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传统在诗文中的运用,辞赋鉴赏

在重视经典阅读,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中国辞赋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许结认为,经典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学习经典就是要与书写经典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7 21:05:49

在重视经典阅读,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中国辞赋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许结认为,经典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学习经典就是要与书写经典的生命对话,把经典读成一种迹象、一种韵味,读成我们的生活,甚至是生命。

《香草美人:许结讲辞赋》

许 结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赋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是中国古代文体之一,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学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讲究文采、韵律,风格雄大壮阔、气象万千,最能体现汉字语言形式之美,代表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许结教授认为:“赋是什么?赋是中国人的脸面。”

读古典文学,是为了以生命观照生命,更是为寻求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许结教授沉浸式开讲辞赋,不仅深入解读赋作,还带领读者与赋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全面了解辞赋的源流、发展、美学特征及其整体面貌。

与诗、词相比,赋更擅长表现外在的物象和社会气象,彰显时代精神。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一古老的文体能够经久不衰,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在坚持赋文学创作。赋是一种典雅的文学,也是中国文化形象的展示。所谓“盛世作赋”,越是生活富足,赋的创作越多。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在世界文学之林有独特的表达,也需要以赋去表现中国气象与中国气派。

许结认为:“到新文学运动时期,赋文学又以其艺术功能、审美特征渗融于新诗(含散文)的建构,恰恰形成了一个艺术的历史大循环。”作为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赋学大家,如何让赋这一古老的“贵游文学”进入大众视野呢?许结还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孙晓云合作,先后出版了《运河颂》《中国赋》等,以展现大美中国赋之光华。正是怀着“让新时代读者多一分了解赋体文学”的念想,许结教授全面开讲辞赋,让普通读者也能真正读懂辞赋名作,亲近经典,感受古典文学之美。

物象与意趣

苏轼在赋中为了尚意造境,采用了借物传意的手法,所以融织了大量的物象于书写过程中,构成特有的语象系统。《赤壁赋》中的物象极为丰富,举其要者,有苏子、客、舟、赤壁、清风、水波、酒、月、东山、斗牛、白露、水光、一苇、桂棹、兰桨、洞箫、乌鹊、曹孟德、夏口、武昌、周郎、荆州、江陵、舳舻、旌旗、江渚、扁舟、匏樽、盏、肴核、杯盘等。这又可引申出动作语象,如泛舟、酾酒等;引申出时间语象,如壬戌、七月等;引申出声音语象,如歌、吹洞箫等;引申出象征语象,如幽壑潜蛟、羽化登仙等。

在作者继写《后赤壁赋》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虽然后赋写得较前赋更加空灵,但物象亦甚繁多,例如雪堂、临皋、二客、黄泥之坂、霜露、木叶、人影、明月、赤壁、江流、断岸、巉岩、草木、山谷、舟、孤鹤、道士、羽衣等,同样也可引申出动作语象,如步、归、行歌等;引申出时间语象,如是岁、十月、良夜等;引申出声音语象,如长啸、山鸣谷应等;引申出象征语象,如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等。与前赋记述作者与道士杨世昌游赤壁不同,《后赤壁赋》记述与两友(一是杨世昌)同游,且转写实游为写梦境,我们读几段文字: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予乃摄衣而上……二客不能从焉。……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在赋中,作者写时、地、景、情,尤其是“携酒”与“观月”,同样也以情、景来明“理”述“意”,这些写法几乎和前赋相同,但两篇赋不同的地方主要在后赋结束时托一梦境,显得更为空灵。《赤壁赋》按题材说,属于纪游赋的创作,但作者却写得如此惝恍迷离,确实与前人同类赋作不尽相同。所以宋人唐子西《语录》说,历代的赋作,只有“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杜甫《谒文公上方》说“诗有似偈处,为坡公佛门文字之祖”,所取的也是如“大珠脱翳”“白日当空”类的超越“世谛”而入“空谛”的意思。

作者:万馥蕾

编辑:周怡倩

十大著名古诗排行

静夜思(古诗)>>
02
游子吟>>
03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
04
七步诗(古诗)>>
05
登鹳雀楼(古诗)>>
0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07
国风·周南·关雎(古诗)>>
08
夏日绝句(古诗)>>
0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10
悯农>>

简述屈原中的香草美人所具有的内涵

屈原的作品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扩展资料

屈原在文学创新上对后世的影响:

“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

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新诗体的创作——骚体和新的诗歌样式:

对于楚辞作品来说,它不仅有某些现成的五言句或七言句,更在于它除两字顿的节奏外,大量地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三字顿节奏的出现,是四言诗可以向五、七言转化的契机。因此可以说,《楚辞》是最早打破四言句式的诗歌作品,在它参差不齐的各种句式中,包括了五、七言诗的胚模,给后人以无穷的启发。

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特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有意识地学习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李白的诗篇,也是大量罗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等入诗,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屈原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