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视剧中,总是会看到相国、丞相、宰相这些官职,然而,这几个职位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一、 相国(相邦)
相国这个职位,和丞相并不完全相同,早在春秋晋国时期已有之。先秦时,
在很多影视剧中,总是会看到相国、丞相、宰相这些官职,然而,这几个职位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一、 相国(相邦)
相国这个职位,和丞相并不完全相同,早在春秋晋国时期已有之。先秦时,这个职位的名字叫“相邦”。后来多国开始设此官职,代表人物比如被拜为鲁国相的至圣先师孔子,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以横破纵、先后任秦魏两相的张仪等等。后来秦始皇认为相邦权力太大,几乎占据了军事、政事的所有大权,便干脆彻底废除了相邦一职,所以李斯也只是做到了丞相一职。
时至西汉,刘邦再次设立相邦一职,但避刘邦名讳改相邦为“相国”,相国一般仅设一人,而丞相则分设左、右。《史记》有载:“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为相国。”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有谋反的嫌疑被萧何设计诛杀,萧何有功,从丞相升为相国。这事说明西汉时期,相国的职位是在丞相之上。东汉时期,通常不再设相国一职,但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跋扈的相国——董卓。后来,曹操掌权时,献帝又不再设相国,任曹操为丞相,蜀汉亦设丞相而不设相国。而到了后世,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国一般由权臣担任,而之后的朝代,几乎不再设立相国一职。
二、 丞相
丞相和相国一样,是一个具体的官职。丞相的“丞”字就是“辅佐,辅弼”之意,在秦国任樛游为第一位相国时,设立了左、右丞相来辅佐相国。可见,丞相原本的职责,就是辅佐相国处理政务,位在相国之下。一般认为,丞相一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设立的。值得一提的是,武王伐纣时期,姜子牙的实际职位是“太师”,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但在和《封神演义》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中,称呼姜子牙为“姜丞相”,就不是很严谨了。
秦始皇时期废了相国一职,设立三公九卿的制度来削弱相权。西汉初期,袭承秦制,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丞相位高权重,有时亦设立相国(如萧何),常独揽三公之事。汉武帝时期,废太尉改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期,为进一步削弱相权,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禄秩提高到与丞相同级,三公则成了“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之间相互牵制,均是朝堂之中最高的官员。哀帝时期,罢丞相,置大司徒。
东汉光武帝把“大司马”改回“太尉”,去除官名中的“大”字,所以东汉的三公就成了“司徒、太尉、司空”。由于官职经常改名,“三公”具体是哪三公,三公中谁的地位最尊,每个时代不一定一样,哀帝时期,太傅一职,位在三公之上,而在隋唐时期,“三公”多为加衔、称号,实权多在三省六部手中。东汉的“三公制”延续到末年,董卓跋扈再次设“相国”。到曹操时代,又恢复了“丞相”一职。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国和丞相并非常设官位,一般在改朝换代、出现权臣执政时,才会立其为相国或丞相,与三国时期董卓、曹操的性质相似。
时至隋朝,不再设立丞相职位,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宋两朝有些时期会把改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丞相,实权在不同时期,大小不一样。比如,唐朝后期,左、右丞相并非一品,而是从二品,常是“高官虚职”;而宋孝宗时期,左、右丞相则升为一品,成了三省的长官,实权很大。
到了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又设有左、右丞相,皆为一品大员。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中书省设立左、右相国,后改为左、右丞相。后来左丞相胡惟庸骄纵跋扈,逐渐专权,引发了“胡惟庸案”。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势过大,直接废除了中书省,将其权分为六部,从此,丞相一职退出历史舞台。
三、 宰相
宰相最容易与丞相混为一谈,但是并不是一个概念。一般可以这样认为,“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名称,而“宰相”不是一种具体官职,可以认为是一种“地位”。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宰相”。比如,在隋朝时期,创建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的最高长官分别是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隋朝因隋文帝杨坚之父名为“杨忠”,避讳改为“纳言”,唐朝改回“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这三位长官均算是“宰相”。在宋朝,宰相级别官位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等。所以,并不是说只有丞相才能称之为宰相,也不是说某个时期,宰相只能是一种官职,而可以是多个官职的共称。
宰相也并非都是官居一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后,设立了内阁制度,起初内阁成员只有“五品”。后来,内阁权势逐渐变大,特别在明朝中后期,大权尽归内阁,内阁大臣成了实际上的“宰相”,有的会兼任二、三品(一品多为虚职)的官位,比如张居正为首辅时,兼任了二品的吏部尚书。后来到了清朝,内阁官职品级得到提升,雍正时期,大学士级别的内阁成员提为正一品。
作者:清风来兮
区别如下:
1、 首相
首相的职位和首相不完全一样。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在先秦时期,这个职位的名称叫“相帮”。后来,许多国家开始设立这一官职,如孔子被奉为鲁国宰相;苏秦有六国印章;张颐曾先后担任秦魏两朝,等等。后来,秦始皇认为宰相的权力太大,几乎占据了军事和政治事务的全部权力,于是干脆取消了宰相的职位。
西汉时,刘邦又设宰相一职,但改名为“相国”,而不是刘邦的名字。一般来说,只有一位首相,而首相又分为左派和右派。”《史记》记载:“上淮阴侯朱,使宰相拜宰相。”公元前196年,淮阴侯爵韩信被萧何杀害,萧何从宰相升为宰相。由此可见,西汉时期,宰相的地位高于宰相。东汉时不再有宰相之职,但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专制的宰相董卓。后来曹操当政时,西安皇帝不再设宰相,任命曹操为宰相。蜀汉也不设宰相,而是设宰相。到了后来的朝代,宰相一般由两晋南北朝的权贵担任,宰相的职位在后来的朝代几乎不再设立。
2、 首相
总理和总理一样,都是一个特定的官职。首相的话“程”的意思是“协助,协助比”。秦国被任命为第一任宰相时,设立了左宰相和右宰相协助宰相。由此可见,首相的本职工作就是协助首相处理政务,这是隶属于首相的。一般说来,宰相的地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值得一提的是,武王时期,蒋子牙的实际地位是“太史”,相当于后世的宰相。然而,在一些与《风神演义》相关的影视作品中,称姜子牙为“宰相”并不十分严格。
秦始皇废除了宰相的职位,建立了三皇九臣的制度来削弱宰相的权力。西汉初年,继秦制之后,还出现了宰相、太尉和御史。但是,宰相地位很高,有时还设立宰相国(如小河),经常垄断三皇子的事务。汉武帝时期,太尉被“大司马”取代。汉成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将御史官改为“大司空”,将吕的军衔提高到与宰相相同的级别,三公成为“宰相、大司马、大司空”,是朝廷的最高官员。在爱帝时期,他辞退了宰相,建立了一个大的地方。
东汉光武皇帝将“大司马”改回“太尉”,并从官名中去掉了“大”字。因此,东汉三公就成了“司徒、太尉、司空”。由于官职经常更名,“三公”的具体名称和三者中最重要的职位在每个时代都不一定相同。在艾帝时期,太傅的地位高于三公。隋唐时期,“三公”大多是头衔和头衔,真正的权力大多掌握在三省六部手中。东汉的“三公制”延续到年底,董卓又设“宰相”。曹操时代,他恢复了宰相的地位。两晋南北朝时期,宰相和宰相都不在官位上。
三个职位也大不相同,他们的权利和行使的权力范围以及本身的职责也都是不同的。
首先相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也叫相邦,因为后来在西汉的时候,避讳刘邦的姓名,所以西汉称为相国,西汉有名的内政人才萧何就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这个职位的权利很大,几乎囊括了大部分的军事和内政职责。中间有一段时间,秦始皇认为这个职位责任太大,权力太大,所以就废除了一段时间。大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就没有了。
丞相秦朝的时候,有李斯就担任过丞相,大部分时间还分左丞相和右丞相,董卓的时候把丞相改为了相国,后来曹操又恢复了。到了隋朝的时期就废除了丞相实行了三省六部,唐朝的时候有一些时期是左、右仆射,权力大概和左右丞相相近。成像基本是稍微弱化的效果,权力也非常的大,基本是文官的第一人。朱元璋时期丞相退出舞台。
宰相的权利比之前面两个就有一些小了,宰相是三省六部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被称为宰相。再有一些时期,宰相并不止一个职位,而是说很多职位合起来,然后这个人被称为宰相。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丞相,然后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后来有内阁,最后内阁的大臣们权利逐渐变大之后,内阁大臣也被称为宰相,宰相不止有一个,可以有很多。到了明朝的时候,阁老和宰相也都不相冲了,基本上入阁就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