对苦味的感受阈值极低,我们的味觉系统对于苦味的敏感程度远超过其他的味觉(常温下味觉阀值:咸-氯化钠0.05%、酸-柠檬酸0.0025%、甜-蔗糖0.1%、苦-奎宁0.0001%),加上生物本能对于苦味的厌恶感,于是就产生了药物都是苦的刻板印象。其实中药的甘草是甜的,其所含的甘草素(Glycyrrhizin)之甜度将近是蔗糖的100倍,主治补脾益气、滋咳润肺。另外,西药的止咳糖浆也是甜的^^

为什么药是苦的呢?

呈苦味的化合物一般具有:亚硝酸根(-NO2)、硫氢基(-SH)、硫基(-S)、氮基(-N)、双硫基(-S-S-)、氨基(-NH2)和磺酸基(-SO3H)等官能基团。

苦味也是许多食品的风味特性之一,可由各种不同之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提供。食品中的苦味物质一大部分来自植物性食材,如: 1. 咖啡因(caffeine):普遍存在于茶与咖啡中,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 2. 奎宁(quinine):也常被用作品评试验苦味标准品和苦味添加剂。 3. 可可碱(theobromine):是可可中主要的生物碱,其赋予巧克力苦味与涩味。 4.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hop)中的蛇麻酮(humulone)的衍生物(α-酸和β-酸),α-酸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久置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的苦味增强;β-酸具有抑菌、防腐的作用。 5.柑橘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有柚皮苷(naring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及苦味剂,为风味改良剂,其可用于食品及饮料之添加剂。

哺乳动物能感知咸、酸、甜、苦、鲜等口味(注:猫无法感知甜味),这五种味觉感知模式中,苦味感知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天然有毒物质都具有苦味,这种厌恶的反应有助于演化成为一种防御机制来避免有害物质的摄入。如果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或许远古生物无法辨别苦味,但在基因变异的过程中,若有一个生物体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能够识别苦味的 味觉感受器,一旦族群摄食有毒植物时,只有这个生物不吃毒物于是生命就能存留了下来,牠就能把识别苦味的感受器遗传给了牠的后代。

至于“良药苦口”,这句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那个年代都是使用中药,其中有不少是采集自植物。植物所含有的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都具有药理反应,由于生物碱大都尝起来有苦味,萜类化合物也是(有的还非常苦,ex.灵芝),因此中药大多苦口。 但是「药即是毒,药可救命,也可致命」,所以剂量的拿捏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大部份的生物碱或多或少对人体会有毒性,所以用药的剂量需谨慎。(注:良药苦口,苦口却未必是良药)

接着来了解西药的部分,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药物若是药物不溶于水就必须进行「成盐修饰」的步骤。在碱性药物中,脂肪胺基的碱性强会修饰成无机酸盐,这种药物大多具有苦味。若是具有芳香胺基的药物由于毒性强,基于其碱性较弱会修饰成有机酸盐来降低毒性,这种有机盐类的苦味大多来自于含氮官能基;至于不含氮的有机盐(以盐酸盐最为广泛,例如四环素),也大多因为阳离子的半径大而呈苦味(ex.氯化镁、氯化钙都有苦味)。因此,只要经过“成盐修饰”的药物大多会具有苦味。

结论:由于人类对苦味的感受阈值极低,我们的味觉系统对于苦味的敏感程度远超过其他的味觉(常温下味觉阀值:咸-氯化钠0.05%、酸-柠檬酸0.0025%、甜-蔗糖0.1%、苦-奎宁0.0001%),加上生物本能对于苦味的厌恶感,于是就产生了药物都是苦的刻板印象。其实中药的甘草是甜的,其所含的甘草素(Glycyrrhizin)之甜度将近是蔗糖的100倍,主治补脾益气、滋咳润肺。另外,西药的止咳糖浆也是甜的^^

中药和西药有什么区别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有明确其内涵范畴,才便于深入研究和扩展。中药和西药,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它们的内涵包括划分原则和标准时,均不能离开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对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认识,却极混乱,实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给予科学的划分。故作尝试性探讨。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西药概念内涵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见后)。三、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确定后,如下几个问题就易得到澄清。 1.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更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族 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至于草药,即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 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作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一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 2.一个药可称作中药又可称作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上述)。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再举例。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但西医药学体系亦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 作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 其它如氯化铵(硇砂)、甘草等,均可称作中药或西药。 3.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算西药? 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作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为其镇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只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即考虑其具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 性钝痛尤内脏痛效佳,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作西药。其它如降压灵、黄连素、麻黄素等亦然。然而,现在不能称作中药,并不意味着永远绝对不能称作中药。只要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还是能成为中药的。即西药还是能中药化的。中草药的药理是与“四气五味”来调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之“阴阳平衡”,以固本培元为目的,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把病毒排出体外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什么叫“四气五味”?指药物的气与味,四气即温、热、寒、凉,五味即甘、酸、苦、辛、咸。根据中草药气味不同来决定药物之功效, 比喻甜味必和中, 芳香能止痛, 辣味能驱风, 味苦是清凉等。什么叫阴阳平衡? 简单来说就好比水与火, 水如太大必克火, 火如太大必烧干水。亦好比汽车的发动机一样, 要靠水箱之水来冷却才能正常运转, 如水箱没水肯定烧坏发动机,就是这个道理。西药属于化学性药物, 由化学份子组成, 它的治病机理是用药物产生化学反应来杀灭病菌或病毒, 与抗菌消炎为主。所以一般浅表性病菌病毒用西药治疗, 效果非常快速。很多漫性病用西药治疗效果不见明显, 原因很简单, 漫性病多由治疗不及时所造成, 久病人必虚, 体虚得不到滋养就会波及其它器官引起连锁反应。因为人体是由多个器官所组成, 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分工及作用。比喻心脏是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但是单靠心能泵血吗?不能。心要靠肺的供氧, 有肺气的充盈才有脉博的跳跃。所以话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是相辅相连的, 决一不可。任何一个器官有病变不及时治疗都会影响到其它器官, 西药治疗只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能医好慢性病吗?但凡事都有一分为二, 中医所讲叫辩证施治, 有些病用中西结合来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之疗效。举个例:好比一棵树已被虫食到七零八落, 首先要将虫杀死, 再漫漫淋水施肥才能使树从新生长。 如果单杀虫不淋水施肥可能亦生长不了, 单淋水施肥不杀虫也不行。因为树生长得再快都不够虫食, 所以要先杀虫, 就如西医的杀菌消炎, 淋水施肥就如中医的固本培元。在中国落后的年代我国中医药被先进的西方医疗所鄙视, 但近代有很多在外国居住的华侨得病, 先进的西方医疗已诊断为绝症, 回到祖国寻求中医药治疗能神奇般好转。去年在香港治疗非典就是一个实例, 开始用西药治疗反复发作, 后来还是靠广东的专家用中医药治疗, 得到世界卫生组识的认可。也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在美国也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我国的中草药。我衷心希望中草药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加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中药和西药有什么区别?

中药和西药都是药,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却是巨大的,西药是利用某种化学手段从植物或动物中提炼而成的,而中药不改变植物的原有状态,一般都是熬煮之后给患者饮用,也可以研磨成面冲服。
一、西药和中药的区别
1、西药是用化学手段提炼植物或动物中对病理治疗有效的成份,对疾病进行对症下药;中药大多是不改变动植物的原有状态采用凉干、蒸煮、研磨等手段给病人服用。
2、西药见效比较快;中药见效比较慢
3、西药一种药的疗效很清楚,只需要对症下药;中药一般对本地发生的疾病用本地的动、植物治疗更有疗效,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地的疾病一般是由于本地的水、土、气候变化引起的,所以用本地的中药材治疗更具疗效。
4、照此看来,西药比中药更好,但西药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因为照自然规律来说,事物存亡的规律是发生、发展、繁荣、衰退、死亡。中药似乎更遵循这一规律,而西药却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而且西药有着很强的抗药性,这说明病毒可以在人体中潜伏下来,或者说这种病可能再次发作,但原来用过的对症药物和治疗方法却容易失效,人们对西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二、这些中药、西药不能一起服用
有些中西药不能同时服用,服用时一定要引起注意,否则可能产生一些毒副反应。
1、抗菌素类与神曲、豆豉、山楂类
这些中药有抑制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不宜同时服用。
2、四环素与牛黄解毒片
四环素主要用于炎症疾患,它易与钙、镁、铁等无机物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络合物而降低疗效。牛黄解毒片的主要成分是石膏,而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所以,四环素类药不能和含石膏的药物同用。
3、阿司匹林与鹿茸、甘草及其复方制剂
患有消化道溃疡者同时服用这些药时,会大大增加胃黏膜刺激作用,并可使胃酸分泌增多,对患者不利。
4、阿托品与洋金花
洋金花里含有阿托品成分,同时服用,就会超过阿托品的安全用量,出现中毒症状。

5、维生素B1与石榴皮、五倍子、地榆等
这些中药含有大量的鞣质,而鞣质可使维生素B1失去作用。在服用这些中药时,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B1,防止体内维生素B1缺乏。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