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以后,在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康熙皇帝沿袭明朝旧制,创设了“东西六宫齐备,位号明确,等威明辨”的后妃等级制度。对于后妃等级和人数配置,《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
清朝入关以后,在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康熙皇帝沿袭明朝旧制,创设了“东西六宫齐备,位号明确,等威明辨”的后妃等级制度。对于后妃等级和人数配置,《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明确:“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几乎考虑到了所有有助于皇权集中、稳固统治根基的统治手段,后妃等级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皇帝纳娶后妃从来都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私事,而是关乎皇权统治、朝局稳定的国家大事。
清代后妃形象
正因如此,清代后妃的每个等级在创设之初就被赋予了对应特权、地位和身份。例如皇后,就是“位居中宫”的后宫之主,就是“母仪天下”的女性巅峰,要贤良淑德,更要懿范六宫。可皇后毕竟只有一个,要有高贵的出身、强大的外戚、优良的品德,更要有皇太后、皇帝乃至诸王大臣的首肯。封后之难,难于上青天。
可除了皇后以外的后宫妃嫔,哪一级后宫妃嫔的晋升才最让人欣喜如狂呢?或者,哪一级后宫妃嫔的晋升,才能真正实现身份的转换、后宫特权的一步到位?
其实,这一级后宫位分的晋封,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概率极高,获封妃嫔都会毫无例外的受宠若惊,大声感谢“皇上圣恩”。
从“贵人”到“嫔”,就是后宫妃嫔晋升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最令人欣喜如狂的所在。
01、身份的转变
封建皇权社会奉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处在统治顶端的皇帝自然也不能免俗,甚至将这一制度推行到了极致。对于清朝的满洲勋贵、达官富商甚至“仅为小康”的普通家庭往往会在“三妻四妾”之外,另置通房丫头、贴身丫环等承担服侍职责的女性。这种变现增加妻妾数量的方式,在皇帝的后宫中自然会以一种更名正言顺、光明正大的方式存在。
对于皇帝而言,皇后是“正妻”;皇贵妃、贵妃、妃、嫔这四等高等妃嫔是“妾室”;而“嫔”之下的“贵人”、“常在”、“答应”即为民间俗称的“通房丫头”。也就是说,“嫔”之下的低等妃嫔没有后宫封号,没有妃嫔待遇甚至并不被皇室认可;诸如祭天、祭祖这类重大皇室活动,更没有资格参加。
所以,从“贵人”晋升为“嫔”,就等于实现了从“通房丫头”这等“供使令之宫女子”身份到“妾室”这等主子身份的转变,欣喜程度,可想而知。
“妻妾成群”的清朝人
02、立马拥有3大特权成为皇帝的“妾室”以后,便拥有了诸多与之对应的特权,其中有3种特权绝对属于低等妃嫔“可遇而不可求”的所在:
1、抚养所生子嗣或收养低等妃嫔所出子嗣
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皇子生,无论嫡庶,甫堕地,即有保姆持付乳媪手”、“皇女于其母,较皇子尤疏,自堕地至下嫁,仅与生母数十面”。也就是说,清代皇室子嗣并不在其生母身边长大。但等到皇子和公主长到一定年龄,如果生母的位分较高,拥有抚养之权,便可以和所出子嗣“定时相见”。虽然“见亦不能多言”,但这毕竟能够弥补一个母亲心中的巨大缺憾。
这个“抚养之权”的分界线,就是“嫔”。“嫔”及其以上,拥有抚养所出子嗣之权;“嫔”以下的低等妃嫔,无此权力。除此之外,“嫔”及其以上,还拥有着收养低等妃嫔所出子嗣的权力,在历来讲究“母以子贵”的清代后宫,有一位子嗣或者是收养的子嗣,对于后妃的后宫地位、影响乃至受宠程度都有着极为关键的直接影响。
2、成为一宫主位
根据《清史稿·后妃列传》的记载,除了居于中宫的皇后,“贵妃二,妃四,嫔六”这等高等妃嫔(皇贵妃,一般不和皇后共存),“分居东、西十二宫”。也就是说,“嫔”及其以上拥有着“一宫主位”的特殊地位,其余居于东西六宫偏殿的低等妃嫔,自然也就成了她们“以供使令”的官女子,在承担“侍上”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服侍“一宫主位”的义务。
都是皇帝的女人,同居于东、西十二宫,“嫔”就是主子,而“贵人”、“常在”、“答应”就只能是奴婢,怎能让人不艳羡。
“东六宫”之一景仁宫
3、皇帝驾崩以后的特权
皇帝驾崩以后,其后宫妃嫔一般会得到后世帝王对其后宫位分的尊封,皇太后、太妃、太嫔、太贵人就属此类。但失去皇帝庇佑的前朝妃嫔,在意的并不是一个空头位分,而是实实在在的晚年善待。
《清史稿·后妃列传》有载:“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也就是说,前朝“嫔”及其以上,才拥有和皇太后同居于“慈宁、寿康、宁寿诸宫”的权力,能够被保证晚年生活条件。而那些前朝的低等妃嫔所能得到的待遇,自然会大大不如甚至会落得悲凉下场。
后记
在清代后宫中,“贵人”向“嫔”的晋升,虽然只是一级改变,也只是诸多位分变化中的一种,但其代表了后宫妃嫔从奴婢到主子身份的转变,代表了诸多后宫特权的获得,更代表了一个悲苦女性能得晚年善终的安慰。皇后太遥远,“嫔”或许才是清代后宫女人的最大梦想。
参考文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清史稿·后妃列传》、《清宫后妃》
在如今的影视著作中,清宫剧无疑成为了很多人热衷的关注点,如《甄嬛传》、《步步惊心》以及多年前拍摄的《雍正王朝》,当人们对电视剧中跌宕起伏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同时,也对皇帝的那些嫔妃等级很是好奇,那么在清朝后宫妃子如此之多的情况下,她们有着怎样的等级划分呢?
清朝嫔妃(剧照)
在清朝的后宫中按照皇帝嫔妃等级的不同,总共分为八级,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这八个级别根据自己进宫时身份不同而得到的嫔妃位置也不尽相同,这就是出身的高低决定了自己在宫中地位的高低。
有的人初进宫时就是出身名门望族,地位自然要比普通官员家出身的女子地位要高,比如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以及来自科尔沁部的联姻,这两部出身的蒙古族女性一旦入宫就会得到很高的嫔妃地位,甚至是直接封为皇后、皇贵妃等,尤其是在清朝初年。
清朝嫔妃(剧照)
此时的清朝刚刚隆兴,东北局势非常不稳,既要面对朝鲜和明朝在东西两个方向的压力,也要面对境内不肯臣服的不利因素,因此联姻就成为了笼络蒙古诸部的有效手段。
再如满洲自身的八大家族,这些氏族都是最早追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辽东、入关打天下的满洲贵胄,家族中的祖祖辈辈南征北战、劳苦功高、勋贵很多,这些氏族出身的嫔妃其地位也自然要高一些。
清朝嫔妃(剧照)
同时由于妃嫔等级的不同,所享受的待遇、服饰、月银、仪仗队规模、住宅面积、服饰人数也有所不同。
比如清朝正宫皇后母仪天下、地位尊贵,所享受的待遇自然是妃嫔中最高的,如每年一千两银子,享受12名宫女的侍奉。皇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每年可得800两银子,拥有8名宫女。贵妃每年600两银子,拥有8名女佣,其她妃嫔按照等级不同享受的待遇也递减,这就是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
大到小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扩展资料
究竟有多少后妃,各朝皇帝各有不同。以清朝为例,后妃定制为8个等到级,数额是“皇后1名,居中宫,主内治;皇后以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定数共14人。有牌位,分居东、西六宫居住。嫔以下还有3级,称:贵人、常在、答应。这3级没有固定数额。
随皇贵妃等分居12宫。虽然后妃定数明确,但实际上并未照章行事。如康熙帝的后妃至嫔5级中就有33个之多,贵人以下的还不在其中。皇后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其他贵妃、妃、嫔从来与规定数不符,有多有少。清朝前期多,后期少,如康熙十六年一次就封了1个后,1个贵妃,7个嫔,而到清晚期的光绪皇帝,只有1后2妃。
清朝册封皇后,有三种形式,一是皇帝到年龄选立皇后,举行大婚,迎娶皇后入宫,册封为皇后。第二种是由皇贵妃、贵妃、妃、嫔晋升而成为皇后,第三种是追封皇后。因为清朝皇帝多不是正宫所生,他即位后,都把自己的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或死后上谥号为“皇后”。
妃嫔的册封与皇后册封基本相同,只是不举行典礼,主要是颁发金册、金印(封嫔有册无印)。在册封妃嫔时,常有越级加封,也有因失宠而降级,或打入冷宫的,所以妃嫔们的命运全掌握在皇帝一手之中,争得皇帝宠爱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否则,貌似荣华富贵,实则苦熬一生,甚至有的才十多岁,因皇帝驾崩就被赶至慈宁宫,做起太妃,寡居度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后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