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定江南弘光南明尚有百万兵力为何不能与之一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南宋可以坚持150余年,而南明却只坚持了20年?而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南明政权只坚持了一年就灭亡了。同样在偏安东南,为什么南明如此短命?历史悲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7 08:58:56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南宋可以坚持150余年,而南明却只坚持了20年?而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南明政权只坚持了一年就灭亡了。同样在偏安东南,为什么南明如此短命?历史悲剧《桃花扇》早已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历代的史书也给了我们答案。本文就简单说说南明弘光政权是如何在腐败中走向了灭亡的。

一,醉生梦死,试图对清朝割地求和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了北京,明朝灭亡。当消息传到了南京,歌舞升平的江南为之震动。在短暂的惊慌后,南京的官员决定拥立新君,延续明朝的统治。当时崇祯诸子基本被李自成俘虏或者杀害,官员们只能从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两人之中进行选择。

一个腐败的朝廷,只要有半点分歧,那都会成为争权夺利的机会,官员们是绝不可能错过的,即使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从血统上来说,福王朱由崧理应是继承人。但是福王“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于是史可法、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就以立贤为名,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

经过反复的权力斗争,最终朱由崧得到了兵部侍郎马士英等人的拥护,被立为帝,年号弘光,正式建立了南明政权。南明初期,占据东南半壁江山,没有经过多少战乱,经济条件远胜于北方,拥有将近百万的军队。而江南之地,人才辈出。如果弘光朝廷能够励精图治,即使不能恢复中原,也能够保江南半壁。

1644年的局势

福王之初还能表面谨慎守礼,选贤任能。他颁布“国政二十五款”,在江北设置四镇以防备李自成军南下,并等待时机,养精蓄锐以收复中原。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福王的本性就暴露了。他“深居禁中,惟渔幼女,饮火酒,杂伶官演戏为乐”。为此,他在南京大兴土木,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导致富裕的江南居然出现了“国用匮乏”的局面。

福王无心政务,大权旁落,马士英得以权倾朝野。他打击异己,加剧了朝中的党争,张慎言、高弘图、吕大器、姜日广、史可法等正直的大臣被排挤出了朝廷。弘光朝廷在建立一年之内就发生了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史称“南渡三案”。

在对外政策上,弘光朝廷采取“联虏平寇”,也就是联合清军进攻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清军对李自成用兵的时候,左良玉坐镇武昌,抵御张献忠,拥兵80万,收复了江西、湖北、湖南等地。1644年底,清军攻下了邳州、宿迁,不久退出,史可法趁机收复此地。如果南明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那是有可能收复更多土地的。

马士英(剧照)

但弘光朝廷忙于内斗,无心收复中原。当清军占据北京后,弘光朝廷一片欢呼,他们将吴三桂视为中兴名将,与郭子仪、李光弼相提并论。不久,弘光政权就册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给吴三桂运送了5万两白银,10万行漕米。七月十八日,弘光朝廷又派遣使者到北京谈判,提出了几大条款:一,清军撤出北京,将关外割让给清朝;二,每年给清朝10万两白银(岁币)。同时,弘光政权也给吴三桂送去了金银财宝。可见弘光朝廷根本没有看清形势的发展,依然还处于醉生梦死的天国美梦中。

现在,只有一场战争才能击破江南的美梦了。

二,自相残杀,江北惨遭劫掠和屠杀

当南明的使团到达了北京,多尔衮选择不接见,吴三桂也拒绝接见。不久,多尔衮就下达了“逐客令”,并且给南京方面带来了口信“我们即发兵南下”。谈判失败后,南明方面才开始对江北的防御重视起来,让史可法负责江北的防线。

史可法为弘光政权设计了两层防线:淮河防线,负责进取中原,有徐州、滁州、凤阳、六合四镇;长江防线,负责防御南京,有淮安、扬州、泗州、庐州四镇。然而,朝中的阮人铖和马上英却勾起起来,不断反对史可法的策略,并拖欠江北的兵饷。

史可法

而这些镇守江北的将领,不仅没有尺寸之功,还直接开始了同室操戈。镇守睢州的许定国经常屠杀周边的村寨,搞得民怨沸腾;1644年,高杰准备进入扬州,但是高杰军队军纪很差,经常烧杀抢掠,“扬州民畏杰不纳”。于是高杰直接攻城,并天天抢劫扬州妇女。九月,朝廷命令高杰移驻徐州,让黄得功驻军仪真,以牵制高杰。高杰行军途中,袭击了黄得功,朝廷也无可奈何。

1645年正月,高杰和总兵许定国驻扎睢州,有传闻许定国已经暗中投降了清朝。不久,许定国就设计在酒桌上杀了高杰而正式投降了清朝。第二天,许定国的部将赶到睢州,进行了一场睢州屠杀。在睢州屠杀中,袁枢数年精心收藏的古书名画毁失殆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大劫难。随后,和高杰有怨的黄得功也趁机袭击扬州,杀了高杰全家。

睢州之变后,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带领数十万大军向南京扑来。原来,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担心左良玉拥兵自重,就在安徽无为县筑板矶城。左良玉认为这个板矶城就是针对自己的,于是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反叛。在离开武昌之前,左良玉烧毁了武昌城。到达九江后,左良玉又烧毁了九江。

左良玉

不久,左良玉病死,其子左梦庚继续东下。然而左梦庚毫无军事能力,他在铜陵被黄得功击退,被迫退守九江。这时候,清朝的英亲王阿济格追击李自成到达了九江,左梦庚于是直接投降于清军,其军队被编入了汉军正黄旗。

经过睢州之变和武昌之变,弘光政权的军队已经在内斗中消耗殆尽,其江北和长江上游的防线也趋于崩溃。这样的朝廷还能匡复中原吗?看到这里,大家都已经知道为何南明政权毫无抵抗的能力了。

三,弘光覆灭,江南百姓又见屠刀

早在1644年,多尔衮就命豫亲王多铎率师下江南,并发布对弘光政权的声讨檄文。然而,多铎行军途中,李自成突然杀入河南,于是多尔衮又让多铎西征李自成,暂时停止南下江南。如此,弘光朝廷才得以继续苟延残喘。

多铎

1645年正月,清军攻破了潼关,灭大顺政权。于是留下小部分兵力追击李自成,多铎则带领主力开始南下进攻南明。清军南下之时,正是南明发生睢州之变和武昌之变的时候。为了抵御左良玉的军队,马士英将江北大部分军队西调,他还放出话来:“我君臣宁死于清,不可死于良玉手”。

清军到达徐州后,总兵李成栋登舟南遁,淮北之地很快沦陷。到了四月十三日,泗州守将李遇春降清,史可法退守扬州。十八日,李遇春引清军包围了扬州城。

在危急时刻,史可法让各镇守将来支援,但无一前来。四天之后,扬州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也降清了。二十五日,清军正式用大炮攻城,扬州只抵抗了半天就陷落了,史可法英勇就义。刘肇基率残部和百姓继续巷战,直至矢尽人亡。

随后,清军在扬州进行了屠杀,被屠杀的数量不清楚,但是肯定没有日本伪书《扬州十日记》所描述的80万之多。根据明朝户籍统计,明朝扬州一府九县的鼎盛时期人口为60万,而扬州城的人口则更少。明朝扬州城的面积很小,更是无法容纳80万人口。经过十天的屠杀后,清军又在扬州发放粮食,稳定秩序,进行休整。

五月初八,清军雾夜渡长江,次日克镇江,明军望风而溃,总兵郑鸿逵、郑彩带领水师从海上逃到了福建。听闻镇江陷落,朱由崧带着后妃宦官45人逃出了南京,不久马士英也逃了。五月十四日,清军到达了南京城下。第二天,铁骨铮铮的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带领23万大军投降,赵之龙还命令南京百姓家家设香案,用黄纸写“大清皇帝万万岁”,又写“顺民”贴在门上。

钱谦益和柳如是

南京投降后,多铎让刘良佐继续追击朱由崧,在芜湖之战中击溃明军,击杀了黄得功。五月二十二日,南明的将领们冲上朱由崧的船将之劫持进献给了清军。四个月后,朱由崧被押送到北京关押,第二年被处死。

就此,弘光南明政权宣告灭亡,这个政权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8个月。清朝占领江南后,在此设置江南省。随后,洪承畴接替多铎镇守江南,并大规模进行招抚。到1645年六月,清军已经占领了杭州以北的地区,潞王也投降于清军。

清军占领江南后,强制推行“剃发令”,宣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人”又使得江南的反清运动再次兴起。“剃发易服”是清朝的一大失误政策,该法令没有尊重汉族的生活习俗,因而也激发了江南汉人的抵制情绪。此后,清军为了镇压江南百姓的反对,推行血腥的镇压,出现了“江阴之变”,“嘉定三屠”等。

可是,屠杀并不能泯灭抵抗的。江南士人依然和清军坚持战斗,大大延迟了清军在南方的推进。然而,随后的几个南明政权依然不顾天下苍生,依然不断内斗,自相残杀。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上层官僚只需要摇身一变就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而下层的百姓既要遭到前朝官僚的剥削、劫掠、屠杀,又要遭到新王朝的镇压、屠杀,真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南明时期明明有百万兵力,为何最后还会走向败亡?

粗略统计一下,明朝在崇祯皇帝驾崩以后,怎么也有一百万多万人马。而满清八旗满打满算加上后勤最多能有20万大军。

南明最大的一股力量,便是占据在荆襄之地的左良玉。他占山为王,号称拥兵百万,实则也有80万左右的人马,这是加上后勤所有人马算的。

南明四镇军阀也是非常有名的,以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和刘泽清为首的四镇军阀,他们在辅佐弘光帝的时候,每人手里也有5万人马,这么一来就是20万大军。

南明福建总兵郑芝龙,一个梦想着成为三省王爵的海盗,他辅佐隆武帝登基,延续了南明的基业。郑芝龙手里的兵马也在20万左右,此外还有3000条战船。


吴三桂

吴三桂在崇祯皇帝自缢的时候,他还是归属于明朝的,他手里还有5万战斗力强悍的关宁铁骑。

此外,南明到了后半段,又逐渐有了大顺军改编的忠贞营的加入。这部分归顺南明的大顺军人马在40万左右,使得南明实力大增。

南明永历帝与大西军合作以后,其实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带来的大西军兵马,也在20万左右。如此一来其实南明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随便加一下,南明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80万人左右。这还没算上后来夔东十三家的人马以及一些在地方上与清军斗争的散兵游勇。累计起来估计有200万人马左右。

最强盛的弘光政权有百万之众

崇祯皇帝一自杀,这南方立刻想着找个诸侯王做新任皇帝。四镇军阀略过了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直接把在淮安避难的桂王朱由崧扶植为监国,也就是预备期的皇帝。

史可法十分被动,此前还说过朱由崧几句坏话,但是四镇军阀手里有兵权,为此朱由崧在凤阳总管和四镇军阀的拥护下在南京登基称帝,他是南明第一个皇帝。


这个时候的南明规模是最庞大的,当时满清和大顺之间正在较量,没时间搭理南明。因此弘光帝朱由崧手里至少有一百多万人马。

他拥有左良玉的80万大军,还有四镇军阀的20万大军,以及郑芝龙的20万大军。这些都是装备整齐的人马,加起来已经有了120万人。

可惜的是,朱由崧的正统性太弱,左良玉不认,郑芝龙不服,因此他能够直接控制的其实只有四镇军阀。而四镇军阀里刘良佐和刘泽清都没什么用处。有点用的高杰后来还被叛徒给杀了,只剩下黄得功一个人是靠得住的。因此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8个月的时间。因为四镇军阀被多铎大军击败,从而宣布灭亡,朱由崧也被绑到京城宰掉了。

隆武帝朱聿键时期,南明也有60万之众

朱由崧被灭了,那些明朝的大臣们没想着给他报仇,而是想着尽快分赃。于是郑芝龙在福建将唐王朱聿键扶植为皇帝,而张名振、张煌言则在浙江将鲁王朱以海扶植为监国。

两帮人势不两立,甚至因为正统的问题大打出手过。不过因为朱以海没有登基,只是预备期,所以大家还是更支持隆武帝。


朱聿键

隆武帝朱聿键在位期间,南明拥有郑芝龙的20万大军。与此同时,大顺军归顺了湖广巡抚何腾蛟,后来堵胤锡被任命为湖广巡抚,直接负责这支军队。

忠贞营的人马足有40万人左右,这是一支足以让南明重振雄风的队伍。这么来看,加上郑芝龙的20万大军,隆武政权已经有了60万大军。

可惜何腾蛟不愿意出手相助隆武帝,而且郑芝龙也架空了隆武帝。因此在隆武帝打算北伐的时候,只有大学士黄道周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支持隆武帝,结果隆武帝兵败被杀。

永历政权建立后,也有80万大军左右

隆武帝被杀以后,南明再次群龙无首。这个时候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自立为绍武监国,而桂王朱由榔则在广东肇庆被立为永历监国。

这两股力量也有摩擦,不过一个月以后朱聿鐭被佟养甲和李成栋带领的清军给消灭了,因此永历政权成为了正统。


李定国

朱由榔手里的资本其实还是不少的,当时大西军的领袖孙可望和李定国都臣服于朱由榔,这支军队,应该有20万兵力。此外忠贞营还没有彻底被击垮,因此还有40万人马,加起来就有60万人马了。后来还有夔东十三家支持,加上郑成功的20万大军,也有80万大军了。

可惜郑成功死活不肯跟李定国合作,加上忠贞营被消灭,因此永历政权是越来越瘦小。朱由榔本人甚至逃到了缅甸去了,结果被吴三桂抓到昆明做掉了,南明自此灭亡。

忠贞营和夔东十三家的力量没有被利用好

其实南明总是易主,这是问题所在。南明内部矛盾重重,大家为了利益互相争吵,不惜发生内讧,因此南明是被自己人给毁掉的。

占据半壁江山的弘光朝,拥兵百万,为何会顷刻间倾覆呢?

因为尽管弘光朝拥有千兵万马,但多数都是乌合之众,而且缺乏谋略家,仅仅只有一些只会打打杀杀的粗坯人。虽然用顷刻间倾覆来形容弘光朝统治的那么一年的时间,但是还是稍微有点夸大其词。

现在说说这个弘光朝,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是没有人这么称呼的,因为清朝入关之后就立马修订明朝历史记载,直接宣布明朝灭亡。其实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在清朝建立的时候,明朝的余党还存活了二十多年,到处起义,到处叛乱,而且数目很大,大到刚开始就建立了南明朝也是就是弘光朝。当时清朝对外宣布的是,他的王朝是通过攻打贼人而夺下来的,并不是夺取明朝的。

不过根据相关记载进行一个合理的推断,其实弘光朝的建立就不是很合理。毕竟在古代长幼有序,但是弘光朝的皇帝并不是遵循这个原则,而且是由于一部分人的一己私欲而推荐的人。因此在弘光朝成立的时候就为后面它的快速灭亡埋下了伏笔。而且也是由于这个不符合古代传统思想,因此支持长幼有序的那些派别在弘光朝成立之后就蠢蠢欲动,各种打击新帝。因此在它成立之初及后续所经历的事情都与内讧有关系。

弘光朝由于内部不团结,而且里面的成员多是没有什么文化的,都是一些村野匹夫,因此光靠这些只会打打杀杀,而且利益方向不统一的人来维护一个国家的话,是不可能长久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