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阴霾笼罩下,阿里于5月26日晚发布了2022财年和Q4财报。
财报披露信息也进一步证实了阿里裁员传闻。财报显示,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总员工人数从259316人减少
裁员阴霾笼罩下,阿里于5月26日晚发布了2022财年和Q4财报。
财报披露信息也进一步证实了阿里裁员传闻。财报显示,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总员工人数从259316人减少至254941人,一季度净减员4375人。
就在近日,关于阿里滚动式裁员的报道和讨论甚嚣尘上。据阿里内部员工透露,5月15日起,阿里启动了继3月之后的第二轮大规模裁员,涉及电商、本地生活服务、数字商业和云计算等多个业务线和事业群。
“裁员毫无征兆,项目组同时昨天还在加班,今天跟被HR约谈之后突然就消失了”。认证为阿里员工的用户在职场社交平台上爆料称,阿里此轮裁员很突然,员工甚至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裁掉了。
据悉,本轮裁员的时间将持续到6月下旬,总裁员规模或将超过1万人。受影响最大的是业务萎缩明显的项目组,以及投入大产出小的研发型部门。员工表示,“有的组裁员比例甚至高达80%"。
“高P、业绩表现优异的员工同样难逃被裁撤的命运,被裁员工中,甚至不乏P9、P8的身影,也不乏上一年度业绩评分3.75以上的优秀员工。”无差别、突然袭击式的裁员,被业界冠以“滚动式裁员”。
虽然裁员阴霾笼罩,且净利润持续下滑,核心电商业务GMV不升反降,无论如何看,增长业务当前的体量和规模还需要长时间的成长,可以说,年度财报缺少足够说服资本市场的亮点。
不过,在财报披露后,投资者却对于阿里给予了相当大的信心。阿里美股在财报发布当天盘前一度涨超5%,截至当天收盘上涨14.79%。27日,阿里港股开盘即大幅上涨10.10港元,涨幅为12.45%。
虽然市场和投资者的反应给予了阿里财报很大肯定,但是阿里自身对于新财年却显得信心不足。
与往年不同,阿里在全年财报发布之后,没有一如既往的公布对于2023新财年的财务预期指引。用阿里官方的解释看,主要是由于疫情等因素,导致未来不确定风险增加所致。
从财报披露的数据显示,阿里目前营收能力依然较为强劲,且手握大量现金流,按说在抵御不确定风险方面应该有十足的定力。不过,目前阿里的经营净利润呈现出持续下滑的不利趋势,且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收益下跌幅度更是达到59%,如果阿里不能迅速提升股价,那么市场和投资者对于阿里的信心,将难以长久。
在此情形下,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下,为了维持当前收入水平,同时提升净利润,进一步降低疫情防控,以及市场竞争导致份额收窄等原因带来的风险,阿里除了提升现有业务盈利能力,加大对增长性业务,如国际电商、批发、云计算等持续的投入外,通过缩减人员规模,特别是研发性人力成本,将是阿里未来长久的措施。
业绩和估值压力之下,滚动式裁员,本质上是通过裁员将部分风险转嫁于员工群体。而滚动式裁员一旦常态化,阿里未来最终的减员规模,很有可能达到此前网传的30%比例。
更重要的是,2022财年的财报,受国内疫情防控的影响并不大,真正影响较大的反而是新财年第一季的财报。那么,2023Q1,阿里将会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文 彭倩、董洁、苏建勋
编辑 杨轩、乔芊
36氪从多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处获悉,从去年底至今,阿里的部分事业群在持续进行人员缩减。
人员规模变动最大的是生活服务板块,包括饿了么和口碑等本地生活业务以及飞猪事业部。其次,盒马、淘菜菜(社区团购业务)也有一定比例的人员优化。高德也在年前年后进行了部分人员优化,但比例不高。
不过,淘系电商并未波及,其运营、研发等岗位还在招聘中;此外,阿里云、菜鸟物流不在此次裁员范围内,但阿里云主要部门的HC已冻结。
此前在脉脉等多个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说法是,此轮阿里整体裁员比例高达30%。但多位接近阿里的人士表示,这个数字太过夸张。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阿里员工总数已经超过25万人,若裁去30%,则接近8万人。
“从阿里如今内外面临的挑战来看,不可能在短期内冒如此大风险裁掉这么多人。”一位接近阿里的消息人士向36氪表示。
阿里组织架构图
阿里裁员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发生,因为其财季从每年4月开始计算,通常2月、3月都会集中进行绩效考核和人才盘点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阿里冻结HC的动作就十分明显。一位接近阿里的猎头人士告诉36氪,往年Q2和Q3都是招聘高峰,但从去年Q3开始,阿里的需求就明显减少,Q4和年后基本没有了,“有些部门表示HC要5、6月再说,比如盒马”。
不过,目前市面上仍存在对于阿里裁员消息反应过度的情况。经济大环境整体下行、金融市场动荡、 科技 股市值大幅缩水,都加剧市场对大厂裁员消息的恐慌和悲观情绪。
36氪就各业务线裁员情况向阿里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对方无回应。
生活服务板块成为了此次阿里裁员的重灾区,尤其是本地生活业务下的饿了么和口碑。
从1月份开始,饿了么此轮裁员一直持续至今,春节之后更有加速趋势。 多位饿了么内部员工都向36氪证实,此次裁员的比例在15-20%之间,而非此前盛传的30%上下,原因之一是自去年9月以来,从阿里集团各BU转岗至本地生活的人员也在增加。
具体到裁员分配,到家到店的一线BD、区域市场和运营、本地零售大商超等前端业务线是重灾区 ,职能线以及研发岗位裁员比例则相对较少。
目前饿了么有四大业务资产:饿了么App、即时商流计算平台、即时物流网络(主要指蜂鸟)以及即时物流计算平台,以上裁员名额主要集中在饿了么主平台业务,商流、物流计算和蜂鸟涉及较少。
据内部员工透露,蜂鸟也是饿了么今年主抓业务之一。新上任的本地生活公司CEO俞永福对蜂鸟相当重视,在内部讲话中他也提到“未来本地生活竞争的壁垒在于即时物流,蜂鸟未来要做成一个即时配送平台,争取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
多项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美团与饿了么的市场份额占比已经来到7:3,从2019年开始,饿了么内部已经不再把市场份额作为作为衡量业绩的唯一标准。有饿了么员工告诉36氪,过去两年,内部提到更多的是“守住优势区域,做好防守,稳扎稳打”。
除蜂鸟配送网络之外,上述员工还表示, 今年饿了么将集中力量在主app的拉新、促活以及“圈测运营”上 ,后者是指在地区范围内,选择部分商家做精细化运营服务,帮助商家增长订单。
去年,“圈测运营”已经被饿了么内部视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如今伴随“引导外卖平台降低费率”的呼声,这一考核今年将延续。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以饿了么为主的“到家”和以高德为主的“到目的地”业务在四季度营收达到121.4亿,同比增长27%,但2021年Q2-Q4,阿里本地生活的经营亏损逼近240亿人民币,单季度的亏损就接近80亿。
口碑的裁员则早于饿了么。据晚点Latepost报道,目前口碑的餐饮业务从过去直营的 40 座城市收缩至 11 城,聚焦一二线城市,其余城市也将由直营转为服务商模式。
伴随业务规模的缩减,裁员也随之而来,“绝大部分直营城市只保留了1/3的员工,除少数可以转岗去饿了么外,近一半的员工被优化”,一位前口碑员工告诉36氪。
而据36氪了解, 年中口碑的业务可能会进一步收缩,并且不排除将剩余业务并入其他业务线的可能。 这从之前的调整中可以看出端倪。去年10月,“口碑”从支付宝的底部Tab标签页被搬移至首页“九宫格”,随后底部 Tab 正中间的 “口碑” 图标变为 “生活”。
此外,飞猪的裁人员优化也从1月开始,“总部的技术、运营以及用户增长部门也均有涉及”,有飞猪员工告诉36氪,“主要原因是疫情反复让平台难以开展业务,商户太少、运营成本太高。”
曾经重金投入,但因相关政策出台扩张受限的淘菜菜、迟迟未能盈利的盒马事业部等创新部门,也成了人员缩减的重灾区,这些部门精简人员主要目的是为集团节省开支。
据几位盒马员工透露, 盒马此轮裁员比例整体将达到20%,其中市场运营等是裁撤的主要岗位,裁员评分将于3月底完成。除了裁员,36氪还了解到,盒马P8以上员工降薪高达30%。不过,据一位接近盒马的消息人士表示,下降的30%薪资有可能换成盒马期权。
几位接近盒马的人士表示,盒马此轮裁员主要是完成集团给出的裁员KPI。事实上,在疫情紧张时期,为了保证供应,盒马还陆续增加了一些共享员工。一方面因为疫情故态复萌订单需求暴涨,盒马人手严重不足,而疫情导致线下餐饮员工大量闲置,可转为共享员工,充当盒马的配送员、分拣员和包装加工员。
数位接近盒马的消息人士告诉36氪,曾被盒马视为重要增长点的社区电商项目“盒马邻里”也于去年底开始进行人员优化,并缩减门店规模,例如珠三角区域盒马邻里门店目前已全部关闭。近期,盒马邻里还宣布新增外卖业务。目前,每单收取3元运费,达一定门槛可免配送费。
阿里在去年宣布要实行“经营责任制”,意在将各项业务进行拆分独立运作,这意味着包括盒马在内的曾依靠集团输血的业务(还有本地生活公司、Lazada、Trendyol)如今都将自负盈亏。
在新的制度推行后,盒马CEO侯毅也从多次表示盒马最新的目标就是盈利。而最近几个月,盒马、Lazada欲寻求融资的消息已经被广泛报道。
社区团购业务淘菜菜的人员优化则从年前就已经开始,比例在20%上下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线BD,网格仓代理侧等是裁员的重点,研发人员也在近期被集中约谈”,这与此前美团优选的裁员如出一辙。
据36氪了解,在经历多次业务整合后,目前淘菜菜的增长势头不错,去年Q4其日单量已经突破了1200万单,GMV超130亿,逼近兴盛优选,今年其GMV目标则是突破1000亿人民币。不过由于运营管理成本较高,目前淘菜菜的整体亏损率约为15-18%,相比下多多买菜已经可以控制在10%上下。
伴随中国数字商业板块成立,淘菜菜正加速融入淘系。据内部员工透露, 如今淘菜菜的中台已经与大淘宝合并,在淘系中更多承担提高用户粘性以及拉新的作用。
大文娱版块的优酷视频本次也有一定比例的人员裁减,包括计划解雇一个负责制作儿童节目的团队。而该版块中的阿里影业等,去年就有较大的人员缩减。
不过,淘系电商并未波及,其运营、研发等岗位还在招聘中;此外,阿里云、菜鸟物流不在此次裁员范围内,但阿里云主要部门的HC已冻结。
从裁员的比例分配来看,阿里该轮调整的整体逻辑是稳住电商大盘、收缩部分变现表现不佳的业务。事实上,在消费整体疲软、电商领域竞争空前激烈的大环境下,阿里近两年来的战略重点重新回到强加核心业务增长上,阿里也对组织架构进行多番调整。
2021年底,阿里曾宣布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试图对多年来组织稳定的电商业务进行彻底变革,阿里CEO张勇在内部信中宣布公司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任命戴珊和蒋凡分别负责新设立的“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其中,戴珊作为集团总裁,将代表阿里巴巴集团分管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天猫超市和进出口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业务。
目前,阿里确实处在艰难时期,无论财务还是业务上正处在一个不稳定周期,面临的环境和竞争挑战巨大。据2022财年Q3财报显示,阿里的国内业务营收增长降至个位数,为7%。为了维持营收增长,对抗持续恶化的宏观环境,今年阿里将重点发展自营和海外业务。
36氪独家获悉,除了B2C 零售事业群将设立品牌自营旗舰店,自去年底至今,阿里一直在酝酿孵化新的自营业务,并将对目前散落在各事业部的自营业务进行进一步整合,以提升该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比重 。2022财年Q3财报显示,阿里自营(高鑫零售、盒马、天猫超市)占营收的比重已经达到28%。
现在不少互联网大厂裁员,入职互称“同学”,离职被称作“毕业”,最近京东将最近的裁员成为“毕业日”,引发网友关注和讨论。除了京东,我觉得阿里和华为的裁员方式最让我觉得花样百出。
一、阿里的“向社会输出人才”的裁员方式
马云在阿里巴巴二十周年庆之际曾说:“未来阿里巴巴每年将向社会输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如今,“向社会输出”真的来了。
3月13日,“阿里裁员”“腾讯裁员”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据社交平台信息,阿里巴巴裁员包括MMC(社区电商)、飞猪等业务。尽管外界对飞猪裁员情况及裁员比例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飞猪当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聚焦电商主营业务的情况下,阿里还能拿出多少决心和资源继续支持这几年始终处于疫情阴影下振作乏力的飞猪。对于被迫“向社会输出人才”的人员,对于他们按照阿里一贯的做法,他们可以拿到N+1的赔偿,对于这些有着阿里工作背景的人员离开阿里团队应该也会有不错的工作机会。但是在当前疫情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大厂裁员的浪潮下,他们的前途也许是未知的,没人在意他们为什么要离开。
二、华为“放弃平庸的员工”裁员方式
如今的华为,对于国人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商业上、科技上成功的企业,而是中国人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一种精神代表。
华为对于员工的要求做到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就是花天价挖技术人才,和自己培养人才,刚毕业的高才生都能拿到年薪200万。第二个极端:拿出10亿赔偿金裁掉7000多几乎全是35岁以上的员工。
对此任正非解释说:“为什么要裁掉有经验的老员工,不能让他们干到退休呢?华为不会对你的工龄实施保护,只对你的贡献进行保护。”
华为将岗位分出:职员类,专家类,管理类三类:
第一职员类:不受年龄限制可以干到退休,因为他们有经验;
第二专家类:也就是华为的研发队伍,因为华为不是收容所,只要你研发的产品适应不了社会的变化,你个人就要被强行淘汰出局;
第三行政管理类:主管每年强制末位淘汰10%,即使你再优秀也不行,因为公司要补充新鲜管理血液。
对于华为的做法,引发了众网友的激烈争论,公有理婆有理,各有看法。对于企业来说不优胜劣汰,怎么保持企业竞争力?对于员工来说超过35岁就要被优化,又有种卸磨杀驴的意味。
总而言之,职场很残酷,优胜劣汰是必然的,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够提高自己反脆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