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
曹魏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延伸阅读:魏文帝曹丕看中的绝世美女为何不愿入宫?
魏文帝曹丕也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也有着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美女人人爱,他也不例外。常山在今天的浙江钱塘江上游,是出美女的地方啊。话话薛灵芸就是其中一位绝世美女。薛灵芸的父亲是鄻乡县亭长,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母亲就是一平常的家庭主妇,那时候女人的职业好像不能选呢。他们一家就居住在亭边的破房子里,家里穷的叮当响,连点个油灯的钱都没有。所以,每到天黑,娘俩就和邻居的女人在一起纺线,光线昏暗,但纺出来的线却出奇的平整光滑,没有毛毛糙糙的线头出来,这为灵芸奠定了良好的纺织功底。当然她们不是夜视眼,实在顶不住了,就拿麻绳和稻草编成的草辫点起火照明。通红的火光映照着美丽的灵芸,她的母亲感慨良多:这样贫穷的生活,都没有一丝抱怨,女儿真好啊。
灵芸长到十五岁了,出落的一朵花似的,美艳动人。乡下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来偷看,想见见这位国色天香的女子,只是他们看见的都是目不转睛做女红的灵芸,从来没有任何人和她说过话。然而世事就是如此,越是这样不去招惹人家,越是有无数好色之徒前来围观,美名就一天地传开了。薛家始终不为所动,依然照常过着贫穷而安分的生活,一家子人的定力都非常啊。
哪位皇帝在皇宫开妓院与宫女所扮妓女淫乐
功臣的罪与罚
朱元璋对当朝权贵,也就是那些帝国功臣们的违法行为,有着专门的限制,对此,《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有段很详细的描述:"1373年(洪武六年),皇帝命令工部起草章程对付这些勋贵的渎职行为。这些条令是以铁券形式公布的:凡涉及这些功臣、他们的家属以及他们庄田的管事有危及管辖下人民的生活或损害王朝财政和徭役事项的行为,有特别惩罚条件来处理。例如,如果这些勋贵的庄园管事仗势欺压当地百姓,那么,他们就要被刺面,割去鼻子,财产要充公,他们的妻儿则要充军到南宁去受监禁劳役的处分。按照这些条令,任何勋贵之家凡以不义手法或不履行契约而从平民取得土地、房产和牲畜,再犯者(无初犯的惩罚)应罚该功臣俸禄之半。若三犯,应停发其全部俸禄,而在犯第四次时则应将他削爵为民。任何勋贵之家如果强占山林、池塘、茶园、芦苇沙洲、金、银、铜矿或铁工场,不论它们是属于皇帝的或私人的,犯案两次的均可宽宥。犯第三次可判死缓。犯第四次的,那就要真正判死刑了。"
朱元璋训宫女
朱元璋不但自己生活很简朴,而且对后宫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有一回,朱元璋看见一个宫女丢下了一点点丝线,对她好一顿斥责。之后又把所有宫女全部召集起来开会,对她们说蚕丝得来如何之不易,老百姓如何之辛苦,民间交税又是如何之艰难,责备她们不该随意浪费。最后给她们立下规矩:再有犯者,定斩不饶。
朱厚照的荒唐远不止这些,他还模仿宫外的市场,在宫内开设了宝和、宝延等六个店铺,然后自己扮作生意人,手持算盘、账簿,在店铺里讨价还价,吵吵嚷嚷。为了维持市场秩序,朱厚照特设市正一名,专门负责管理市场、调解买卖纠纷。朱厚照甚至还在宫里开设了一家妓院,一些宫女扮作酒妇当炉而坐,一些宫女扮作妓女牵扯朱厚照的衣服,把他簇拥进去,然后围着他劝酒。如果恰巧这天武宗被"妓女"们灌醉了,那么他便住在这里不走了。
红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命令工部制造红牌,上边刻上告诫晓谕后妃的词句,悬挂在宫中,以严肃后宫的秩序。红牌中规定,皇后的权限,仅限于后宫之中,后宫以外的事,丝毫不得干预;后妃女官的供给,以及宫中的各项费用,都要先由宫官的首长上报,然后发往内宫监复奏,最后才能到户部领取。如果宫官的首长不上报,而擅自去户部领取的,要严肃处理;命妇只有庆典节日才可以进宫拜见,无事不许入宫,皇后嫔妃也不许随便接见命妇;凡是天子及亲王的后妃宫人等,一定要选择良家女子,按礼聘娶,不拘泥于处所,不能接受大臣的送进。等等。
请母亲帮忙
田贵妃为崇祯皇帝朱由检弹琴,朱由检大受感染,心情很舒畅,就对周皇后说:"皇后难道就不能弹上一曲吗?"周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本是儒家,只知道养蚕织布罢了,不知道田贵妃跟什么人学习的指法?"朱由检也起了疑心,于是诘问田贵妃,田贵妃回答说是母亲教的。过了几天,田贵妃请求将其母亲召进宫来,等朱由检再来临幸时,便有意无意地让她母亲弹了曲《广陵散》。朱由检听了,想起前几天田贵妃说过的话,心里完全释然,还重重赏赐了她的母亲。
沉重的负担
明朝的宗室,全部吃国家的俸禄,于是宗禄就成了国库的一项沉重负担。到了万历年间,这种情况更加恶化。当时全国每年供给到京师的粮食是400万石,而诸府的禄米是853万石,就是都供应诸府,还缺多一半;河南留存的粮米是84.3万石,宗禄米是192万石,差了一半还多;山西留存的粮米为152万石,宗禄米则是312万石,也差了一大半。
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延伸阅读:魏文帝曹丕看中的绝世美女为何不愿入宫?
魏文帝曹丕也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也有着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美女人人爱,他也不例外。常山在今天的浙江钱塘江上游,是出美女的地方啊。话话薛灵芸就是其中一位绝世美女。薛灵芸的父亲是鄻乡县亭长,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母亲就是一平常的家庭主妇,那时候女人的职业好像不能选呢。他们一家就居住在亭边的破房子里,家里穷的叮当响,连点个油灯的钱都没有。所以,每到天黑,娘俩就和邻居的女人在一起纺线,光线昏暗,但纺出来的线却出奇的平整光滑,没有毛毛糙糙的线头出来,这为灵芸奠定了良好的纺织功底。当然她们不是夜视眼,实在顶不住了,就拿麻绳和稻草编成的草辫点起火照明。通红的火光映照着美丽的灵芸,她的母亲感慨良多:这样贫穷的生活,都没有一丝抱怨,女儿真好啊。
灵芸长到十五岁了,出落的一朵花似的,美艳动人。乡下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来偷看,想见见这位国色天香的女子,只是他们看见的都是目不转睛做女红的灵芸,从来没有任何人和她说过话。然而世事就是如此,越是这样不去招惹人家,越是有无数好色之徒前来围观,美名就一天地传开了。薛家始终不为所动,依然照常过着贫穷而安分的生活,一家子人的定力都非常啊。
哪位皇帝在皇宫开妓院与宫女所扮妓女淫乐
功臣的罪与罚
朱元璋对当朝权贵,也就是那些帝国功臣们的违法行为,有着专门的限制,对此,《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有段很详细的描述:"1373年(洪武六年),皇帝命令工部起草章程对付这些勋贵的渎职行为。这些条令是以铁券形式公布的:凡涉及这些功臣、他们的家属以及他们庄田的管事有危及管辖下人民的生活或损害王朝财政和徭役事项的行为,有特别惩罚条件来处理。例如,如果这些勋贵的庄园管事仗势欺压当地百姓,那么,他们就要被刺面,割去鼻子,财产要充公,他们的妻儿则要充军到南宁去受监禁劳役的处分。按照这些条令,任何勋贵之家凡以不义手法或不履行契约而从平民取得土地、房产和牲畜,再犯者(无初犯的惩罚)应罚该功臣俸禄之半。若三犯,应停发其全部俸禄,而在犯第四次时则应将他削爵为民。任何勋贵之家如果强占山林、池塘、茶园、芦苇沙洲、金、银、铜矿或铁工场,不论它们是属于皇帝的或私人的,犯案两次的均可宽宥。犯第三次可判死缓。犯第四次的,那就要真正判死刑了。"
朱元璋训宫女
朱元璋不但自己生活很简朴,而且对后宫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有一回,朱元璋看见一个宫女丢下了一点点丝线,对她好一顿斥责。之后又把所有宫女全部召集起来开会,对她们说蚕丝得来如何之不易,老百姓如何之辛苦,民间交税又是如何之艰难,责备她们不该随意浪费。最后给她们立下规矩:再有犯者,定斩不饶。
朱厚照的荒唐远不止这些,他还模仿宫外的市场,在宫内开设了宝和、宝延等六个店铺,然后自己扮作生意人,手持算盘、账簿,在店铺里讨价还价,吵吵嚷嚷。为了维持市场秩序,朱厚照特设市正一名,专门负责管理市场、调解买卖纠纷。朱厚照甚至还在宫里开设了一家妓院,一些宫女扮作酒妇当炉而坐,一些宫女扮作妓女牵扯朱厚照的衣服,把他簇拥进去,然后围着他劝酒。如果恰巧这天武宗被"妓女"们灌醉了,那么他便住在这里不走了。
红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命令工部制造红牌,上边刻上告诫晓谕后妃的词句,悬挂在宫中,以严肃后宫的秩序。红牌中规定,皇后的权限,仅限于后宫之中,后宫以外的事,丝毫不得干预;后妃女官的供给,以及宫中的各项费用,都要先由宫官的首长上报,然后发往内宫监复奏,最后才能到户部领取。如果宫官的首长不上报,而擅自去户部领取的,要严肃处理;命妇只有庆典节日才可以进宫拜见,无事不许入宫,皇后嫔妃也不许随便接见命妇;凡是天子及亲王的后妃宫人等,一定要选择良家女子,按礼聘娶,不拘泥于处所,不能接受大臣的送进。等等。
请母亲帮忙
田贵妃为崇祯皇帝朱由检弹琴,朱由检大受感染,心情很舒畅,就对周皇后说:"皇后难道就不能弹上一曲吗?"周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本是儒家,只知道养蚕织布罢了,不知道田贵妃跟什么人学习的指法?"朱由检也起了疑心,于是诘问田贵妃,田贵妃回答说是母亲教的。过了几天,田贵妃请求将其母亲召进宫来,等朱由检再来临幸时,便有意无意地让她母亲弹了曲《广陵散》。朱由检听了,想起前几天田贵妃说过的话,心里完全释然,还重重赏赐了她的母亲。
沉重的负担
明朝的宗室,全部吃国家的俸禄,于是宗禄就成了国库的一项沉重负担。到了万历年间,这种情况更加恶化。当时全国每年供给到京师的粮食是400万石,而诸府的禄米是853万石,就是都供应诸府,还缺多一半;河南留存的粮米是84.3万石,宗禄米是192万石,差了一半还多;山西留存的粮米为152万石,宗禄米则是312万石,也差了一大半。
绵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就是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分裂、割据、混战,迄无间断,大片文明被毁灭,人口大面积减少,记录的人口数字还不到汉代的三分之一。
造成八王之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宗室没有实力,是势孤而忘,因此他大封诸王,让诸王有了地盘和兵士。这样内战便很容易打起来了。这是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是极其不明智的。
第二,武帝选择的继位人,是个智商有问题的司马衷。武帝天真地认为,儿子虽笨,但考虑到以后孙子继位,完全可以成为一代明君。
第三,为继位人司马衷娶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妖后贾南风。当年,有人见贾充得宠擅权,就想借机把贾充挤出朝廷,建议武帝派有威望的贾充坐镇关中。心腹给贾充出主意:“只有把女儿嫁给太子,皇帝自然要把你留下来。武帝起初本想为太子娶卫瓘之女,但经不起杨皇后和荀勖等人的内外求劝,便决定娶贾充之女贾南风。
第四,没有为继位人选好辅政大臣。武帝选的辅政大臣是外戚杨俊和宗室司马亮,这两个是蠢人。很快就被贾后发动政变给杀掉了。贾后取得大权后,任用众望所归的张华,在以后的近十年中,政局稳定,歌舞升平。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地看看“八王之乱”的始末。
公元290年四月,武帝因病去世,太子司马衷继位。武帝临终时,下旨让汝南王司马亮和杨骏一同辅政,但昏迷中,被杨皇后动了手脚,变成了杨骏独自辅政。
杨骏是个蠢人。他要专权,又怕别人害他,他最怕的是汝南王司马亮。居然想在武帝的丧事期间除掉司马亮,司马亮也没什么出息,听到消息后,吓的连夜逃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惠帝继位,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自然就从太子妃变成贾皇后了。
杨骏深知贾皇后这个女人阴险毒辣,每次拟定了诏书命令,给惠帝看过后,就送到里面给杨太后(武帝死了,杨皇后升级成太后)过目,然后即便施行,中间不给贾后有插手的机会。
贾后对此当然不满,十分嫉妒杨家。便联络楚王司马玮,以皇帝的名义讨伐杨俊。可伶杨俊没有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只能坐以待毙。
这次政变可以说是“八王之乱”的序幕。
取得胜利后的贾南风,仅仅过了三个月,又以同样的手法,除掉了楚王司马玮与汝南王司马亮。把朝廷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她器重张华,在以后的几年中,政局比较平稳。
这次的六月事变是“八王之乱”的第一幕,也是第一个高潮。死了八王中的两个王——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
通过两次政变获得大权的妖后贾南风,在过了几年的好日子后,突发奇想,想让贾家的权势延续下去,甚至打起了皇帝宝座的主意,这样一来祸事便不可避免了。
贾后没有男孩。太子司马遹生母是谢才人。贾后想废掉司马遹而立自己生的男孩做太子。假装怀孕,把她妹妹最小的儿子养在宫中,说是她自己生的。
太子司马遹身边的人对当前局势很担忧,主张先下手为强。
贾后察觉后决计要对太子下手了。她设计灌醉太子,令太子写下要弑父杀母的密信,废黜了太子。
太子身边的旧属,想推翻贾后,恢复太子的地位。他们见赵王有兵,便去游说。但是司马伦的心腹孙秀认为:“不如先让贾后把太子害了,然后推翻贾后,那么天下就是赵王的了。”
赵王非常高兴,立即表示同意。
孙秀先是使人散布流言,说有些将士打算废黜贾后,迎立太子。贾后知道后,很是担心,便派人活活打死了太子。
赵王与孙秀就利用这次机会,打着为太子报仇,为天下除害的旗号,废黜了贾后,没过几天贾后就被毒死了。
获得胜利的赵王很快便即位称帝,他用孙秀为中书令。这个出身小吏的家伙成为全国威权最高的显赫人物。但孙秀没有什么政治远见,只知道眼前的利益,自己大权在握,便肆无忌惮,杀异己以泄私愤。潘岳与石崇是其中最有名的两个。
齐王、河间王、成都王、常山王,四王协力共同反对赵王称帝,于是起兵讨伐,形成了压倒的优势,没过多久,就攻破洛阳,杀了赵王与孙秀,恭迎惠帝复位。齐王功劳最大,封大司马,加九锡,辅政。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二幕,赵王是八王中第三个离开人世的。
惠帝复位了,但是晋朝却不得安宁,而且越来越混乱。
四个王爷都立了“大功”,对权力的欲望也随之膨胀起来,很难在和平共处了。一年后,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河间王首先发难,他上表称要联合成都王请在洛阳的长沙王剥夺齐王的权力,由成都王辅政,同时派手下大将张方领兵开往洛阳。
表到洛阳,城里就爆发了一场大混乱,混乱持续了三天三夜,长沙王大获全胜,并抓住了齐王把他斩了。
齐王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第四个王。
长沙王在洛阳掌权了。起初他还征求成都王的意见,可日子久了,弟兄的关系就逐渐变坏起来。
又是河间王起兵讨伐长沙王,他派大将张方率兵七万,出函谷关向洛阳进攻。成都王积极响应,成都王手下谋士都劝他不要和兄长为敌,他一概不听,派陆机,统兵二十万,南下进逼洛阳。
这一回,仗打大了,打的时间长了,打到年底,竟还没结束。成都王兵力虽大,却屡战屡败。张方却很能打仗,但也有胜有败。战局陷入了相持状态。
正在这个时候,洛阳城内的东海王联络不愿意在打下去的宿卫将校,把长沙王扣留,第二天以惠帝的名义,下诏,开城停战。
张方入城,把长沙王放在火上,活活烤死。张方的军士看了,都觉的残忍,流下了眼泪。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三幕,长沙王是“八王之乱”死掉的第五个王。
获得胜利成果的是成都王,他的军队战绩并不好,损失了六七万人,但是他俨然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洛阳。被惠帝封为皇太弟,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很快局势又发生变化。
东海王宣布讨伐成都王,结果不敌成都王,战后惠帝被迎接到邺城。东海王北逃。
东海王逃到封地后,拒绝了成都王提出的和解的要求,于是,联络各方,意欲再起。东海王要破成都、河间二王,原本极为困难,但是都督幽州军事的王浚的插手,给他提供了机会。
这年七月,王浚联合鲜卑、乌桓的兵力,与东海王合作,南下攻邺城。成都王连战连败,准备拥惠帝退回洛阳,不料成都王的母亲不肯离开邺城,成都王不能当机立断,将士们都想快逃,见出发号令迟延不发,便自行离去。原来一万五千人的队伍,一下子只剩几十个人。成都王无奈,只带着几十个骑兵,护着惠帝坐的牛车,往洛阳而去。
洛阳的事情,一切都听张方的,没人肯听成都王的。张方把洛阳的财富抢劫得差不多了便想回关中老家。临走时,逼迫惠帝也去了长安。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以:“奉迎天子,还复旧都”为由,起兵征讨河间王与张方,河间王见形势险恶,便想和东海王和解。张方知道自己罪大,恐怕和解以后,会追究他的罪,就竭力反对。于是河间王派人,以送信为名义去见张方,趁他看信的时候,把他砍死。
河间王把张芳的头颅送到东海王军前,请求和解。东海王不许,继续西进。河间王与成都王兵败身死。
这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一幕,河间王与成都王是“八王之乱”中死的第六、第七个王。
东海王是“八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但是这胜利不能保存长久,不可能再恢复承平的时势了。
八王之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开启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大混乱、大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晋武帝司马炎难辞其咎。