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为什么以王冕的故事为开头,儒林外史中的王冕的主要故事

清朝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总共56章,包括了我们以前课本学过的“范进中举”的节选故事,可为什么会把放牛娃自学成材的王冕,看透功名利禄拒绝明始祖朱元璋的故事放到第一篇呢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2 14:04:57

清朝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总共56章,包括了我们以前课本学过的“范进中举”的节选故事,可为什么会把放牛娃自学成材的王冕,看透功名利禄拒绝明始祖朱元璋的故事放到第一篇呢?

我们先来看看王冕的故事:

元朝末年,浙江诸暨人王冕自幼家贫,七岁丧父,母亲靠做一些针线活养活他们母子俩,并供他到学堂读书,可到了王冕十岁的时候,已经支撑不起他读书了,于是王母便送王冕去隔壁的秦老家放牛,每月可得不到一两银子,还包饭,晚上回家住就行。

王冕每日便牵着秦老家的水牛,在不远处的湖边一片绿草地上放牛,牛打瞌睡,他便在杨柳树下看以前的旧书,秦老家每日供他两餐,早饭是自己带些点心吃,有时候秦老会煮一些腌鱼或腊肉给王冕吃,王冕便用荷叶包回去给母亲。

他将每日的点心钱聚到一起,去村学堂的书客那儿买一些旧书看,就这样过了几年,到王冕14岁时,依然在湖边放牛,一日突然大雨后的湖边景色像极了一幅画,湖里的荷花与水珠看得王冕着了迷,便想着如果能将此画下来,便是人在画图中的美景。

于是王冕决定以后不买书了,去买一些胭脂铅粉之类的学着画画。只画了三个月的时间,王冕画的荷塘便跃然纸上,乡里的人看了都很喜欢,有的还花钱买来。

18岁时,王冕便不再秦老家放牛了,以画画为生,在画的旁边题一些诗文,也能养活母子俩。再加上这些年,王冕除了画画,还自学了很多天文、地理、经史的知识,不喜交友,也不求做官,整日清闲得读书作画,倒也自在。

20岁那年,秦老家来了一位衙役头子,秦老好酒好菜地招呼,又请了王冕作陪,他是闻名前来替县老爷找王冕画24幅花卉册子送给他上司危素的。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但答应下来用心画完了这24幅花卉,县老爷给了24两银子,不过这衙役头子从中抽走了一半,给了王冕一半。

危素看了时知县送来的这幅画册十分喜爱,并请时知县来家道谢,并问明这画册是何人所画,时知县说是一乡野王冕所画,危素感叹此人不仅才高,胸怀见识也不同,前途无量,遂想见一见这王冕。

时知县派了侍从拿着帖子前来相邀,王冕却以病推辞拒见,第二天,时知县亲自前来到了王冕家中,开门的却是王母,说王冕放牛去了,尚未回来,时知县便在屋前的田埂上看到一个放牛的牧童,便问他是否见到王冕,那牧童说,自己牵的这牛就是王冕的,他在20里外的王家集吃酒去了。时知县气得一跺脚就回去了。

其实王冕并不曾走远,等时知县一走他便回了家,秦老来到王冕家说他太过怠慢县老爷,王冕向他解释说,这知县老爷如今仗着危素的权势在乡里横行霸道,他如果将这事去禀告了危老,恐怕危素也会怪罪于我,如今我只能外出避一避了,母亲就交于秦老帮忙照顾着。

于是,秦老为王冕送了行,第二天天没亮,王冕便背上行李一路赶到了山东济南,此时,王冕盘缠用尽,便在路边摆一占卜测字的小摊,再画一些花卉为生,这就样过了半年。

济南有几个土财主也喜欢王冕画的花卉,老是命几个粗人大呼小叫地来要,王冕正在考虑自己得换一个地方营生了,济南街上出现了一队队像是逃难的人,原来是黄河决口淹了村庄,官府又不管,只好自己四散觅食了。

王冕见状,感叹道:“河水北流,天下自此将大乱了,我还在这里做什么?”于是收拾了回到老家。

大约27岁那年,王冕的母亲病危,对他说了最后的遗言,劝他不要出去做官,虽然做官可以光宗耀祖,但他的性情孤傲,恐怕在官场要得罪不少人,倒不如守在家里娶妻生子,安稳度日,此生还可万安。王冕答应了母亲最后的忠告。

28岁那年,天下大乱。

一日,王冕从母亲的坟上祭拜回来,见有十几骑马来到他家门口,前面的头头问清是王冕家以后,便自我介绍本人姓朱,人称吴王,特来拜访先生。

吴王拉起王冕的手进到屋内,诚心地问他:“请先生指示,浙人久反之后,何以能服其心?”

王冕答道:“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

吴王听后点头称赞,两人促膝谈到日落。

之后,过了几年,吴王平定祸乱,定都应天府,建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此人便是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四年的时候,危素妄自尊大,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太祖大怒,发往和州守余阙的墓地去了。

明朝建立,礼部规定三年一科考,用四书五经作八股文,王冕则对秦老说,此法定得极不好,将来的读书人恐怕只有这一条升迁之路了,必然会看淡德行与真正的学问。

一个夏日的夜晚,王冕与秦老坐于夜下对饮,王冕指着夜空的星星说:“你看,贯索(象征牢狱的星名)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天上一群流星划过天际,朝东南方坠落。王冕又说:“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

后来,朝廷一再寻王冕出来为官,王冕谨记母亲遗言,连夜去了绍兴的会稽山,后面再有朝廷之人到王冕的住处寻他出去做参军,只能看到他家里萧瑟之状,无望而返。

王冕隐姓埋名在会稽山上,后来得病去世,山民们将他葬于会稽山下。

这就是王冕的故事,也是《儒林外史》的开篇。更巧合的是,王冕,字元章,和朱元璋同音。

讲完了王冕的故事,那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说说为什么吴敬梓要将其放在第一章?

那第一章的开头60个字的词,足以说明一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榭知何处。

吴敬梓说:这不过是个老生常谈的事,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又舍着性命地去求,到手以后又味同嚼蜡,从古至今,又有哪一个看得破呢!

吴敬梓在首篇便讲了王冕弃功名,看透了这身外物欲之事,不愿搅进这繁杂尔虞我诈朝堂之上,宁愿清贫一身,逍遥自在地随心隐居,写文作画,倒也雅趣。

人拥有的越多,就越被所拥有的东西所牵绊,得失之心遂起,贪念尤生,人就变得患得患失,一旦拥有,又有几人愿意失去呢。

所以,吴敬梓将王冕的“看破”放在《儒林外史》之首,以此提醒世人,这功名利禄,总是会让人痴迷,继而变得疯狂,丧失心智,倒不如以平常心做人,用豁达的心态去看待所拥有的一切,或许退一步,拥有的便是这广阔的天上人间!

从历史角度看,为什么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把王冕放在第一篇

因为第一章出场的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后五十五章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人物。这说明第一章和后五十五章原本就不是并列关系,王冕独特的人生是作者所追求的典范,吴敬梓写王冕的故事,就是要歌颂对方,并给当代儒生们立下了一个标杆。

如果站在吴敬梓的角度分析,那就是王冕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与常人不同。王冕家境贫寒,父母没有能力供他读书,王冕于是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还自学了画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王冕竟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而反观作者自己,出身大富大贵之家,等到而立之年,已经败尽家财,生活穷困潦倒。

人物生平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儒林外史》中,为什么要用王冕的故事作为小说的开端?

因为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

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

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6]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