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心理学关于圣母心的四个真相你需要了解哪些,心理学谈玻璃心

我们曾经收到这样一封长长的私信,这位朋友详细地描述了自己是如何的爱自己的前任,为其付出了多少, 又因为两人分开多么难过。在这位朋友的故事中,前任最后劈腿了,在此之前还欺骗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30 12:36:59

我们曾经收到这样一封长长的私信,这位朋友详细地描述了自己是如何的爱自己的前任,为其付出了多少, 又因为两人分开多么难过。在这位朋友的故事中,前任最后劈腿了,在此之前还欺骗了对方很长一段时间。但来信的最后一句话却是:“我很伤心,也很生气,可我一点也不恨他,可能是我对他的爱还是不够,我不够好,无条件的爱应该能接纳他的一切。”

在这位朋友的叙述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并不是他对前任的感情,而是一种像是为了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圣母”式的自我感动。什么是“圣母”?

“圣母”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内特有的网络词汇,大概指的是那些没有原则和底线地包容、原谅他人,且同情心泛滥以至脱离了客观事实和是非的人。显然,它在网络语言中是一个贬义词。

亲密关系中的“圣母”无论被如何对待,都会不断地为对方付出和奉献,任对方予取予求。这是他们一种主动、自发的行为,他们能从中获得一种虚假的自我满足感。

那么,“圣母”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1. 矛盾的低自尊自恋者

之所以总是和那些需要自己帮助、牺牲或拯救的人在一起,是因为圣母认为自己配不上好的爱与尊重。他们通过去爱这样的人来确认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而即使被对方伤害,也是符合圣母们心中“我果然不值得被爱”的这个预期的。

另一方面,他们其实又是自恋的。圣母们认为自己会是那个特别的人,是那个能够理解对方、拯救对方,能给到对方别人给不了的爱的人。当他们扮演一个照顾者的角色时也是如此。

他们常常怀揣着“我不能离开他,如果我离开他,他就太可怜了/不能好好生活了/没有人爱了”的想法;但这样的想法实则透露了一种把自己放在比对方更有能力、更优越的位置上的心理。

2. 看似无欲无求的“圣母”其实有着极强的控制欲

怀有强烈拯救欲望的人,其实往往也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圣母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脚本。人生脚本指的是,你对自己人生中发生的故事的书写和规划。而那些控制欲过强的人的规划可能是偏执的、脱离了实际的。比如,“我的爱情都应该有好的结局,我爱的人在最后应该要同样爱我,只要我对他们足够好,只要我用尽全力去爱他们”。

圣母们可能比他人更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生脚本中有意外和缺陷,他们不会承认自己选择了错误的对象,或是这就是一段会失败的关系。所以,当这样的“意外”出现时,他们会想要强行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持续不断地付出,试图将故事扭转回剧本中“完美的结局”。

但,控制欲不强的人在同样的情况下,更有可能选择接受和放弃——及时退出并止损。即便这个过程同样痛苦,但起码他们是接受“两人并不合适,这是一段失败的关系”的现实的。

“圣母”和我们常说的“讨好者”/“老好人”有什么区别?

两者看起来都是会完全牺牲自己需求的、近乎没有底线的取悦他人的人,但圣母只是取悦特定的人(通常是他们的伴侣), 而人际交往中的讨好者则是会讨好几乎周围的所有人。

同时,即便两者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带着“想要被别人喜欢”的心理,但圣母抱着的是一种自我陶醉的满足感,他们享受付出和奉献的本身;但讨好者其实是会在不断满足他人需求中感到困扰的。

圣母们通常会挑选什么样的伴侣呢?

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那种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

这种情况比较好理解,这样的人时刻需要圣母在身边支持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他们提供精神上、生理上及物质上的帮助。在这一类人身边,圣母会感到自己是一直被需要的,感到自己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对方离开了我,就活不下去了”。

第二种则是通常人们认为的“渣男”/“渣女”。

那些难以被取悦的、对自己不好的,且往往在感情中劣迹斑斑的人。对于这种类型的伴侣,圣母会认为,虽然他们看起来桃花不断、身边从不缺人,但他们并不是真的快乐、幸福,圣母相信只有自己看穿了他们并相信自己可以感动他们——“其实那个人很缺爱”。

在第一种伴侣身边时,圣母们相信对方需要自己;

在第二种伴侣身边时,圣母幻想自己的爱和付出可以感动伴侣。

总之,圣母们会主动地将自己投入一段“艰难”的关系中,即使他们自己可能意识不到。但宏观的去看待他们以往的恋爱史,会发现他们只会选择这样的伴侣。他们有着强烈的拯救欲,并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拯救对方的。他们会认为伴侣是可怜的,对对方充满了怜惜。然而,真相往往是他们其实“拯救”不了任何人,包括他们自己在内。

另外,作为关系中的圣母,即使在关系中被伤害,他们也很少责备/憎恨对方,甚至还会反过来责怪自己。在周围有人提醒自己离开,或是劝阻自己时,他们不仅不会采纳,还会在心中抱着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以及一种“你们都说他不好,那我就更不能放弃他了”的心理,再一次强化了自己给自己的“拯救者使命”。

以上。

你觉得你身边有疑似“圣母”的人吗?欢迎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如果想继续了解“圣母”相关内容,欢迎关注“知我心理学”,我们会为大家继续推出相关的内容。

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如果改掉自己的圣母心?

圣母一方面是指具有同情心,主张宽容的人,为人大度,乐于助人的人。这样的人道德德行好,一般来说受人尊敬。
但是有的时候也会盲目的善良,过分善良,面对敌人常不顾事实与现实,一如既往的对坏人好,宽恕坏人,为坏人说话。
这样的人只承认事物美好的一面,否认丑恶的存在,不愿正面面对世间丑恶的事情的存在。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但是不顾现实,一厢情愿,或者因为自身没有办法去面对丑恶的事物,而不分好坏,一味的去善良伤害的只有自己和关心我们的人。
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总会摆出一副可怜的模样利用我们的同情心来达到自己的私心。这个时候要学会分辨,客观判断,不要让那些不好好意的人轻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圣母心的人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认知,不要用善良当作自己的保护色,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去用善良以对,将善良当成万能通行证,得到别人爱和帮助的途径。善良是一种好的品质,但是只靠善良却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坚强独立等等。
首先就是要发现并改变死板规则,这种死板规则都是潜藏在潜意识里面。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比如说面对请求不能拒绝,面对伤害也只能忍痛接受。这种违背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会产生很压抑的情绪,或者是身体上面的反应,觉得头晕胸闷。留意这种情绪,寻找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原因的背后就是某种自己设置的死板规则。比如拒绝人,会给他人带来痛苦。不服从命令,就会被别人讨厌和冷落。
如何改变规则,首先是要理性地否定这些死板规则。比如拒绝别人,并不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痛苦。比如寻求别人帮助,别人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困难。另一个就是区分想法和行动,即使是有这种想法,依旧可以采取相反的行动。比如对减肥者来说,面对美食,依旧可以选择不吃的行为。对圣母型人格来说,即使知道拒绝人会给人带来痛苦,依旧可以选择拒绝。另外就是要建立评价内源,也就是提升自己自信的根本,比如说每天说一句我爱自己,写一日三好日记,体验美好的事物。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尝试和行动。比如说让自己去做一件拒绝别人的事情,例如退货,或者是砍价。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可能心里面会设想很多种情况。刚开始也会忐忑不安,但是当真正去执行的时候,会发现一切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糟糕。很多时候别人也会欣然接受。通过这样的锻炼,记录自己的心理变化和学到的经验,可以慢慢地改变自己。

别让自己陷在情感勒索的“权力游戏”中无法自拔

张韶涵在《吐槽大会》上说:“我绝对不会去感激那些曾经伤害过我的人……他们只是提醒我,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看到张韶涵这样说,我们丝毫不觉得她不大度,也不觉得她语出惊人,相反觉得她就应该这样做。

当年那首《隐形的翅膀》火遍神州大地,可是正当张韶涵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的母亲却向媒体爆料说,张韶涵吸毒。这一致命的打击使得张韶涵的事业一落千丈,几乎有十年,张韶涵都不曾出来参加过活动,这对于一名歌手来说是多么大的伤害。

其实,原因就是张韶涵不满母亲的情感勒索,所以就被母亲胡乱编造说是她吸毒。

情感勒索一词是由苏珊·福沃德最先提出来的。她说:“情感勒索是一种强有力的操纵方式,是我们亲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他们就会惩罚我们。”

苏珊·福沃德是美国心理治疗领域的大V,她从事心理治疗已经超过45年,帮助几千人治愈了影响他们一生的心理问题。她经常作为嘉宾出席脱口秀,并开设有自己的私人诊所。
《情感勒索》就是苏珊·福沃德在实践中发现人与人交往时,不是通过友好的表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相反是通过一种变相的胁迫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目的达到了,对方却很受伤。《情感勒索》自出版以来畅销20多年,是经典的心理学著作。这本书通过分析情感勒索的六种特征、四种形态、四大手法、受害者所拥有的特质等,来帮助那些受害者摆脱情感勒索,建立平等健全的人际关系。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情感勒索过,也充当过情感勒索者。只是有人意识到自我完整性,从而保护自己不让别人来勒索,而有人由于所受教育或者习惯的因素,长期深陷在情感勒索中无法自拔。
在《情感勒索》一书中说:“只要我们没办法满足情感勒索者的需求,他们就会像一部压路机一样,目不斜视,毫不留情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有些情感勒索者打着“为你好”的名号,其实他们的行为根本不是爱人的表现,而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他们之所以会使用情感勒索,其实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

1. 二分法

情感勒索者从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是错误的,而是觉得你不听从,就会给你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从而达到让你屈服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一种洗脑式的情感勒索。

著名的国学大师吴宓倾慕毛彦文已久,在他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时,给毛彦文拍了一份电报,要求她放弃在美国的学业,迅速赶往欧洲,跟他完婚,否则就分手。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辞,“今天你不把碗洗了就是不爱我。”“你要是嫁给那个穷小子,就是不认我这个妈。”这些都是二分法的情感勒索。

2. 病态法

情感勒索者认为,如果你不按照他的想法行事,那么你不是病了,就是疯了。

比如,父亲经常家暴母亲,一家人觉得习以为常,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副齐乐融融的画面。某一天,面对又一次家暴,女儿便提出抗议,这时候父亲觉得女儿打破了家庭稳定的潜规则,就会给女儿贴上“疯子”、“神经病”的标签,觉得她不可理喻。

苏珊·福沃德说:“一个家庭的问题越大,就越要阻挠其成员恢复健康的努力。这时候情感勒索很容易发生。他们威胁要抛弃、驱逐、惩罚或报复说真话的人,或是对其报以全然反对或鄙夷的态度,将其勇敢之举病态化为自私、多此一举和毁灭行为,瓦解他们的决心。”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煤气灯效应,来源于电影《Gaslight》。电影里的男主角操纵家里的煤气灯光,给女主角制造种种假象。当女主角说出真相时,他坚持女主角产生了幻觉,于是女主角开始怀疑自己,一步步被别人认为是精神病人。

在《煤气灯效应:隐蔽的控制你生活》这本书里说:“对方的目标就是说服你,说你记错了,你误解了,给你制造疑问,让你脆弱,这是一种让你的意识处于不稳定的手法。”

病态法与煤气灯效应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目的都是要操控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按照情感勒索者的既定原则行事。

3. 联合阵线

一个人说不动,就再找几个人来一起来攻克防线。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在逼婚中遇到。父母一再逼婚,我们以云淡风清之姿轻松应对,这时候,父母就不淡定了,立即召来七大姑八大姨,大家一起上阵,企图让你一相亲就成功,一成功就结婚,一结婚就生子。

有时候,情感勒索者还会找论文或者名人文章来进行反驳,总之,目的都是给人心理上造成压力,从而轻松地让我们缴械投降。

4. 消极比较

这种伎俩,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遇到。父母经常会拿孩子的成绩来比较,“你看看小明,为什么人家门门成绩都满分,你连考及格都难?”妻子会拿丈夫来比较,“你看看老王,下班一回家就洗衣做饭,你就知道葛优瘫玩手机打游戏。”老板会拿员工来比较,“人家小王这个月的业绩又比你高,你可不能每次都垫底啊。”

情感勒索者枉图找一个完美人设,让我们与之相比,反衬出我们的各种缺点。

这四种情感勒索者常用的伎俩,每一种我们都遇到过,甚至有时候会几种加在一起使用。苏珊福沃德说:“就像双人舞一样,情感勒索不是独角戏,如果没有另一方的主动参与,情感勒索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既然知道他们是在情感勒索,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妥协、屈服呢?

在《情感勒索》一书中,提到了五点原因:自我怀疑、圣母心作祟、和平主义、习惯于被人认可、容易自责。越是亲密的人,越了解对方的弱点在哪里,才敢一次次在情感勒索中取得胜利。

1. 自我怀疑

对于自我怀疑的人来说,他们对于所遇到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却常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要依靠别人的意见来为自己做决定。

比如,面对丈夫出轨,许多妻子都是经过一番犹豫后,开始问别人的意见,希求着通过别人的意见来帮自己做决定,究竟是该继续过还是离婚。

自我怀疑的人,很容易在感情中变得卑微,觉得自己一切不如人。即使面对另一半提出过分的要求,也会积极配合,让自己在情感勒索的陷阱中越陷越深。

2. 习惯自责

有人拥有阿特拉斯综合征,就像那个反抗宙斯失败而受到惩罚的阿特拉斯一样,自己包揽一切责任,放弃就是不负责任。

他们认为情感勒索者的喜怒哀乐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只要他们一不开心,就从自身开始找原因。所以想要博得他们的欢心,就要一切顺从他们的意愿。

3. 圣母心作祟

有人说,自己在爱情中总是遇到渣男,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其实,这类女性大多时候都是圣母心作祟。她们将自己的同情心转变为无底线的怜悯。男朋友出轨,她从自身找原因,觉得是自己不够漂亮、温柔,不会穿衣打扮,甚至想是不是自己上次做饭放盐太多了。一旦别人开始卖惨,他就会立即伸出援手。

生活中的那些滥好人就是这样,别人一说,我快忙晕了,可是工作还有一半没做完。他立即就想冲上前去要去帮忙,丝毫不顾及自己是否有空。

4. 和平主义者

一发现别人有不赞同的苗头,他立刻就会表示妥协,生怕愤怒让彼此失去了理智。比如,加班回家晚了,丈夫一声,“你再这么晚回家,我们就离婚。”之后,她就会早早回家。而面对加班任务时,能推脱就推脱。而不是去和丈夫表明,自己是由于工作的原因而导致回家晚。他们就像个胆小鬼一样,害怕吵架,害怕发生争执,害怕一愤怒就会发生不理智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总是妥协,甚至是委曲求全。

5. 习惯于被人认可

他们像一个小孩一样,希望自己被人认可。他们非常敏感,从来不愿意做出对他们有利的举动。别人的一个眼神,或者皱皱眉头,都会让他们放弃自己心中的想法,举手投降,而不会据理力争。

比如,领导发现你写的报告中有一处数据错误,大声地训斥了几句,你想了想发现数据其实是其他部门的人提供的,当你说出口时,领导只是皱了个眉头,你都会收回自己的话,从而甘愿替别人背锅。

情感勒索的一次结束,不意味着情感勒索彻底结束,而是下一次情感勒索的开始。所以想要彻底摆脱情感勒索,妥协、屈服不是办法。而是要学会保持自我完整性,在一些事情上固然需要迁就别人的需要,却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无止境地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牺牲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最终,换来的并不是双赢的结果,而是双输的结局。



在生活中,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勒索,有来自亲人朋友的,有来自同事或者合作伙伴的,摆脱情感勒索不是不与这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人断绝关系,不再来往,而是让关系变得更加稳固的同时,我们彼此都不受伤害。既然我们知道了情感勒索者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生活中的压力与焦虑情绪造成的,勒索者想从别人身上来寻求安慰,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摆脱情感勒索。

1. 停下来,不要着急回应

无论对方有多么着急,都不要急于去做回应。而是说“我再想想。”“这件事,我还要考虑一下。”

用一种拖延话术以不变应万变。一拖延,你就有了缓冲的时间,这样就可以以一个局外人的立场来观察事情的发展,给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解决办法。一旦你打破常规的解决办法,勒索者渐渐就习惯了你的回应方式。一旦陷入了多人冲突中,就要立即抽身走人,不要纠缠。

2. 非防御性沟通

与人交往,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就先从改变自己的口吻开始。如果我们用吼叫、生闷气、威胁或者指责,来应对情感勒索的话,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苏珊·福沃德说:“一段亲密关系中有情感勒索的要素存在,并不代表这段关系已经被判定为失败,而是表示我们需要更诚实地面对并改正这种造成自身痛苦的行为模式,让所有的亲密关系都能回归更稳固的基础。”

非防御性沟通让我们学会“何以百练钢,化为绕指柔”的方法,去化解情感勒索者的招数。

3. 化敌为友

面对别人的情感勒索以前是乖乖就范,而现在总是推脱,会给人一种你不老实的感觉。

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化敌为友的战略,请求他的支援。妻子加班晚,就可以请求丈夫去公司接自己。不仅增加了亲密的时间,还能保持沟通的顺畅性。从而,丈夫就理解了妻子的辛苦。

4. 条件交换

条件交换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很容易让双方接受。

儿时,我们都做过类似的事情,用我手中的橡皮交换你手中的卡片,双方都觉得没有损失,相反都觉得自己得到了最想要的东西。

在情感勒索中,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争吵、指责,同时让双方都觉得自己赢了。

5. 运用幽默

日本政治家大平正芳曾说过,“幽默,可以说是能给人以微妙感的调剂生活的佐料。由于某种轻巧的幽默,就可以使当时的气氛为之改观,使陷于僵局的悬案豁然解决。”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我们很喜欢的一句话。

有人请教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说:“你和一个漂亮姑娘在一起坐了两个小时,你却感觉只有一两分钟。而坐在炙烤的火炉前,你只坐了一两分钟,却好像坐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幽默就像是炒菜时使用的调料,没有它菜照样吃,却少了滋味,有了它,让菜更添美味。

情感勒索者是以爱为名进行的一种变相胁迫,他们的规则不能被打翻,否则就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毁灭,这就使得受害者即使意识到自己在勒索中受到的伤害,也不敢轻易去打破规则。其实,按照书中作者教的方法一步步来,慢慢坚持,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爱不是一场权力游戏,也不是一场拳击赛,而是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的温暖与陪伴。

情感勒索者与受害者是互相转化的,在这件事中,你是受害者,而在另一件事情中,你又成了勒索者。《情感勒索》一书,让我们摆脱情感勒索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不要成为勒索者,去勒索别人。保持自我完整性,同时与人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