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支军队在其创建者、灵魂人物的率领下,以超出时代的训练体系、选拔标准、精良装备屡次以少胜多,甚至达成以一敌十的巨大成就。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支军队在其创建者、灵魂人物的率领下,以超出时代的训练体系、选拔标准、精良装备屡次以少胜多,甚至达成以一敌十的巨大成就。可惜的是随着灵魂人物的离开,这支军队也逐渐从巅峰滑落。
吴起
这支军队就是战国名将吴起一手打造的战国初期第一强兵:魏武卒。魏武卒和吴起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没有吴起就没有魏武卒,而魏武卒的强大也成就了吴起百战不殆的赫赫威名。
史书记载:吴起一生同各国诸侯军队大战七十六次,其中大获全胜六十四次,剩余十二次堪堪打成平手,一生竟然无一失败!
吴起的魏武卒如此厉害,除了吴起本身是历史上罕见的名将,更是得益于极高的兵员质量和极为精良的武器装备。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一、严苛的兵员选拔吴起根深蒂固的认为兵在精而不在多,并且把“精兵”二字贯彻到了极致。据史书记载,要想成为魏武卒的一员,要达到下面的标准:
穿上三层铠甲和铁盔,能拉开十二石的重弓,再背上五十只箭,扛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魏武卒
就这一硬性条件直接刷掉了七成以上的人,可以说能进入魏武卒的都是极为精锐的战士,在基础素质上就领先别的部队一大截。
二、极具诱惑的福利政策成为魏武卒,不仅仅是意味着成为国家的战士,更是意味着家人可以解除奴隶身份、免除劳役,另外还可以分100亩的土地。
这些福利措施对于普通的魏国百姓来说极具诱惑,可以说一旦入选魏武卒,就意味着生活水平直接提高一个档次。虽然家庭依然要负责魏武卒本身的装备和补给,但在没有徭役的情况下,已经领先90%的魏国人了。
何况魏武卒还可以靠战功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可以晋升爵位。吴起对于士兵的战功记录也非常在意,经常是战士立功,全家收益,更是激起了士兵旺盛的求战欲望。
三、精良的武器装备有了优秀的兵源,旺盛的作战意志,精良的武器装备也非常重要。
吴起对于魏武卒的装备,大胆启用了刚刚推广使用的铁器。这一方面得益于魏国就是当时最大的冶铁中心,另一方便得益于魏国刚刚经历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国富民强,有财力大量打造铁质武器装备。
四、严苛的纪律、灵活的作战手段吴起对于魏武卒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吴起还没有下达命令,有两个勇猛的士兵就冲上去斩杀了敌兵回来。但是吴起以不听将令为由,将二人斩首示众。
吴起还通过训练、重新制定灵活的步兵编制。将魏武卒训练的“如臂使指”。
列国纷争
五、同甘共苦的将领有了上述优点还不够,吴起甚至放弃了将领的优越条件,和最下等的士兵同吃同住,士兵有生病的,吴起还为他吸出脓血,让士兵死心塌地为吴起效命。
(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所以这时候的魏武卒有战斗技巧,有战斗意志,有精良装备,有名将率领……一诞生就是冠绝当时的巅峰状态。一度以几万人打得秦国丢失河西五百里之地,连函谷关都被攻破,打的秦国不敢过黄河。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国被吴起压制到忍无可忍,于是秦惠公倾尽全国人力组建了一支50万人的庞大军队,准备一举击败吴起。
结果魏武卒一听有仗打,还没接到命令,自己都提前准备好了装备准备出击的就有数万人。最后吴起决定率领5万还没有战功的魏武卒,带领战车百乘,骑三千,前往找秦惠王的麻烦。
秦国五十万大军和五万魏武卒在阴晋这个地方见面。在阴晋之战中,斗志旺盛的魏武卒一举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庞涓和孙膑
但是随着支持吴起的魏文侯去世,吴起不受新国君的喜欢,在魏国越来越混不下去。最后只能跑到楚国重头再来,虽然吴起又把楚国打造成为当时的强国,但是离了魏武卒的吴起自己也最终死在了楚国的内斗上。
离了吴起的魏武卒虽然一直都是魏国的杀手锏,但是没有了吴起这样的灵魂人物,再加上部分魏武卒有了战功之后反而贪生怕死,开始慢慢走上了下坡路。
到了魏惠王时期,魏武卒交给大将庞涓统领,结果庞涓虽然多次击破赵军,击败齐军,但是在关键性的马陵之战中惨败给老对手孙膑。不但自己身死,还使得魏军十万人被歼灭,甚至魏国主将太子申都被齐军所俘虏。由此魏国元气大伤,不但失去了魏武卒创造的霸主地位,而且精锐的魏武卒也死伤殆尽,走向衰败。
白起
到了战国中后期,魏国一方面是没有魏文侯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被周围各国打压的厉害;二来经济上魏国也难以支撑魏武卒庞大的土地、徭役、战功、军备等福利体系;魏武卒失去了土地的诱惑,没有了精良的装备,战力迅速下降,这又导致魏国的环境更为恶劣,由是陷入了恶性循环。
终于,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24万,魏武卒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尉缭子: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战国时期有四支闻名遐迩的天下强兵,那就是魏武卒、齐技击、秦锐士和赵边骑,其中魏武卒是重装步兵,也是战国第一支战斗力极为强悍打遍列国无敌手的精兵,它由名将吴起训练成军,自成军之日起就成为魏国称霸的最大依仗,各国无不闻之丧胆,堪称战国第一强兵。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负责对秦作战,吴起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练兵奇才,他一手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堪称是秦国的克星:吴起先是拿下了整个河西,逼得秦国一退再退只能在洛水以西暂时站稳脚跟;又在前389年的阴晋之战中以刚刚训练成军还没上战场的5万新军大破秦国50万大军。
秦国不是对手,齐楚两个强国也非拥有魏武卒的魏国对手,比如前405年开始的三晋伐齐之战,魏武卒大展雄威不仅大败齐军斩杀齐国大将田布还一举攻入齐国长城;楚国也数次败于三晋联军之手,还丧失了不少在中原的土地,而韩赵两国当时则以魏国马首是瞻,可以说魏文侯正是凭借魏武卒的悍勇确立了其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
魏武侯时期魏国仍然保持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即使是魏惠王前期,魏武卒在庞涓的率领下仍然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不过其后魏武卒却慢慢消沉了下去,那么从辉煌到没落,战国第一强兵魏武卒是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我们就此分析一下。
第一,前386年吴起弃魏奔楚,魏武卒没有了吴起也就失去了灵魂,一支强兵统帅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吴起的练兵能力无人可及,吴起之后的庞涓或许在军事上有其独到之处,但是练兵和统兵能力还是比不上吴起,短期之内吴起打下的基础还在,但是从长远来看,失去了吴起的魏武卒战斗力逐渐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魏武卒是重装步兵,装备极其精良,所以训练和维护成本也很高,再加上选拔的标准也非常严苛,所以一有伤亡短时间内是很难恢复的,国力强盛时维持这样一支精兵都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魏国称霸列国,魏武侯和魏惠王又四处树敌,魏武卒的消耗很大,国力也逐渐衰退,长此以往魏武卒的人数和战斗力自然也就会逐渐衰减。
看过西方史的都知道罗马军团横扫西欧,马其顿军团横扫欧亚非。也都是中国春秋战国的时代。春秋战初中,有一个国家拥有不输于马其顿军团实力的步兵军团,那就是魏武卒,然而就是拥有这种强大武力的国家却在战国初就迅速落幕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不懂得审时度势。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在吴起的帮助下,就拥有了成建制的魏武卒方阵。同年就轻易拿下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筑重泉城从此不敢东出。是怎样的一种战力可以把秦国按在地上摩擦呢?《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魏国的武士穿三层甲胄,可以拉开360斤拉力的弓,还要背上五十支箭和长兵器戈,短兵器剑,三天的粮食。带着这样的辎重还能每天百里奔袭敌营。这在战国初期,简直就是碾压一切的存在。他的邻居赵国在公元前308年才有了胡服骑兵,秦国离商鞅变法也还有好几十年。拥有这么强大的兵力,却只想着做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到处秀肌肉,但是并不曾灭一国。
周朝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正是天下逐鹿的时候,连最弱小的鲁国都尝试着要吞并旁边的郑国。魏国错过战力爆棚的大好时机,活在自己编织的春秋霸主的美梦里。任由其他国家做大做强。尤其是那个坑他最惨的邻居韩国。后来也不是吃亏上当在北部的赵国,而是这个很会审时度势,反复横跳的邻居韩国这里。
其次,就说道不得地利。自从三家分晋,魏国和韩国都是处于四战之地,四敌环绕的境地,有人说了那韩国不也是四战之地吗?正像前文说的,韩国很会审时度势,伏低做小,反复横跳,这样才在大国博弈中委曲求全下来。反观魏国,魏武卒方阵,春秋霸主的气概,那简直是傲气得不行,所以那必然是众矢之地。所以发动合纵的虽然是魏国,但是很多时候拿兵力硬干秦国的也是魏国,其他国家反而作壁上观,保存实力。后边还和秦国联合想要攻占齐国。反而被秦国灭了国。
所以不论是合纵攻秦还是大秦东出都要经过魏国的土地,可想而知魏国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了,也就有多危险了。尤其是后期,魏武卒为秦国锐士所败,那境况可以用危如纍卵来形容了。
最后,魏国的君主不能利用人才。魏文侯重用吴起才建立起了魏武卒,才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并且让吴起驻守河西,二十三年秦兵不敢东出。到了他儿子魏武侯的时候,重用纨绔贵族田文赶走了吴起,才给了秦国喘息的机会。赵国内乱的时候,魏武侯还公然支持叛军,等赵敬候平息了叛乱,两国就结下梁子了,赵国再也不是魏国后方的盟友。到了魏惠文王时候,重用庞涓,庞涓兵败马陵后,又重用公子昂,变成了任人唯亲。这使得很多能人,孙膑,张仪,商鞅得不到重用,纷纷出走他国。成为了他国变法图强的中坚力量。
总而言之,魏国的衰败,在于几代君主不懂审时度势,做该做的事。也在于末代两位君主的的贪和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