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清时期最具盛名的一代名臣,乃系一位既能“承往古衰朽之续”,又能“开近代风气之先”的复杂人物,更是一个“文足安邦,武能御侮”的全能型人才。《清史稿》评价其为“中兴
曾国藩,晚清时期最具盛名的一代名臣,乃系一位既能“承往古衰朽之续”,又能“开近代风气之先”的复杂人物,更是一个“文足安邦,武能御侮”的全能型人才。《清史稿》评价其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梁启超评价其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他甚至被后世奉为“国人精神之典范”、“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清同治三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其声望和权势达到了顶点。此时的曾国藩手握三十多万战斗力强悍的武装力量,天下督抚多半出其门下,江南地区尽在其手。如果曾国藩愿意挥师北上,推翻晚清政权,自立为帝也不是没有可能。
传统的儒家思想、湘军的内部争斗,再加上慈禧太后对其精妙的权力制衡,虽然让其斩断了政变想法,但也让其拥有了类似“中兴名将”、“旷代功臣”的美誉。毫无疑问,此时的曾国藩已经站在了神坛之上。如果没有“天津教案”的出现,曾国藩足以“名闻千古”。
“天津教案”中的望海楼教堂
“天津教案”始末清同治九年,天津地区发生数次儿童失踪绑架事件;同时,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天气炎热、瘟疫横行而大批死亡。因为教堂善后处理不当,致使这些病故的儿童尸体暴露野外甚至“胸腹皆烂,腑肠外露”。
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并非单纯的传教布道,更多的是依仗本国政府,在“治外法权”的保护下横行霸道,多行霸凌之举。中国民众屡受欺压,清政府却一味忍让,使民众无处申诉,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高涨。如此背景之下,教堂收容所病故的儿童就成了民间流传之“神父和修女经常派人用蒙汗药拐了孩子去挖眼剖心”传闻的证据,天津民众的愤怒,可想而知。
晚清传教士形象
据《清实录·同治朝实录》的记载,“至挖眼剖心一条,经曾国藩于抵津时亲加推问,百姓无能指实。询之天津城内外,亦无遗失幼孩控告之案”,天津民众对教堂残害儿童的认定并不属实。可面对查无实证的结果,天津民众并不认可,甚至将天津县衙团团围住,用石头瓦块攻击诱拐儿童的嫌疑犯——教民王三。
教民王三被围攻,使得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异常愤怒,出面要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但崇厚对天津民众的纵容、暧昧态度让丰大业并不满意,于是便有了丰大业鞭打崇厚随从甚至枪击天津官员的愤怒举动。丰大业的张狂点燃了天津民众的愤怒之火,将其殴打致死以后,火烧望海楼教堂并杀死外国传教士、修女、使馆工作人员、外国商人共计20人。此即为轰动一时的“天津教案”。
火烧望海楼教堂
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清政府大恐,一面要各地严格保护教堂,弹压群众,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一面派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往天津查办。
曾国藩对于“天津教案”的处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发布《谕天津市民》,指责天津民众不法举动,严禁天津民众再生事端;
2、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并在上呈朝廷的奏折中为传教士辩解;
3、大肆搜捕参与“天津教案”的民众;
4、对案件做出最终处理结果:判死刑20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并流放黑龙江;支付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银49万两;派崇厚作为中国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时任天津知府张光藻之墓
根据时人笔记记载,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每一步操作都惹得天津乃至全国各地的严重不满,纷纷“斥为谬论,坚不肯信”,甚至连曾国藩昔日好友、属下臣僚也都“责问之书日数至”。案件审结以后,曾国藩受到的谴责之声更为猛烈,“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
很明显,此时的曾国藩已经从名震天下的“中兴名臣”、“国人精神之典范”彻底跌落,变成了“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甚至,连曾国藩自己也认为”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让其”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不得不引咎辞职、落寞离津。
“天津教案”中被毁的教堂
曾国藩到底有没有错从“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来看,曾国藩很明显伤害了天津民众乃至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但这样的处理结果,果真就该怪罪曾国藩吗?我们以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1、朝廷的态度
《清实录·同治朝实录》记载了一份朝廷发给曾国藩的谕旨,对其提出了这样的办案要求:
总之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曾国藩总当体察人情向背。全局统筹。使民心允服。始能中外相安也。
也就是说,清朝政府要求曾国藩既要照顾民心,又要绝对保证和平局面。对于法、英、美等国的军事威胁,朝廷虽然给出了“如洋人仍有要挟,恫喝之语。曾国藩务当力持正论,据理驳斥,庶可以折敌焰而张国维”的强硬态度,可如果曾国藩真这样做了,一旦战火再起,曾国藩会落得何种下场,可想而知。
更何况,面对军事威胁,清政府虽然数次下令“沿江沿海各督抚,严行戒备”,可还是数次给曾国藩下发谕旨,要求其“斟酌情形、以保全和局”。如此矛盾的态度,曾国藩能怎么办?权衡之下,曾国藩也只能按照基本的法律规定对案件作出处理。
同治朝谕旨
2、李鸿章接手以后的处理结果
曾国藩引咎辞职以后,朝廷另派李鸿章接手。李鸿章对于“天津教案”做出了以下处理:
判死刑16人、缓刑4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并流放黑龙江;支付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银49万两;派崇厚作为中国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较之曾国藩的处理结果,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李鸿章将20人死刑改成了16人死刑、4人缓刑。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俄国只索经济赔偿,不要中国人抵命。也就是说,李鸿章也认为“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唯有一命一抵了案”。
3、平心而论
在曾国藩上呈给朝廷的一份奏折中,有一句对“天津教案”的客观态度说明:
在中国戕官毙命,尚当按名拟抵,况伤害外国多命,几开边衅,刁风不可长。
自古以来,“欠债还钱、杀人偿命”乃系天经地义之道;更何况就晚清政权当时的羸弱状态,天津民众因愚昧诬陷收容所神父、修女戕害儿童而冲动杀害传教士乃至外使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差点重启战火,让无数民众再次遭受兵祸。就此来看,曾国藩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并无失当之处。
战场上的晚清士兵形象
或许,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唯一犯下的错误就是没能很好的照顾民族情绪,没能顾全天津民众愤怒的心情,没能贯彻落实自己对待太平军的“剃头”本色。可盲目的冲动以后,如果重启战端、生灵涂炭,曾国藩又该背负何等罪名呢?仅就“天津教案”而言,曾国藩或许有错但绝无罪过,更不该被骂成汉奸、卖国贼。
参考文献:《清实录·同治朝实录》、《曾国藩全集》、《清季天津教案研究》、《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
说起曾国潘可能没有多少人不知道,他是晚清名臣。因为才能突出许多名人都写下了对他的褒奖之词,并且大家都觉得曾国潘不止在才能上突出即使在人品和德行上面也是值得为人称道。因此曾国潘甚至被梁启超成为古今第一人,梁启超认为他超越了所有古人。是封建时期最厉害的人!然而这都是发生在天津教案以前的称赞,天津教案发生后人们对曾国潘的评价开始毁誉参半。
天津教案是发生在晚清同治时期天津的一件法案。先是多起儿童失踪或被绑的案件,而后法国天主教教堂收容的儿童大批死亡被弃尸荒野引起众怒。因为这些儿童死状凄惨使民众认为这些儿童是被教堂虐待而死,再加上晚清时期洋人在中国享有特权,连传道士也经常做出欺压民众的事情。民众屡屡向政府申诉无果,对洋人的积怨已深。因此大部分民众都对对于教堂虐童致死深信不疑,导致天津地区人民一时对洋人的仇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因为事关重大清政府便派曾国潘前往处理。查证后曾国潘认为这些儿童的死亡并不是民众所认为的虐待致死,教堂收容的是有病的儿童,天热没有处理好就有儿童得了瘟疫,属于疫病致死。而天津失踪儿童的案子也跟教堂无关,因此民众人口相传的教堂的罪过并不属实。然而这样的调查结果无法使天津人民信服,愤慨民众攻击了疑似绑架儿童的教徒。民众攻击疑犯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无果后法领馆驻天津领事当街射杀天津官员,这一行为更使民众愤怒。民众当街把这名领事打死后还前往教堂攻击打伤教堂工作人员和外国商人二十多名。
事件发生后,英法等立刻对清政府施压要求惩戒参与民众并要求清政府保护教堂严禁此类事件的发生。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是大肆搜捕参与人员被判死刑二十人,流放二十五人。并有诏书斥责天津人民,还赔偿法国四十九万白银作为补偿。天津教案发生后曾国潘引咎辞职,认为是自己没有妥善处理好才发生如此惨案。
很多人认为曾国藩在其晚年处理天津教案,处置不当,晚节不保,导致身败名裂,由镇压太平天国的大英雄变成了出卖国家利益的卖国贼。但我认为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有理有据,如果说曾国藩真的有什么错,是因为他超越了当时国民的平均智力水平,超越了中西文化差异。当时的国民普遍文化基础比较差,不懂得中西文化差异,对西方洋人以及他们的基督教有着很深的敌视态度,包括慈禧在内的清朝高层统治者也是难以摆脱这个桎梏的,所以在他们看来,曾国藩得出的结论,洋人根本没有拐卖中国儿童,更没有什么丧尽天良的剜眼剖心,这样的结论他们是接受不了的。
当时中外民族矛盾已经处于一点就着的状态,曾国藩极力避免触碰这一导火线,极力为清王朝续命,但曲高和寡,国人无法理解。同治九年发生的天津教案,可以说是大清最大的一次外交事故,这次事故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造成继英法联军入侵中国之后的再一次大规模的西方入侵,八国联军侵华的惨剧可能提前上演。当时主管外交的崇厚无力解决这个事情,只能由他的上司总管外交的曾国藩来处理。天津教堂门外出现了很多死尸,并且发现这些死尸大部分是儿童,儿童的眼睛、心脏都被挖掉了。所以导致天津民众群情激愤,都认为这是洋人搞的鬼。民众开始攻击教堂,领事馆以及洋人办的慈善机构仁慈堂、育婴院等。
法国领事丰大业气不过,竟然拿着手枪向天津县令开枪,这一举动更是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整个事情造成了20个洋人死亡,中国教民更是死伤无数。法国军舰甚至开到了大沽炮台。曾国藩到任后,第一件事情是先罢免了处置不利的天津知府和知县,以安抚洋人,避免事态进一步激化。然后仔细调查到底洋人有没有剜眼剖心,有没有证人,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中国人亲眼见过洋人剜眼剖心,也没有一个家庭丢失了自己的孩子。教堂外的那些死尸,大部分是因为是疾病去世的儿童,埋得比较浅,被这些野狼刨了出来,造成了巨大的误会。曾国藩最后得出结论,天津教案中法双方之间纯粹是误会。很大原因是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不一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