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称扶桑,日本为什么叫扶桑

大家知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除了正式名称外,通常还有些别的称呼,以中国为例,除了“中国”外,还有华夏、九州、神州、中土等各种称呼;而日本也是一样,除了日本之外,还有倭、大和、扶桑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6 10:07:57

大家知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除了正式名称外,通常还有些别的称呼,以中国为例,除了“中国”外,还有华夏、九州、神州、中土等各种称呼;而日本也是一样,除了日本之外,还有倭、大和、扶桑、东瀛等,那日本的这些称呼又是哪里来的呢?

先说说“倭”吧,这个词可能现在在中韩等国看来是蔑称,但实际此词并没有贬义,“倭”实际上是日本最古老的称呼,中国大陆的居民最开始是通过朝鲜半岛接触日本的(中国汉武帝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从当地土人那里知道了海外还有“日本”这么一个地方存在),“倭”究竟为何意目前无通说。

公元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这印证了中国史书中的记载:九州北部(博多湾沿岸)的倭奴国接受汉王朝的册封,后汉王朝光武帝封其为“倭奴国王”,并授予金印。这金印是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也是现在日本的国宝。

当时日本并没有统一的国家,而是很多个部落

唐朝之前,“倭”是中国古代诸王朝对于当时日本列岛上的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九州和本州西部)的称呼,此词来源无通说,最可能的来历是上古日本人的语言,倭奴的汉语古音为“wana”,有说法认为倭是源自日语中,第一人称“われ”(Ware),但也有些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牵强,总之这个词最初到底是何意并不知道。

当然,后来由于历史因素,“倭”成了不怎么雅的称呼;对于日本也有雅称——“大和”。现在,“大和”对于日本大概相当于“汉”对于中国,不过“和”和“倭”实际是同源的,汉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把“倭”音读为“わ”(Wa), 但后来日本人察觉到此词不雅(“倭”在汉语中有矮小的意思),就换成了同音的优雅字——“和”,元明天皇的时期改用两个字当国名,在前面冠以“大”字,所以又变成“大倭”或“大和”。

说到“倭”和“大和”,必须要提到一个读音:yamato。这个“yamato”是最开始居住在日本岛上的人对于自己居住地方的称呼,“yamato”的本源就是为何目前还难以确定,很可能和扶余语系中的“山”有关。

日语读汉字有“音读”和“训读”,所谓“音读”按照日语对汉语的译音读出来,而“训读”则是使用该等汉字之日本固有同义语汇的读音。所以训读只借用汉字的形和义,不采用汉语的音。

“倭”传到日本后,日本人音读“倭”为(Wa),而训读呢?则是读“yamato”,日本人一开始也知道,这个“倭”就是指这块地方的;“和”字也一样,音读也是“Wa”,注意,这里的“和”字,古代汉语读音和现代汉语并不一样,后来日本人用“大和”作为国号,“和”字的训读自然也是“yamato”。

现在大家大体应该明白了,日本人最初对自己的称呼是“Yamato”,后来汉字传到日本,日本人就把用“倭”和“和”两个字也都训读为“Yamato”,这个“Yamato”才是正式国号的读音才对。

但是显然,现在我们并不叫“Yamato”,而是叫“日本”,那这个正式的国号又从何来?

根据中国方面的记载,武则天从日本第七次遣唐使得知改国号一事, 2011 年在西安发现的“(百济人)祢军墓志”(卒于 678 年),志文中提到“日本”,是到现在为止所发现的金石文当中最早提到“日本”的(这之前是2004年西安发现的井真成墓志铭,公元734年提到日本),基本能确定历史记载比较正确。目前中国史书出现“日本”国号上限在 670 年,而祢军曾经公元664年、公元665年出使日本,时间相隔并不远,也就是说,日本大概在7世纪中后期改了国号。

中国应该是从遣唐使那里知道日本改国号的

“日本”又为何意?日本又为何改国号?

“日本”的含义就是太阳出来的地方,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小野妹子向隋炀帝递交圣德太子的国书,其中有著名语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以“日出处”自称,“日本”也是汉语词,最开始指的是朝阳升起的地方,泛指东方,在作为正式国名之前,“日本”有时甚至指朝鲜半岛或者渤海国,《新唐书·日本传》的记载: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使入唐,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这个词可能也是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

至于日本为何改国名,这和日本民族情绪有关,日本毕竟距离大陆比较远,所以不太像朝鲜、越南等国一样,对中国有敬服,它更希望和唐以平等态度交往,而无论是“倭”还是“大和”,如果音读“Wa”,那都是中国人给起的名称,所以日本就改正式名为“日本”。

至于东瀛,这属于“东洋”的别称,本意是指东海,秦汉时期,中国就已逐渐形成了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的神话,近代之前,说“东瀛”都不指代日本,有时候可以指东海,有时候指崇明岛,有时候甚至指台湾或者朝鲜半岛。

一直到清末,随着中日交往增多,有些知识分析希望用东瀛代指日本。

而扶桑呢?扶桑原本为中国神话中的灵地之一,传说在极东的大海上,和日本真的没什么关系,有些人甚至以为这本来是指墨西哥,不过中国古代有些雅士喜欢用雅称,所以唐代开始有些人就用“扶桑”借代日本,注意,只是借代而已,大家也知道日本实际并不是扶桑。

这就有点像新疆的昆仑山的,它本来是神话里的神山,后来也被用来代指新疆的一条山脉。

无论是倭、大和、日本还是扶桑、东瀛,这都是中国人起的称呼,日本人自己对自己也有代称,不过这个可能中国人不太熟悉了,这就是秋津洲,大八洲、八岛,这些词都是来自日本创世神话:传说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诺尊所创了八个岛(淡路岛;伊豫岛(今日的四国);隐岐岛;筑紫岛(今日的九州);伊伎岛;对马岛;佐渡岛和大倭丰秋津岛(今日的本州)),后又生得六个小岛,共计十四个岛,这就是日本,而“秋津”是指蜻蜓,因为日本的国土形状像蜻蜓,所以《古事记》传说神武天皇在看到日本列岛的形状后,感叹说如蜻蜓交尾一般。因此日本被称为“秋津洲”。

作者:云帆

我国历史上对日本国有哪些旧称?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从古代至今,既有友好交往的“蜜月期,”又有互相征伐的战争时期。尤其是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增,向外扩张的野心亦是与日俱增。而此时的中国(满清时期)因为种种原因,国力日衰,不仅内部矛盾重重,而且还面临西方列强的欺凌。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日本则顺理陈章的成为侵略中国的一员。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因此,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变化,我国历史上对日本的称谓在每个时期也是不尽相同的。


一.倭国

据文献记载,日本列岛与中国交往的时间始于东汉。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日本列岛内一个小国(当时有100个小国)派遣使者来中原学习与交流,东汉光武帝刘秀就设宴款待使者。


因为使者长得又矮又瘦又小,所以光武帝就封其国为倭国,作为中国的附属国。而我们称呼其人则为“倭奴”或者“倭人。”虽然这个词汇有蔑视之意,但是恶意是没有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他们一切的东西之前加上“倭”子。比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刀(古时日本锋利的佩刀);倭夷(专指日本的海盗)。而一些史书则把日本人和我国东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意思是“东面的野蛮人。”

这个称谓一直延续到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而日本列岛因为内战不断,需要得到中原王朝的支持,所以,每年都回派遣使者来中原朝见天子,并称臣纳贡,极尽巴结之能事,以期得到中原王朝对自己的支持。


二.日本

建立之后,日本与中国的交流越发频繁,对汉文化的学习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于是,他们对“倭国”这个称谓心里面就感到反感了。

因为他们有崇拜太阳的传统,于是就渐渐喜欢起“日本”这个国号了。后来,他们就奏请中国的皇帝,请求改名为“日本,”中国皇帝同意了。关于日本的国名是中国皇帝册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三.东瀛、扶桑

这两个称呼不知是从何时起有的,古时中国的文人就喜欢这样称谓日本。可能从秦朝以前就有了吧。

“东瀛,”“东”是东方的意思,而“瀛”则是海中岛屿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东方的海洋国家之意。

“扶桑”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它是“太阳树,”是神赐予大地的礼物。因为日本在最东面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称之为“日本。”

日本名字的由来

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

日本,意为“日出之国”。最早称“和”或“倭”(均读作yamato,中文译作邪马台),“日本”这一称呼大约使用于7世纪后期。

其来历在日本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中国的《新唐书》则记载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所以讨厌“倭”这一名称,故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

朝鲜《三国史记》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条的记录也与此吻合:“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考古上最早发现“日本”这一名称的是2011年出土于中国西安的《祢军墓志》,该墓志作成于678年。由此可见“日本”这一称呼的使用最迟不晚于7世纪后期。历史上日本曾有大和、东瀛、扶桑等别称。

扩展资料:

据历史文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与日本列岛交往始于东汉,而之所以说是日本列岛,是因为那时还不确定日本是个国家。

当时日本岛上共建立了100多个小国,其中一个小国派遣使臣到东汉求助,因为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所以便称之为倭国,因此也被称为倭奴,册封其皇帝为倭王。

日本人为“倭人”一直到三国、南北朝。而后日本列国忙于内部争端,不少势力都急于向中国寻求帮助,只得每年都朝贡并向我国称臣,也使中华文明不断输入日本。

对日本的统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此期间,我国对日本所有东西都加“倭”字,比如:倭奴、倭国、倭刀等。而后还有些史书直接称为东夷和我国东方的少数民族一样的称呼。

唐以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汉化,知道“倭”的意思后,开始对“倭”字反感。公元五世纪,日本同意后,国名定为“太和”,并将太阳视为自己的图腾。

公元七世纪,日本圣德太子觐见隋朝时,附国书:“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出太子”以表示想和中国平等外交,隋炀帝看后便弃之不理,而这也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

而后,日本便于中国断交,并与我国朝廷有战事。唐开国以后,日本又急忙归附我国,在武则天在位时期,日本遣唐使将国名改为日本,并求武则天改名。

武则天便下诏书,而这也是历史的证据。从此,日本便在我国外交书上出现,而对内我们仍以倭国为日本国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