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

苏轼一个一生中被贬三次,从一个名动京师的才子到身死异乡的老者。却一直在用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一切,我们眼中的颠沛流离在他的眼中却是诗情画意,苏轼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如若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7 14:36:37

苏轼一个一生中被贬三次,从一个名动京师的才子到身死异乡的老者。却一直在用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一切,我们眼中的颠沛流离在他的眼中却是诗情画意,苏轼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如若聊起苏轼就不得不说起他一开始进京应试的场景。当年苏轼首次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小试官是诗坛宿将。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撼了。当时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文章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是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著,为了避嫌欧阳修使其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后来才知是苏轼所著。欧阳修对苏轼的称赞使苏轼在京城名声大噪。每逢有新作,就会立刻传遍京城。

苏轼火了可是他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正当他要大显身手的时候,家乡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回乡守孝,一守,就是整整四年零十个月。守孝期满,兄弟返京,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任谁都看得出来,这只是到基层过度一下而已,以苏轼的才学,早晚是要入朝的。

果然,四年后苏轼如愿还朝,但伴随着这个喜讯而来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以二十六岁的年龄病逝了。苏轼与王弗伉俪情深。苏轼少年读诗时,妻子红袖添香;进京赶考时,妻子照料家园;为官凤翔期间,妻子王弗甚至可以说是他一个军师。如今,香消玉殒。

在还朝时,震动朝野的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赴杭州就任。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在杭州有了一点政绩之后就发生了我们人人都知晓的"乌台诗案"使他又被贬到了黄州在黄州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和《》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他自嘲一生都在为这张嘴而忙,没想到老来犯了错,险些亏了嘴。幸好,这黄州偏虽偏、穷虽穷,但是长江里的鲈鱼美、后山上的竹笋香啊。而且,他现在这个团练副使于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却要国家发工资来让他买酒喝。那些想都不愿再想遭遇,他却可以这样美滋滋地说出来,在我眼里,苏轼的"吃"和他的"诗"是一样的,透着一股豪放。他自嘲一生都在为这张嘴而忙,没想到老来犯了错,险些亏了嘴。幸好,这黄州偏虽偏、穷虽穷,但是长江里的鲈鱼美、后山上的竹笋香啊。而且,他现在这个团练副使于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却要国家发工资来让他买酒喝。那些想都不愿再想遭遇,他却可以这样美滋滋地说出来,在我眼里,苏轼的"吃"和他的"诗"是一样的,透着一股豪放。

苏轼一生被流放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苏轼62岁时,乘着一叶扁舟,来到了他此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经历过那么多的大风大浪,这样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或许是难以承受,但在苏轼眼里,却早已算不得什么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仅仅十个字,既有人生无常的无奈,又有随遇而安的云淡风轻。

苏轼的一辈子颠沛流离,他也亮堂堂地活成了诗情画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提到了一种人,这种人可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人叫做"古仁人"。我认为苏轼就是这种人。他在没有任何实质性错误的情况下,一再被贬,半生漂泊,却从未把内心里的怨与恨施加给这个世界。他在密州救灾,在徐州抗洪,在杭州筑堤,在儋州教书,他留给世人的,都是美好。而他自己所承受的,是丧妻,是失子,是报国无门的遗憾,是无人理解的孤独。

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都属唐宋“八大家”,世人合称“三苏”。

苏轼的母亲程氏,贤惠多才。苏轼从小就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弟弟苏辙一起诵习诗文,博览经史。少年时的苏轼才华过人,十来岁就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的警句。

年轻时苏轼更是才思敏捷,千言立就,随物赋形,洒洒洋洋。嘉祐二年(1057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给予高度的评价,“惊喜以为异人”,苏氏父子文名在京城广为传播。此后苏轼历任凤翔府推官、开封府推官,正式步入仕途。

神宗初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大臣的激烈反对。苏轼虽然不像守旧派那样以为新法概不可行,但在如何改革的具体问题上与王安石产生分歧,对变法做了全面批评。他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以及《再上皇帝书》和《拟进士对御试策》,抨击新党求治太急,并借试进士策之机讥讽时政。因此,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以后又徙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豁达的苏轼对匆匆人生早已看透,对于宦海浮沉,他宠辱不惊,潇洒看待。他每到一地,不追求奢华的铺张,只求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在任上,苏轼嫉恶如仇,同情民间疾苦,民众由此得享太平。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一片赤诚写《湖州谢表》,忠告神宗要亲贤臣、远小人,但是就是这种忠直之言也使他卷入了一场排斥和打击异己的文祸之中。苏轼被御史台(又称“乌台”)诬陷为大不敬而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贬官黄州五年,苏轼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极大丰收。他以如椽之笔,把自己忧郁与放达、人世与脱俗的矛盾心境一一寄于诗文,写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酒仙歌》等千古奇文。

哲宗继位后,旧党上台,苏轼被重新起用。一直升至翰林学士。但是耿直的苏轼认为王安石新法中也有一些合理部分,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又一次开罪了旧党。

苏轼历朝都在唱反调,既得罪新党,也疏远了旧党,结果被排挤和打击。苏轼只得连上章疏,请求外放,终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

第二次任官杭州的苏轼率领军民修水利、掘水井,改善人民生活,他还治理西湖,将清理出的湖底淤泥筑成西湖岸边的长堤,植柳其上,后人称为“苏堤”。

此后,苏轼宦海浮沉,出京入京,十分频繁。旧党当权,他转任颍州、扬州;新党上台,他为官英州、惠州,最后被贬到海南岛儋耳。苏轼遭到新旧两党排挤,但他达观高雅,并不为之屈服。苏轼贬官岭南整七年,终获准北归,不幸在途中染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

苏轼一生,饱经磨难而其心不改,钟爱百姓且诗文丰富。他为后人留下诗作数千百,词作三百余,散文近千篇,皆堪称绝妙。他还工书、善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大家”。一代文豪苏轼以其卓绝千古的诗、词、散文、书法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必将百世留芳。

如何简述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命运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

1、“一起”:步入仕途。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他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

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在那里读了很多书。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然后到密州任太守(公元1074年),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可以看出,苏东坡步入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2、“一落”:大难临头。公元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乌台就是御史台。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

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政敌一心想置他于死地,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贬。

贬到哪里去呢?黄州。黄州当时是下等州,贫穷落后。长江自北向南折向东绕城而过,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长江,长江和巴河一起把黄州围得像一口井,苏东坡说:“黄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发的。但苏东坡毕竟人才难得,宋神宗也不想太亏待他。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就把他贬到这里来了。

3、 “二起”:东山再起。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4、“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5、“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6、“三落”:一贬再贬。公元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